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一戰後德國熱衷火箭炮的研究。中國發明的火箭武器經波斯人傳到歐洲,在19世紀歐洲各列強的戰爭中得到成功運用。德國現代火箭的先驅赫曼奧伯澤和戈達得M1910年就開始進行火箭的基礎研究。一戰後,德國儘管經歷了政治動亂、經濟蕭條和通貨膨脹,但些毫沒有影響他們研究火箭的執著。1925年,奧伯澤和戈達得繼續固態火箭的研究;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1928年,弗利茲馮歐佩爾把火箭技術用在他的「歐寶」汽車上;1929年,火箭助推的飛機開始試飛;1931年,溫克勒發明了液態火箭,更是把德國的火箭技術推向世界領先的地位。當然,對由於戰敗受《凡爾塞條約》限制的德國國防軍來說,發展用火箭為推力的投射武器,能避開對德國研製生產包括常規火炮在內的各種武器所做的嚴格限制;經歷過1915年4月22日化學毒氣戰的舊帝國軍人,也感覺有必要發展一種反應迅速、大口徑、遠射程的投射武器用於未來的化學戰。德國國防軍和蘇軍在拉帕洛協定下,秘密地交換和是共享了雙方在火箭領域的資源。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在具有軍事革命思想的德國國防軍軍官的眼中,火箭具備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在短時間內可向敵方陣地投擲大量的大口徑彈藥,射擊後能迅速地由車輛牽引離開陣地的優點。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與身管火炮相比,真射程近、彈道不穩定、命中精度差,發射時產生大量煙霧、容易受到敵方反制,這便得火箭炮在德國軍備重整中處於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從1929年開始,德國國防軍武器發展部在炮兵專家貝克博士的領導下,開始研製以火箭為動力的武器,這標誌著德國在這一領域領先其他國家6~10年。

在庫美多夫炮兵靶場火箭研究站,兩位日後對世界火箭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年青尉官沃爾特多姆貝格印和馮布勞恩開始了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一開始,德國人決定採用旋轉來控制火箭飛行穩定,而不是像蘇聯人那樣通過火箭尾翼采實現。其實英國和瑞典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研製過旋轉穩定的火箭彈,但都不太成功,主要問題是誤差太大。庫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研製的第一種火箭彈彈徑110毫米,編號為「110毫米特種火箭」(Wa.Prf.11),重15千克,發射管採用長3250毫米的長方形框架,用電點火器點火,最大射程4500米。計劃每個化學作戰營裝備18架這種發射裝置。不幸的是,德國研究人員碰到了同樣的精度問題,火箭的彈著點散布超過了軍方的要求。因此該彈只試製了很少的數量,未進入量產裝備部隊。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就在110火箭彈進行研製期間,德國國防軍空軍的赫曼戈林團等單位開始作為試點,裝備編號為「35式煙霧發射器」(NbWf35)的發射裝置,準備代替舊式的100毫米迫擊炮,用於發射化學武器。該裝置由一個可拆為三部分、類似榴彈炮的發射裝置和一個小拖車構成,可由炮兵拖著進入陣地,每個炮組由4名炮手組成。該炮口徑為100毫米,採用13倍口徑的炮管,發射速度為10~17發/分鐘。所發射的Wgr.35Nb彈藥分為35式破片殺傷彈、35式煙霧彈和35式化學彈,最大射程3250米,彈長43.3厘米,重6.8千克,採用6片尾翼控制飛行的穩定。該炮實際上是種火箭增程迫擊炮,除了射程和發射速度尚可以外,在造價、擲彈量、可操作性和耐用性方面部不盡如人意。這種發射裝置隨後被改進為「48式煙霧發射器」(NbWf40),炮管加長到17.7倍口徑的1858毫米,採用改進的37式炮彈,射程達到4250米,炮口初速由193米/秒提高到310米/秒。整個裝置與5 0毫米大口徑的迫擊炮相比,雖然射程增加了3/4、射速增加了3倍,但重量卻增加了8倍!製造成本增加了9倍!雖然該炮能用摩托車來拖曳、實現摩托化,但在軍方看來是個很失敗的設計,因此沒有大量列裝。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在此同時,庫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的研究人員在技術總監沃爾特多姆貝格爾上尉的指導下,發現以前的設計方案的缺點在於火箭發動機的推力作用於彈底,如果推進劑燃燒不規則,那麼推力將使火箭彈彈頭偏離航向,致使誤差大增。於是德國人另闢蹊徑,把火箭發動機放在火箭彈的前端,即戰鬥部的前面,在彈體周圍開了若干個分別傾斜14度的噴嘴,以便火箭彈旋轉並保持穩定。解決了火箭彈的穩定性後,德國人發現沒有尾翼的火箭彈在發射過程中,不需要像真管炮管一樣皮實的定向管,只要能使火箭在發射的時候成功導向就足夠了,從而可以節約製造成本。根據這一成果,德國人於1938年研究出了以多姆貝格爾姓名開頭命名的「多氏38」(Do 38)型火箭彈,彈重53千克,彈徑150毫米,在初期用框形籠式發射管來發射。Do 38火箭彈的散布非常大,最大射程(5500米)的圓公差達230米。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德國人針對Do 38火箭彈的不足,研製出了全新筒式發射管。它由6個捆綁在一起呈星型分布的圓形發射管和Pak36 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組成,俯仰角為5~45度,發射管長1300毫米,內有3條導向滑軌,6個發射管呈順時針排列。發射時用電點火器按1、4、6、3、5、2的順序點火,發射間隔為2秒,再裝填時間為90秒。38火箭彈比以前的籠式發射管打得更快、更遠、更准,6發火箭彈齊射只需10秒,炮口初速達340米/秒,射程提高至6000米,散布面積小於130×80米。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雖然該炮1938年就研製成功了,但是德國陸軍卻嫌它威力小、機動性差,不願意使用。萬幸的是,當時化學部隊是便用迫擊炮發射煙霧彈來施放煙霧的,正在尋找一種武器來取代老式的100毫米迫擊炮,於是有人建議不如仍用煙霧發射器采施放煙霧。正巧,150毫米火箭炮也可以發射煙霧火箭彈,不僅具有與煙霧發射器相似的功能,連外形也有些像,於是化學部隊決定採用它來投射煙霧彈。並將其命名為41式150毫米煙霧發射器(15cm Nebetwerfer41)。由於41式150毫米火箭炮既可發射煙霧彈,也可發射殺傷彈,在前線使用時獲得了一定的成功,被越來越多地用於火力支援。於是德國人在很長段時間對火箭炮嚴加保密,使得「煙霧發射器」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一直使用至戰爭結束。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針對前線部隊關於41式150毫米煙霧發射器的機動性不強,容易受敵人炮火反制的批評,德國人用SdKfz 4/1「騾」(Maultier)式3噸級半履帶裝甲車為底盤,在車體尾部安裝可360度旋轉的發射器,其上有10根41式150毫米火箭炮的發射管,呈上下兩層對稱布置。這種火箭炮的戰鬥全重71噸,全長6米、寬2.2米、高3.05米,公路最高時速為40千米,小時。車上可攜帶20發150毫米火箭彈,還配有使用相同底盤的彈藥車,10發齊射時間為18秒。該型車裝80升油,公路可行駛130千米,越野為80千米。1942年1月初,希特勒要求儘快完成研製工作並以月產20輛的速度裝備部隊。1943年秋季,該炮開始在東線試用並得到部隊的好評,於1944年5月14日開始正式列裝,共生產了約300輛火箭炮車和250輛彈藥車。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武裝黨衛軍的80毫米多管火箭炮。 武裝黨衛軍曾研製過一種80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但鮮為人知。該炮有個非常有趣的綽號——「希姆萊管風琴」,這是由於其設計直接參考了蘇軍有「斯大林管風琴」之稱的BM-13火箭炮。該炮以法國製造的索瑪303(somua 303)半履帶裝甲車為底盤,在車尾部安裝有24根長2米的發射導軌,分兩排呈上下排列,可一次齊射48枚80毫米高爆火箭彈。火箭彈採用尾翼穩定,長705毫米,重6.6千克,戰鬥部裝葯0.68千克,最大射程6千米。由於其在最大射程時的彈著偏差縱向小於265米、橫向小於162米,再加上裝葯較少,殺傷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黨衛軍截至1943年7月只生產了13門、15000發火箭彈,其中12門試裝備於黨衛軍第521營。由於沒有正式列裝,這種80毫米火箭炮在藏軍的正式文件中沒有提及。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德國在火箭研究上,最初目的是繞過《凡爾塞條約》,研究出能夠代替大口徑火炮的投擲武器,用於攻擊進行壕溝堡壘防守的敵軍,以及發射化學彈藥、燃燒彈等。希特勒上台後,瘋狂進行擴軍戰備,納粹軍隊的閃電戰戰術主要依靠空軍俯衝轟炸機和裝甲部隊突擊來完成,火箭炮部隊列為炮兵輔助二線部隊。但隨著德軍的閃電攻勢在東線陷入停頓和德軍制空權的喪失,火箭炮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對面目標、集群目標飽和射擊效果好,可以用殺傷爆破火箭彈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可以配用特種火箭彈進行佈雷、照明和施放煙幕等特點漸漸發揮出來。德軍從1942年開始,在許多戰役中投入了大量制式火箭炮,作為突擊火力和攻堅利器來應用。

與蘇聯大規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靠大量的彈藥短時間覆蓋目標來達成目的不同,由於在火箭發動機領域的優勢,德國人更注重重型火箭彈遠距離精確打擊。故每個德國火箭炮發射裝置最多是10管,而蘇聯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在火箭炮徑方面,德國更傾向於210毫米,150毫米和201毫米火箭炮只能算輕型火箭炮:而蘇聯直到戰爭結束,火箭炮彈徑仍以80毫米、132毫米為主。蘇聯火箭炮部隊以師旅級為作戰單位,而德國主要是以營團為作戰單位。在戰爭中後期,德國的戰爭資源匱乏,於是火箭炮優越的性價比(造價相當於同口徑火炮的1/3到1/20)受到德國高層的青睞,被視為秘密武器。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1933年夏天,德國國防軍專門調撥一個火炮營給火箭實驗站,為了保密對外聲稱是煙霧發射實驗部隊。在隨後的幾年裡,該營分別參與100毫米、110毫米、180毫米火箭的實驗,一直到1937年Do 38火箭彈定型成功。1936年,火箭炮部隊正式定編為國防軍的一個兵種,在肩章和領章上有自己兵種的顏色——酒紅色,煙霧發射部隊的對外名稱一直沿用到戰爭結束。該部隊編製100名軍官、332名軍士和1612名士兵,裝備96個各類火箭發射裝置和484輛車輛,是不起眼的小兵種。1939年,根據戰爭需要。該部隊擴編為4個營。次年,煙霧發射訓練基地成立,擴編為4個團(51、52、53、54炮兵煙霧發射團),裝備324門41式6管150毫米火箭炮;以及1個教導團,裝備280/320毫米重型火箭炮。
除了希特勒電鋸MG42外,德軍還有一款神器,希特勒的管風琴

1943年夏天,德軍火箭炮部隊進行結構調整,加重280/300/320毫米大口徑火箭炮的比例。一個炮兵煙霧發射團含2個150毫米和210毫米火箭炮營和一個重型火箭炮營,而1個重型團則配屬2個重型火箭炮營和1個輕型火箭炮營。武裝黨衛軍的師級單位也配屬了火箭炮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