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我們經常吃的冰激凌是誰發明的?很多人認為冰激凌是「舶來品」,可你知道嗎?事實並非如此。

在《東方見聞》里,馬可·波羅這樣說:「東方的黃金國里,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所謂的奶冰,就是在元代古人做的冰激凌,元人將平常食用的果醬和牛奶混入其中,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比冰塊要柔軟很多,入口即化。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做法傳到了歐洲。

元代的奶冰是古代「冷飲」的其中一種。古人把冷飲稱為「冰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發明了不少「吃法」。

根據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貴族王室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於地窖,以備來年夏天消暑之需。西周時期,還設立了一個叫「凌人」的官職,專門負責保存冰塊。

到了春秋戰國,冰的用途更廣泛了。屈原在《楚辭·招魂》里寫道:「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挫糟是指除去酒糟,留下清酒,將清酒冰鎮,有些像現在的冰鎮啤酒。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但在唐朝之前,采冰、儲冰的代價非常高,基本只有富貴人家的人才能享用,普通老百姓與冷飲是「無緣」的。唐朝以後,經濟繁華了,民間開始出現賣冰的商販,老百姓也能享用冷飲了。隨之,冷飲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有冰酪、冰糖、冰雪、冰元子、甘菊冷陶、酸梅湯、玫瑰露、木樨露、涼茶、玫瑰鹵子湯等等。

冰酪是把果汁、牛奶、藥茶、冰塊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楊萬里很喜歡冰酪,還為它寫了一首詩:「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甘菊冷陶有些像甜品,先用好米煮成稀粥,把甘菊放進去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好吃解暑的甘菊冷飲就做好了。

最受青睞的大概就是「酸梅湯」了,到今天,這款冷飲都是夏天流行飲品。據清末《道咸以來朝野雜記》的記載,酸梅湯是京城市民最歡迎的冷飲:「北京夏季涼飲,以酸梅湯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

存冰的歷史

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的冰庫就已頗具規模,當時稱之為「凌陰」,管理冰庫的人則稱之為「凌人」。《周禮·天官·凌人》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斬冰,三其凌。」這裡的「三其凌」,即以預用冰數的3倍封藏。西周時期的冰庫建造在地表下層,並用磚石、陶片之類砌封,或用火將四壁燒硬,故能具有較好的保溫效果。

《 詩經 ·豳風·七月》中有一句詩表現采冰情景:"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十二月鑿冰,正月搬進冰庫儲存。這兩句詩用了互文修辭,真實的意思應該是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的正月,這兩個月間忙於儲存冰塊。

1976年, 考古 人員在陝西秦國雍城故址發現一處凌陰,容冰量可達190平方米。凌陰挖築於一夯土台基中部,呈仰斗形。頂部東西長10米,南北寬11.4米。四壁呈斜坡狀,底部東西長6.4米,南北寬7.35米,鋪設砂質片岩一層。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唐代末期,人們無意間發現了「硝石」,它溶於水後會吸收大量熱量,製冷效果足以讓水結冰。但是硝石製冰需要的量非常大,而原材料並不容易輕易取得,性價比不高,所以還是天然存冰的成本更低應用更廣。

而後,冰塊逐漸變得平民化了。

一般的大戶人家,採用了另一種冰箱空調一體化的設施:深井。

唐人史宏《冰井賦》云:「鑿之冰井,厥用可觀;井因厚地而深」。由於 唐代 的冰庫多採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稱冰庫為「冰井」。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看到地面的那個圓洞了嗎?這下面就是一口深井。

明清時期的冰庫則稱之為「冰窖」。冰窖亦建築在地下,四面用磚石壘成,有些冰窖還塗上了用泥、草、破棉絮或爐渣配成的保溫材料,進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溫能力。冰窖以京城最多,而以皇家冰窖最為宏大。

1977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銅冰鑒,鑒內的方壺可盛酒,壺外夾層中裝冰,可謂中國最早的「冰箱」。

到了清朝,冰鑒在宮廷也不少見。如果某個妃子博得皇帝開心興許還能將冰鑒作為賞賜也說不定。但是也只有皇室貴族才有這種待遇,普通老百姓哪裡用得起呢!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里也有類似的水果冰箱哦。

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冷飲」那點事

來源丨綜合新華網、人民網、《北京晚報》等

微信編輯丨飯范醬

為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