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平民到元勛的清朝第一漢人范文程,蛟龍出頭佐清智囊

從平民到元勛的清朝第一漢人范文程,蛟龍出頭佐清智囊

原標題:從平民到元勛的清朝第一漢人范文程,蛟龍出頭佐清智囊


說清朝的事,不能不說一個厲害的人物。這個人不是滿族人,而是漢人。清軍入關後,順治將開國元勛的畫像掛於紫光閣,這個人位列第一,被尊為滿清第一功臣。兩百多年來,這個人為歷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卻一直處在風口浪尖飽受爭議,有的說他是第一漢奸;有的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一。


這個人叫范文程,關於他的出山也有不同的說法。


《清史稿·范文程傳》說:「文程少好讀書,穎敏沉毅,與其兄文采並為瀋陽縣學生員。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撫順,文采、文程共謁太祖。太祖偉文程,與語,器之,知為鏓曾孫,顧謂諸貝勒曰:『此名臣後也,善遇之!』」這裡表明範文程是自願投奔後金政權的。


《清宮秘史》第十回,「明朝萬曆四十六年,滿洲天命三年正月,太祖率領後金兵浩浩蕩蕩殺奔撫順關來,擬遣將攻城,忽有一書生求見,太祖便令侍衛將他宣進來。太祖見他生得粉白的麵皮,相貌清秀,便問道:『你是滿人是漢人?來俺這裡做甚?』那書生道:『下臣姓范,名文程,字憲斗,瀋陽人氏,原是宋朝范文正公仲淹之後,……因屢次上書明皇,明皇不用,落拓一生,無憑無藉。今因陛下崛起滿洲,故不避斧鉞,效毛遂自薦來見陛下,陛下如愛惜人才,下臣當盡畢生之力,上輔明主。』太祖聽了這番言語,語語中入心坎。便說道:『賢士遠來,朕之幸也;朕處正少一漢文先生,勞你任了此職,並拜為軍師,參贊軍機。』文程叩首謝恩。太祖稱他為范先生。」這裡對范文程投身清廷進行了這樣的演繹。


22歲的范文程就這樣輕鬆地「仗劍遏軍門」,從而得到努爾哈赤的器重的嗎?這樣的一段演繹,實在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在當時歷史情況下,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就是屠殺和掠為奴,「誅戮漢人,撫養滿洲。」他對明朝儒生尤為反感,認為「種種可惡,皆在此輩。」有史料這樣記載:努爾哈赤攻佔撫順後,「論功行賞,將所得人畜三十萬散給眾軍,其降民編為一千戶。」范文程當時就在其列,由於他身材偉岸,故引起努爾哈赤的注意,一番問答使得金主滿意,生側隱之心將其賜給鑲紅旗下為奴。這樣看來他顯然不是主動降清的。


《清史稿·范文程傳》為了維護清朝王家形象和尊嚴,對范文程這段受辱的經歷進行了隱去。那麼范文程又是如何出山、書寫了他那不同凡俗的人生的?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皇太極繼位後,要緩和滿漢族之間的矛盾,他需要漢族學子來輔助,在這種背景下,天聰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極設立了「以歷代帝王得失為鑒,並以記功之得失」為主旨的文館。文館設立後,皇太極上諭,從各旗的生員中選拔人才。所謂「生員」就是各旗旗主的家奴,范文程就屬於這樣的「生員」。范文程在這次選拔中脫穎而出,被選入文館成為骨幹,得出頭之日,也從此走上皇太極的親信謀臣之路。皇太極稱帝後「召直左右」。他參與了伐明策略的制定、爭取漢官歸降以及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決策。特別重要的是,范文程解決了皇太極進攻明朝師出無名的重大難題,「上如慮師無名,當顯諭其民,言察哈爾汗遠遁……」提出了從雁門關進兵的重大舉措,避免了清軍進攻山海關容易形成半途而廢的無益之舉。范文程還用計謀離間了明朝朝廷內外臣工與將吏之間的看法,造成了百姓的視聽混亂。范文程建議清軍採取所到之處免賦數年,廢除了明末橫徵暴斂的弊制,此舉大大籠絡了民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滿漢之間的矛盾。清朝一代,田賦基本上沒有加派,使其統治範圍內的漢民逐漸改變了敵視態度,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范文程在文館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皇太極任命他為內秘書院大學土,官爵晉陞為二等甲喇章京(意為參領)。滿清編漢軍旗時,「廷議首推文程任固山額真(旗主)」。而皇太極不讓其離開文館,下諭:「范章京才堪勝此,但固山職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清史稿·范文程傳》說,「文程所典皆機密事,每入對,必漏下數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復召入。」每逢議軍政大事,皇大極常問:「范章京知否?」,「何不與范章京商議?」當大臣說「范亦云爾。」皇太極才會批准照此辦理。范文程為清朝開國在招攬人才、發展經濟、改革體制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范文程上書攝政王多爾袞,奏請出兵伐明,奪取天下。「此正欲攝政諸王建功立業之會也。」他把滿洲一貫掠奪性戰爭轉為統一全國治權的戰爭,在清朝入主中原這一緊要關頭提出這一策略,對清奪取中原開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范文程知道自己是漢人,對滿清而言總是一奴才。為此他堅守「明哲保身」的原則,他從不居功自傲,不參與權力之爭,處處小心謹慎,避免「功高震主」,以求「安身避禍」。但他也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退讓,在對「剃髮令」的態度上,范文程與多爾袞意見相左。隨著剃髮令的強制實施,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清統治者露出了其奴隸主野蠻殘酷本性,血腥鎮壓漢民。目睹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付之東流,范文程痛心疾首,心存不滿。對多爾袞便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進行消極對抗,因而被多爾袞冷漠。


順治三年,多爾袞以范文程「素有疾,毋過勞」為名,削弱了范文程的一些權力。順治五年,多爾袞命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等刪改《清太祖實錄》。范文程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旦政局有變,恐有殺頭之禍。於是以養病為由,閉門不出。事情正如范文程所料,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即有臣參奏范文程等人妄改《太祖實錄》之罪。順治帝批示:「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時,又不曾預貝子碩託之罪,後知睿王所行悖逆,託疾家居,眾亦共知。」結果剛林、祁充格以妄改《清太宗實錄》罪被殺,范文程因沒有成為多爾袞私黨,閉門避禍,躲過一次滅頂之災。不久得到復官,順治九年復進世職為一等子,授議政大臣,任《太宗實錄》總裁官。


順治十年(1653年),范文程促使了清庭用人制度由任人唯親向任人唯賢方面的轉化,在舉薦人才方面對滿漢官僚做到了一視同仁,使漢族官員在舉薦人才這一重大事項中與滿族官員享受了同等的待遇,從而克服了漢官受歧視的自卑感,更加勤於為朝廷效命,洪承疇就是例證。後來清政府進一步規定:不必分別滿、漢,誰的官街在前,就由誰管印。至於奏事,也要求滿、漢官員「公同來奏」,不許「只有滿臣,不見漢臣。」


順治十一年,順治皇帝特加范文程為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再進為太傅兼太子太師,對他「禮遇甚厚」。《清史稿·范文程傳》記:「文程疾,嘗親調藥餌以賜;遣畫工就第圖其像,藏之內府;賚御用服物,多不勝紀;又以文程形貌頎偉,命特製衣冠,求其稱體。」但是,范文程卻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他上疏稱謝的同時,以體弱多病為由請求退休。順治皇帝溫諭慰勉,不讓退休,只同意「暫令解任」。

順治十八年,康熙登位,特命范文程赴盛京(瀋陽)告祭太宗皇太極陵墓。范文程在皇太極陵前伏地痛哭,久不能起。


范文程(1597—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瀋陽衛(今瀋陽)人,出身於明朝官宦之家,《清史稿》有「宋觀文殿大學士高平公純仁十七世孫也」,為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孫。他的六世祖范岳,明朝初期在湖北雲夢縣任縣丞,因獲罪全家被發配到遼東都司瀋陽衛戍邊,范氏自此在瀋陽得以生息繁衍,以後又遷到撫順居住。他是清朝開國宰輔、元勛、文臣領袖,是順治和康熙兩個皇帝的老師。


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初二日,這位為大清建國奠基立下卓越功勛的大學士,一代謀臣范文程去世,卒年七十,謚「文肅」。他自稱「大明骨大清肉」,這句話反映了他內心深處一種難言的痛楚。康熙皇帝親撰祭文遣禮部侍郎諭祭,賜葬於北京懷柔縣之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績。康熙五十二年,為其祠橫額又親書「元輔高風」。


康熙年間內閣學士朝炎說:「范文程佐命興朝,首倡入關,廓開大計,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者,厥後皆如公策,而我國大業以成,萬世之丕基以定。」清史專家戴逸著《范文程大傳》,稱其為「滿清開國功臣」。可以說,范文程是滿清的第一漢人,沒有他,便不可能有後來滿清二百九十多年的基業。

縱觀范文程所處的年代,他原是漢族名人後代,卻為滿人開創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以致人們對他的「漢奸」「叛逆」行徑長期責難,使其背負著諸多歷史罵名。但他是從被擄為奴做到開國元勛的,這與主動降清為主賣命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是范文程一直被清朝尊為功勛,而洪承籌被打入貳臣的原因。



其實,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面前,任何人也休想擋的住。范文程所能做到的,以一己之力竭力提倡民族合作,安定百姓,輕徭薄賦,讓百姓儘快從戰亂中走出,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不能憂國,那就憂民」,對范文程來說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韜略 的精彩文章:

TAG:古今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