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式養老困境,不是催生就能解決的

中國式養老困境,不是催生就能解決的

原標題:中國式養老困境,不是催生就能解決的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Ashley | 圖:網路


轉載請在後台輸入授權

按照國際慣例,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7%以上,即為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但同時也引發了老年人如何妥善的被贍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中國自古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所以,一旦步入老年化社會,面臨著巨大的養老難題時,大家就不約而同的覺得,只要能多生孩子,就能延續過去二十年的人口紅利,一舉解決經濟發展與養老等,一系列社會難題。


中國青年報社通過對1612人(其中獨生子女佔40.1%)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擔多位老人的養老負擔;50.1%的人表示生活在兩地,無法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42%的人表示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不同城市無法互通;37.7%的人表示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無法讓人放心。


隨著「421」(即1對夫婦贍養4位老人、生育1個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現,使贍養老人的壓力進一步加大。90%以上80後表示無法贍養父母。於是人們看到,在政府的相關應對措施還未出台以前,各種養老方案在中國的大地上發酵。人們開始尋求多種可行性的方式,來保障自己老有所依,也有樂趣。


本期的推文,將為大家介紹風行國外,也漸漸在中國嶄露頭角的養老方式,或許會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



代際式陪伴



每月只需繳納300元房租,每月僅需陪伴老人20個小時,就能入駐位於城區,設施齊全的單人公寓。


這個杭州推出的,年輕人以極低價格入住養老院的項目,有一個深情的名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只是迫於現實壓力,陪伴在老人身邊的,不再是他們的兒孫或子女,而是一個個熱心的,卻又缺乏經濟能力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每天下班回到養老院,都要抽出一兩個小時去陪陪這些老人,陪他們聊天、一起健身運動,或者下棋練書法。在年輕人的陪護下,那些孤寂的老人們,不僅能夠得到身心的舒緩和關愛,還能了解最新的事物,獲得一種蓬勃的朝氣和活力。



而年輕人呢,不僅能夠培養耐心和愛心,還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父母和長輩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解決了他們在大城市生活,佔大頭的房租問題。在急劇上漲的房租和房價面前,300元的房租,無疑緩解了他們很大的一部分壓力。


如果這種陪伴項目,能夠在中國更多的城市實施,那可謂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事實上,這種年輕人入駐養老院的方式,並不是中國的首創。在國際上最著名的當屬於荷蘭的「Humanitas Home 人道主義之家」。



荷蘭學生每月平均花費在住房上的租金為,366歐元(約410美元),並且通常還是狹窄或昏暗的普通房。即便如此,該國的很多大城市還是面臨著住房不足的問題,比如阿姆斯特丹就短缺了近9,000個學生房。



而與此同時,該國的長期護理設施也面臨著短缺問題。2012年,荷蘭政府決定停止為80歲以上,並非急需的公民提供持續護理費用。一大群老齡化的成年人,既無法再得到政府提供的家庭免費護理,也無法自己承擔這筆費用。


新的裁決導致尋求社區護理的人數減少,使這些社區也難以維持下去。長此以往,將產生一系列的惡性循環。為了使社區維持下去,Humanitas 的董事 Gea Sijpkes 說:當時,我想到了一群人 —— 學生。


住進養老院的年輕人,通常除了有愛心之外,還各懷絕技,有些人會音樂,有些人會做菜,有些人會攝影等等。比如下圖的段子手 Jordi 除了會彈吉他,常常一句話逗得老人開懷大笑。





這些學生也沒多少錢,如果他們能夠在 Humanitas 獲得一個房間,他們就不必為他們的學習借很多錢。而這些年輕人,也會使 Humanitas 成為最溫暖的家。對於居民來說,學生代表著與外界的聯繫。當學生從課堂,音樂會或派對回家時,他們與老年鄰居分享這些經歷。


比如下圖中的 Mentink 是個IT高手,雖然是位高個子大男生,不過教起老爺爺來十分耐心溫柔。沒過多久,老爺爺就興奮又自豪地說:我已經學會了收發郵件,還有視頻聊天了。



於是,代際生活模式開始普及。自2012年 Humanitas 向學生敞開大門以來,荷蘭又有兩所養老院也紛紛效仿。之後在法國里昂引入了類似的計劃。在美國,克利夫蘭的賈德森莊園,退休社區開始接受克利夫蘭藝術與音樂學院的學生。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代際和老齡化項目研究教授,馬修卡普蘭說:「這種關係可以獲得的益處,遠遠超過一次性公益活動。只有年長的和年輕的人之間,建立更為深厚的關係,這種陪伴方式才更有意義。而這需要大量的,持久性的互動。」






共住與互助 Vive y Convive


西班牙做了一個有趣的嘗試,他開展了一項名為「共住與互助 Vive y Convive」的項目,與人道主義之家很相似,但是更為深入。


在這個項目中,年輕人可以通過登記申請,選擇入駐到一戶老人家,以一種親人般的存在形式,陪伴在老人身邊。被選中的年輕人需要,每天抽出2小時的空餘時間陪伴老人。


而相對應的,年輕人能獲得的收益是,可以通過和老年人的朝夕相伴中,汲取人生知識,並且擁有一處符合心意的住宅。







在西班牙,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800萬,其中20%獨居。他們中的許多人表示感到孤獨,這會對他們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儘管被這種孤獨感包圍,但大多數老年人寧願留在家裡忍受孤單,也不願意搬離住所,進入養老社區等地方生活。




1996年,「Vive y Convive」項目,在一個住宅區開始展開。之後廣受好評。在一項針對老年人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在為期一年的共同生活經歷後,72%的老年人認為,和年輕人一起生活,感覺更安全;82%的老人認為,減少了孤獨感;92%的參與者表示,會推薦其他人一起加入這個項目。


到現如今,大約有超過31座城市加入。年輕人和老年人非常重視「Vive y Convive」項目,他們給出的綜合評分為8.95分。




何塞出生於阿斯圖里亞斯,現年90歲,他曾經一直是測量師,走遍了整個國家。而克魯茲才21歲,在芬歐匯川學習電信。


在入住之前,這個年輕人曾有過短暫的擔心,「我的祖父母非常平庸,而且他們不讓我做很多事情,我不知道他是否會一樣。」



而事實證明,克魯茲完全多慮了,他們度過了非常有序而又充實的生活,兩個人之間彼此交流學習,都對自己的經歷感到滿意。


結伴養老



不僅年輕人有尋找知己,過一種更為舒心生活的需求,老年人也是如此。上海市的一項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對結伴養老表現出意願的受訪老人,將近七成。


雖然有需求的老人很多,但真正勇於嘗試,並且取得成功的寥寥無幾。



其實對於老年人來說,對抗孤獨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增加他們與朋友共度的時間。來自美國德州的這四對夫妻,就證明了這個道理。


這四對夫妻,是認識超過20年以上的好朋友,年輕時他們把酒言歡,志趣相投,年老後,他們就買了一塊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這些小房子結構簡單,相當環保,有雨水收集器,還有太陽能板供電。整個屋子都以原木為基礎,打造出融入大自然的渾樸味道。屋子裡有書和沙發,屋外有陽光和花。四對好朋友,天晴時,看書曬太陽,外出垂釣。下雨了就在家聊天,喝咖啡,日子過得相當愜意。





事實上,拿德國來說,德國人是世界上最喜愛結伴養老的國家。不同於養老院的呆板,選擇結伴養老的老人,可以選擇自己一起生活的鄰居。


目前,在德國各地已經出現了300多個老年公寓。入住這些公寓的老人們,他們在入住之前,就了解居住在這裡的老人的愛好脾性。如果和自己相投,就選擇住在這裡,如果不合適,就可以換別的地方。


總之,餘生很重要,這些老人在選擇生活伴侶上,一點也不含糊。




荷蘭阿姆斯特丹,最為理想的社區代表,就是基於脾性相投,三觀相合的理念,建造而成的。這個上世紀90年代,荷蘭提出的多樣性住房方案(differentiated housing),消解了人們在選擇入宅是基於戶型,收入,階級差異等一系列問題,而更注重鄰居之間是否情投意合。




這種新潮的理念更關注人們的精神追求,或者說是對知己的追求。由於個體的差異性被放在第一位置,所以住在小區里的鄰居們,交流和互動的頻率,以及心情指數,都遠遠高於傳統鋼筋水泥房內的住戶們。


事實上,住在這裡的人,就是認同這種生活理念的人,共同的價值觀讓他們在相處的時候,擁有更高的契合度。


或許,這也是未來中國式養老,需要探索的方向和道路。只是這一天的到來,可能還要等很久。




References:


1. 《Compa?ía y cuidados en un piso compartido》Por Mónica Sáez


2. 《Notable alto para 「Vive y Convive」》Portal web del Ayuntamiento de Madrid


3. 《 照這麼做,北上廣的房租只要300元》 | 新經典 ID:Thinkingdom


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幫助老人



| 約伯記 12:12 |


年老的有智慧;壽高的有知識。


丹尼爾原創作品|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尼爾先生 的精彩文章:

和別人比較是悲劇的源頭,和自己較量才是奇蹟的開頭

TAG:丹尼爾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