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原標題: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近段時間,《延禧攻略》、《如懿傳》等清宮劇連番上映,使得許多觀眾對清朝時期的一些事物產生了好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時期人物稱謂方面的講究。


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許多觀眾想當然地就會認為,前者故意貶低自己的身份,以取悅皇帝;後者錚錚鐵骨,不屑於干這些溜須拍馬的事情。不過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按照清朝祖制規定,旗人官員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要自稱臣。從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看來,「奴才」與「臣」這兩個稱謂顯然是後者更體面,可是在清朝時期,「奴才」可要比「臣」金貴的多。


旗人官員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聽上去雖然有阿諛奉承之嫌,但這也表明了皇帝和他們的關係是主子和家奴,彼此之間是自家人。而漢人官員只能稱呼自己為臣,雖然聽上去好像是皇帝尊重漢人官員,但實際上「臣」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卻還比不上「奴才」。此外,旗人官員也可以稱自己為臣,但漢人官員絕對不允許自稱為奴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滿人大臣天保和漢人大臣馬人龍聯名向乾隆皇帝上奏了一道關於科場舞弊案的摺子。摺子內容平淡無奇,看的乾隆昏昏欲睡,可是當他看到摺子最後署名的時候,當即大怒,立刻下令將兩人召進宮裡一頓痛罵。原來,天保和馬人龍在聯名上奏的時候,因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在奏摺上署名「奴才天保、馬人龍」,可是乾隆皇帝卻認為馬人龍身為漢臣,憑什麼敢冒稱自己為「奴才」呢?


為了杜絕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乾隆皇帝做出規定:「凡內外滿漢諸臣會奏公事,均一體稱『臣』」。為了不讓漢臣藉機自稱「奴才」,乾隆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除了「奴才」與「臣」的區別外,清朝在人物稱謂方面還有不少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皇帝和皇上這兩個稱謂是有區別的。按規矩,只有太后、太妃以及皇帝的本生父母可以叫皇帝為「皇帝」,其他人都只能叫「皇上」。

其次,無論是皇后還是妃嬪,都不會稱自己為「本宮」、「臣妾」,她們一般都是自稱「妾身」、「妾」、「奴家」(對皇帝及長輩)或直接說「我」、「吾」(對臣下或低位嬪妃、宮女太監)。

此外,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太監、宮女都會尊稱慈禧太后為「老佛爺」。但在真實情況中,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太監、宮女,都是稱呼慈禧為「皇太后」或「老太后」,只有像李蓮英那樣特別受寵的大太監,才會在非公開場合稱呼慈禧為「老佛爺」,以示自己的受寵和親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紫禁城遭遇大火,皇帝自我批評,大臣們跟著起鬨,結果悲劇
為什麼清初許多人寧死不剃髮?看完這個後換你也不願意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