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神准!為什麼你的學習效率總提不上去,都是因為這些心理效應....

神准!為什麼你的學習效率總提不上去,都是因為這些心理效應....


From 白詩詩


微信號:baishishi100



我們知道心理學裡有各種「效應」,其實它們不僅僅只是口頭概念,有一些真的可以切實運用到學習中來,了解並知道怎麼運用這些「效應」,將有助於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有哪些這樣的心理學效應呢?





一、蔡加尼克效應




有這樣一位服務員,他從來不把客人點的東西寫下來,而是記在腦子裡,「再來一杯咖啡......請來一杯茶......來一份蛋糕......",直到結賬。




可一旦結完賬,你再過去問服務員剛才那份賬單上面都有什麼,服務員卻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像是一結賬,服務生就把那份賬單從腦子裡徹底刪除了。




在這之間,服務員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這正是我們要說的蔡加尼克效應,蔡加尼克效應是基於勒溫和蔡加尼克提出的一個假設:沒有完成的任務或目標,會比已經完成的那些,在大腦中駐留的時間更長。




他們用實驗驗證了以上的假設,並且還發現,




「一份信快要寫完的時候遭到打擾,遠比剛開始沒多久就遭到打擾更令人反感。」




意思是說:

你做一件事,在關鍵時刻被糟糕的打斷,會讓你對那件事的記憶更長久。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會生出一種動力來想要一口氣做完那件事,而這種動力會隨著事情接近尾聲而變得越發強烈。




「想要完成某件事的慾望,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還不算是慾望。」




蔡加尼克總結說:




「但是到了後來,當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要做完成」就變成貨真價實的渴望。」




這個效應對於學習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答案是它可以對抗拖延心理----往往我們要做一件事的時候,那事太難或者太大,都會讓我們畏懼,因而產生心理上的抗拒,最後這種抗拒累積逐漸演變為拖延行為。




而蔡加尼克效應的運用,我們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抗拒心理:

在任務開始的時候,先去做一部分。




因為你一旦著手某項工作,你在心理上就給那項工作添加了「要完成它」的砝碼,如果你已經開了一個好頭,那麼剩下的對於你來說,就不是那麼值得抗拒的事了。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如何學習》一書,作者本尼迪克特





二、峰終定律




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DanielKahneman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人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的感受和結束時的感受,這就是峰終定律。




通俗的說,就是你做一件事情,最後能記住的只有過程中最強烈的感受以及結束時的感受。




也是在我寫了《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之後,才有人跟我提到的這個定律,那篇文章里,有一段大意是說:如果我們每天都學到精疲力竭才結束,那麼結束的那個時刻,那種精疲力竭、那種「累」的感受,會像餘毒一樣積累。




如果你每次都是在學到「累」的時候結束,長期下來,你對學習這件事的感受就是結束時刻的那個「累」,於是學習這件事在你看來,就變成了一件感覺上很苦的事情。




本質上我表達的就是這位心理學家發現的峰終定律。




這條定律告訴我們,想要減少我們整個身心對學習這件事的厭惡,我們應當選擇在一個體驗最好的時刻結束:在學到最高潮的時候----這是整個學習體驗中的「峰」,這時的結束,感覺上是愉悅的、充滿收穫的。




這種感覺長期積累下來,我們對學習這件事的態度肯定會是正面的,不僅僅態度是正面的,連情緒也是正面的;




另外,這也是一次中斷,恰好可以借鑒上一條蔡加尼克效應來解釋,

我們自主控制自己在高潮的時候結束,實際上能夠引發我們「要完成它」的強烈期待----這強烈的期待,正是讓我們第二天衝到圖書館的強大動力。




那怎樣維持「高度的學習期待感」和「真實收穫」之間的平衡呢?實際上,在《高效學習之道》這本書的最後一篇長文里,我提出的「權衡之策」是:




在第二次高潮的時候結束更好,這時的結束既可以保證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同時它也可以維持強烈的學習期待。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高效學習之道》一書,作者白詩詩





三、自我實現預言




有人放出消息:明天某支股票會跌。股民中真的有人相信,於是紛紛拋售股票,結果造成股市暴跌。於是,預言真的應驗了。




我認為你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於是我指責你:你脾氣真是太差勁了!說完之後,我看到你更生氣了,哈,我說的沒錯吧,你果然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




這也是自我實現預言嗎?是的,

這種由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發第二個人的行為,這行為會確定第一個人的信念或期望

,其實這也是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顧名思義,就是自己的預言成真了。這樣的預言為什麼可以成真?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解釋,比如我們對某個人有偏見(當然,在我們看來肯定不是「偏見」,我們怎麼可能承認我們是帶著偏見看人的呢),

一旦我們有了這個偏見,就相當於有了一個觀察的視角,我們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能夠證明自己偏見的信息上,最終我們的偏見得到了確認,這就是一個自我預言得以實現的過程。




就好像我們寫東西時的先入為主,先有一個觀點,之後我們再去搜可以證明論點的論據。




不明白這個效應的人還好,可以活得沒啥煩惱,可是你一旦深深的理解這個道理,就會發現:

你的生活根本逃離不了自我實現預言的困擾----尤其在吵架中。




當然,懂得這個道理的人自然也知道怎麼利用這個效應,讓它發揮正面的作用:比如,你在學習上要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裝自己有信心,因為

即便只是假裝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過來會給你實際的信心

,一環接著一環,最後實現自己有信心的預言。




所以,自我實現預言實際上講的是一個「我該選擇相信什麼」的問題,好好問問自己:

你該選擇相信什麼?





四、均值回歸效應




據說,凡是登過《體育畫報》雜誌封面的運動員,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就會表現欠佳,這種「冠軍魔咒」不僅僅出現在體育界,在基金行業也有一個魔咒:前一年度排名靠前的明星基金,在次一年度往往表現欠佳甚至倒數。




這個魔咒每年都在各行各業里應驗,為什麼?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出了均值回歸效應,

均值回歸是指某項指標的表現過高或者過低後會自然回歸到平均水平。




就像只有表現遠超平均水平的飛行員才能得到嘉獎,之後不能繼續「遠超水平」發揮就要落會平均水平,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真正能夠決定人生高度的,是那條平均線----你的平均線在哪裡,這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往往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我平均線水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運氣好的時候,你會忽然飆升、超水平發揮,人生得意,當然,也有同樣可能會跌落谷底,但是不要一蹶不振,因為經歷谷底之後,你還是會回到平均水平。




關於均值回歸,知乎上有一位答主這樣寫道:

人的生活就像投資品價值一樣,是存在均值回歸的。那個均值,就是你內心最深處的衝動,是你真正的慾望,是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五、大腦的「黃金時間」




這一條對於學習者來說,應該是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影響你每一天的效率:

根據腦科學理論,在頭腦技能最高的時間段,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到平均工作效率的兩倍,甚至更多。




我們的大腦在起床醒來三個小時之後最清醒,所以從早晨到上午的這段時間,是人腦機能最好的時段,重要的工作最好安排在這個時段進行。




斯蒂芬金的習慣就是這樣的,他說:我的每日安排其實很簡單,上午寫作,下午午休,然後寫信。晚上主要是讀書、和既然團聚......實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在晚上修改稿子。就這麼簡單,我的大原則是,寫作只在中午之前。(《寫作這回事》)




把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是很有好處的,除了出於效率方面的考慮,其實更重要的,對於某些有拖延習慣的人來說,更有心理方面的好處:




事實上很多人拖延,一大重要原因可能是項目太大獲太難,因此,

你必須在你一天精力和腦力最旺盛的時候,從最重要的事開始你的一天,即使它不是最令人激動的活動。




因為一旦最重要的事情在你一天的前半部分結束了,你接下來的一天都會感到滿足,這一成就將增加你的信心;一旦重要的事情被處理好,你就不會覺得有必要拖著那些簡單的事。




很多人熱衷與去尋找「怎樣提高專註力」的方法,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或許還有一個思路,就是不必勉強自己去提高專註力,而是選擇珍惜自己已有的專註力。




在自己專註力最高的時段(比如早上的這段時間),做需要專註力的工作。




這樣的轉變有兩個好處。




一:

實際上你選擇好好利用你所擁有的專註之後,你原本能專註的時間會越來越長----用「小專註N」來培養「N+1的專註」,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獲得專註時間的延長

,是不是就不用瞎轉悠去找方法了?




二,養成利用已有「專註時間」進行高效工作的習慣後,頭腦就會記住這些「專註時間」,只要來到比如上午十點,頭腦可能就明白了「這是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時間段」,從而會自動排除雜念,讓你專心工作。





六、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你很想很想得到一樣的東西,你反而得不到?




不需要舉例太偏的例子,考場上那些發揮時常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很想考得好,反而考不好。




這是怎麼回事?




兩位科學家給出了答案,知道下面這條信息,或許可以在今後挽回你的某些考試的損失,或者可以幫助取得更好的工作表現。




科學家發現----這個科學家指的就是耶克斯和多德森了,他們發現:

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者過分強烈時,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




動機和效率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個倒U字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動機不足做不好事情,這很好理解。這裡解釋一下為什麼動機過高會導致效率下降,也就是前面我們說的,很想在考試中考好的時候,反而發揮失常了。




原因就在於,你動機過強,這會造成你內心的緊張和過度焦慮,以至於干擾了正常的思維活動和學習記憶,所以,動機過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礙作用。




因此,反而是那些越重要的考試,我們越不能保持過高的期待,在這種重要考試之前,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去降低自己的期待水平。





七、馬太效應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馬太效應----它的確很重要,所在放到最後講,前面幾個講的有些冷冰,那最後一個「效應」,就以本人的「溫情」故事作為收場吧。




我上初中之前換過很多所小學,基本上沒怎麼學英語,四年級的時候見到班上一位同學把字母表一字不落背出來,我都感到很驚訝----因為我連字母表都背不出,可見那時我的英語多麼差勁。




我一直以為我一輩子英語都不會好,可我哪想得到,初中之後我的英語反成了最讓我放得下心的科目,到高中我還可以吃初中積攢下的老底。




這一切的轉變,只是因為一次陰差陽錯的背誦事件。那是初一年級的某個下午,在紹興這所小城市的某個鎮上初中。某個課堂,肅殺的氣氛,一位三十五六的英語老師面有慍色。




她問有沒有人預習了新課,沒有一個人支聲,大家似乎已經把她上次叮囑的口頭作業當作耳邊風了。




隨後,從後往前,學生們一一被她叫起,但是沒有一個人有機會再坐下,連課代表也沒有,我估計等到把全班都叫起之後,她會發很大的火----她一直在憋著最後的「大火」。




可惜,她沒得逞,千不該萬不該就是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居然吞吞吐吐把那篇新課文給一字不落背出來了,全班震驚----有半節課長的時間,大家就在等他把一個詞一個詞的從嘴裡挖出來,所有人都很揪心。




這個人只能是我,那一次背誦事件,改變了我對英語的態度。




為什麼我能背出來,其實很簡單,只是因為前一天正好無聊就去背了,居然這樣陰差陽錯的用上了-----而且起了大用。




那一堂課,對於在那之前英語從來不合格的人來說,彷彿就是我難得的個人表演秀,有種「揚眉吐氣」的快感。




為了維持住那種快感,我後來在背誦這條路上越走越越猛,再也沒有回頭。




很期待單周早自讀,可以到小組長最先最快把文章背出來,然後把大家驚得目瞪口呆。連老師不要求的我也背,我喜歡跟小組長說:你看我背的這麼快,就多幫我再看一篇嘍。




一整個學習的課文背出是不是很酷?是的,相信我,如果你把一本課本上的90%背出來了,你絕不允許自己剩下那10%;你如果已經把五個學期課本上的課文都背出來後,絕對不允許自己落下最後一本!




就這樣,我到了中考放假之後,還可以指著六冊書,任意一篇課文隨口就來,我妹妹被我驚得跟傻妹妹一樣傻。




這就是一個馬太效應事件,借用哈佛幸福課講者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什麼比成功本身更是成功的催化劑。




第一次在課堂上吞吞吐吐把課文背出的那種「成功」,直接加持了我後續的表現,一次次的加持,就是一次次的不斷放大優勢

----所以,這種第一次的「成功」價值無比,因為他是馬太放大的開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問的是,學霸是不是因為小時候有成績好帶來的優越感,所以一直保持這種努力學習的幹勁,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你成績一次考得好,刺激你下一次考得好而努力,下一次結果你真的考得好了----這又給了你自信,接著......




完。




洋洋5000餘字,希望有給到你一些啟發!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白詩詩,微信號:baishishi100,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寫在開學前夜:出國後的我,回不去故鄉,也留不在美國
19歲女孩跳樓自殺,圍觀者叫好!這個世界我怎麼看不懂了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