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聽搖滾樂的年紀,別教育我「古典樂很高雅」 | 紙城REVIEW

在聽搖滾樂的年紀,別教育我「古典樂很高雅」 | 紙城REVIEW



公號屬於經濟觀察報·書評

編輯/日京川




??????



在筆者的少年時代,遇到相當多的音樂教育者採取不智的態度,將流行音樂視為「糟粕」當眾批判,或者採取不屑的態度。而他們換來的自然是不合作與消極對抗,於是當這一代人長大後,一遇到「古典音樂」,通常以「抱歉,聽不懂」來應對。實際上,真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都知道,古典音樂絕對不是讓人聽不懂的東西,而這句「聽不懂」正是那種「不合作」心態延續的產物。在中學時,筆者的一位表親被許多人羨慕,一切只因為他就讀於北京豐盛中學,那時豐盛中學的音樂老師正是藝名為小柯的柯肇雷。在這個人的音樂課上,每一位學生幾乎都能夠得到愉悅和滿足。

—樂正禾




潮流推動的藝術






翻開厚重的新版《聽音樂》,介紹巴洛克音樂的某章這樣開篇:「在十九世紀前,不論要滿足教會和宮廷的需求,或者是面對歌劇院的市民,聽眾們都要求新的作品,他們不想聽過時的音樂。」







實際上在任何時代,音樂都是一種由潮流推動的藝術,不論是與貝多芬同時代的胡梅爾,還是二十世紀的浪漫主義守護者阿諾德·巴克斯。所有在音樂史上堅守既有道統的人,都更難以被歷史所青睞。但是,書中這句話將時間定在了十九世紀前,那是因為從十九世紀後,雖然潮流依舊不能接受新人的舊酒,但人們從此開始回望過去,熱衷於從故紙堆中挖掘故去大師們的作品。自此,經典的音樂成為永不過時的東西,人們不滿足於藝術對感官的愉悅,而是用理性和領會智慧的態度去接受他們。



主流音樂史的演進彷彿時間老人的背影,永遠無法回頭。「偉大的藝術必然不朽」,這只是一句理想化的說辭。假如放任偉大的藝術作品被潮流沖刷,經典也會被越來越少的人們知曉,逐漸凋謝。為了讓這些瑰寶不會隨時間的沖刷而逐漸變色,人類希望通過基礎教育來穩固這一切。作為一本引進的音樂欣賞教材,《聽音樂》已經出了第11版了。作者羅傑·凱密恩的講解深入淺出,系統性地展現了音樂的魅力,並且充滿了歷史的眼光。這本大書面向的讀者是非專業的音樂愛好者們,既然如此,本書的理念和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自然具有了比照的價值。國內的音樂教育是否成功呢?




尷尬的「雙基」






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事業中,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提法:雙基。雙基是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統稱。對於音樂這個學科而言,所謂的雙基大致指向音樂學的初級知識與音樂實踐的訓練教學。基礎知識當然指向並不以該學科為職業方向的群體。不管一個人今後要做什麼,他都要通過國家的義務教育之手,獲得音樂的基礎知識,從而獲得全面的智識發展。基本訓練則嚴重依賴於演唱。




相比器樂來說,聲樂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可以脫離樂譜而學會演唱,具體方式就是跟唱。老師在鋼琴上彈奏一句,學生就可以脫離樂譜硬記住旋律。這樣的教學方式比逼迫所有學生視唱樂譜當然要輕鬆得多,但後果就是:無法形成任何音樂的閱讀能力。如果用語言作類比,跟唱式教學就像幼童用學舌掌握了母語,但是無法閱讀書籍。






與此相對的是,只要掌握任何一門樂器,都可以相對輕鬆地完成識譜的過程,不管是小提琴、鋼琴、箏、笛、吉他,甚至葫蘆絲。因為用樂器跟奏一段旋律時,演奏者需要將旋律在腦中轉換成唱名。也就是說,樂器演奏者為了完成演奏必須訓練自己,從而輕鬆地找到任何唱名之間的音程關係,當他們看到一個五線譜時,腦中更可能快速地找到調。更重要的是,普通音樂教育中大多使用首調思維處理音樂(首調思維就是不考慮每個音的絕對音高,將所有大調的主音都唱成do,固定調思維則反之),因此幾乎只有器樂學習者和專業聲樂練習者用固定調思維處理音樂。




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經過視唱,訓練出簡單的讀譜能力。但現實是,既然可以靠跟唱硬記住旋律,那老師何苦要求學生認讀課本上的樂譜呢?於是基礎教育中的雙基訓練也就成了鏡花水月,在現實環境中,為美育課程安排嚴厲的視唱考試很不現實。教育改革者只好退而求其次,尋找其他的出路。




如此一來,國內的基礎音樂教育索性淡化了音樂知識技能的一面,將音樂視為對美學的感知教育。當然,也通過音樂課程比較成功地完成了民族文化的宣揚以及意識形態教育,所以音樂欣賞當然會作為更加重要的部分而存在。在課本的內容設置上,處於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而進行了中外作品的平衡。例如在芭蕾舞劇曲目的單元中,以《絲路花雨》、《紅色娘子軍》對應《天鵝湖》的兩首場景音樂,「歌劇」單元中,以《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對應《魔彈射手》、《茶花女》。這種設置方式的缺陷其實是明顯的,在學習者看來彷彿是中國和西洋樂曲的相互「纏鬥」,很難對音樂建立起最可靠的架構——以歷史的角度認識音樂。實際上,按照中學歷史教育曾經的方法,索性將音樂作品分為民族和西洋兩大板塊其實是有優勢的。




當音樂教育撞見青春期







那麼以鑒賞為手段的教育方法是否完美無缺呢?基礎音樂教育希望有意識地將藝術經典餵食給學生們,所謂的古典音樂和藝術音樂經常被看作升華於感官之上的東西。理解這些需要相當的理性和智識,需要超越追求愉悅,甚至超越欣賞者本身的代入角度。但青春期的荷爾蒙衝動需要的卻是感性、明快的發泄。




事實上,讓孩子們對音樂課程保持興趣是相當困難的,年幼時尚且可以被動接受許多內容,一旦青春期到來,一切就都變了。流行樂和搖滾音樂簡單明快、直奔主題,主歌的惆悵不安,引出副歌對問題的酣暢解決,能夠瞬間直擊心靈中最軟的部分,這種魅力是青春期無法抵抗的。相比之下,一部奏鳴曲的再現部相對呈示部經歷了怎樣曲折的抽象思考,這些至少不是他們所急需的東西。



青春期少年們嚮往的是什麼呢?也許是愛,然而「以情歌,以叛逆意味的音樂作為音樂課程」,這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顯然是笑話。




於是音樂教育者和商業音樂兩方發生了古怪的矛盾。至少在筆者的少年時代,遇到相當多的音樂教育者採取不智的態度,將流行音樂視為「糟粕」當眾批判,或者採取不屑的態度。而他們換來的自然是不合作與消極對抗,於是當這一代人長大後,一遇到「古典音樂」,通常以「抱歉,聽不懂」來應對。實際上,真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都知道,古典音樂絕對不是讓人聽不懂的東西,而這句「聽不懂」正是那種「不合作」心態延續的產物。在中學時,筆者的一位表親被許多人羨慕,一切只因為他就讀於北京豐盛中學,那時豐盛中學的音樂老師正是藝名為小柯的柯肇雷。在這個人的音樂課上,每一位學生幾乎都能夠得到愉悅和滿足。




出路何在






音樂教育的出路也許應當基於兩點,那就是盡量早期涉入,以及對學習者創造力的激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西德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努力將他的教學法推廣到東方,奧爾夫推翻了練習唱歌、欣賞外加樂理的灌輸方式,更何況普通音樂教育當然應該和專才音樂教育採取不同的模式。





奧爾夫主張即興的唱奏。甚至鼓勵肢體動作與音樂韻律的配合,在基礎音樂教育領域,卡爾·奧爾夫的套路被尊為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主張音樂、舞蹈、語言為教育的一體,這種觀念來自於青年時對整體藝術理論的認同。這其中帶有極其濃厚的理查德·瓦格納色彩,畢竟在他觀念成型的二十世紀前期的德國,正是瓦格納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




誠如前文所述,掌握音樂閱讀能力的不二法門,是練習一種樂器,而奧爾夫主張的正是器樂對主題的即興發展,以及音樂與肢體的合一,這些是培養藝術創造力的必要之徑。在孩子們幼年的時候,正是培養他們音樂素養的最好時機。




至於荷爾蒙旺盛時的青春期孩子們,還請人們放他們一馬吧。搖滾樂本來就該是他們此刻的精神食糧。這好比當一個人正在缺乏蛋白質時,絕不可逼迫他只吃青椒。只要不讓他們對「藝術音樂」產生不必要的反感就足夠了。實際上,隨著經歷過的歲月更多,他們會開始尋找抽象而豐富的東西,然而前提依然是——不要讓他們從青春期時已經產生出「這東西聽不懂」「這東西好難」「這玩意高雅」的刻板印象。







也許《聽音樂》這本書正好適合此時的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培養出一定的閱讀耐性,第一部分的「要素」幫助他們追憶兒時——比如奧爾夫式教育下的音樂基礎知識。隨後以音樂史架構,描繪從中世紀直到現代音樂世界的一切,甚至包括了他們所追憶和懷念的搖滾音樂!粗看之下,這本書中充斥了嚇人的五線譜譜例。選取的部分雖然很簡單,但畢竟是固定調思維下存在升降號的內容,對沒有學過任何器樂的人似乎不夠友好,然而,既然標題為「聽」音樂,那麼作者羅傑·凱密恩索性將多數的例子精心選取錄音作為附件,甚至將講解的例子在錄音中處於幾分幾秒也詳細標註出來,完全照顧到了無法讀固定調樂譜的愛好者們。




一般來講,筆者判斷一本音樂普及讀物夠不夠平易近人,通常會關注「屬和弦」「屬調」這些術語是否非常頻繁。粗略瀏覽,筆者在一百多頁的位置上才第一次發現了「屬和弦」三個字。也就是說,閱讀本書的基本條件其實只有兩個而已:第一、已經熱愛音樂,或者想要熱愛音樂的人;第二、沒有「古典音樂很高雅」「這東西我聽不懂」之類定見的人們。


本文原載於經濟觀察報·書評,原文名為《流動的音樂,流動的品味:大眾需要怎樣的音樂教育?》




《聽音樂(全彩插圖第11版)》


(美)羅傑·凱密恩 /著 韓應潮 / 譯


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7月





點擊標題查看以往精彩內容


「人生是個悲劇,太棒了!」 | 紙城PICK


唐諾:「在這個年紀說出真相,是道德責任」


是枝裕和:電影的存在並非為了審判個人 | 紙城PICK


張定浩:詩不是在對我們說什麼,而是在對我們做什麼


V.S.奈保爾:腐朽世界、人生短暫的念頭,讓很多事情變得可以忍受





圖片來自pinterest.com,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及合作郵箱:chenliping@eeo.com.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紙城 的精彩文章:

2018上海書展:一場既奢侈、又不合時宜的夢
誰是處境最困難的人? | 紙城PICK

TAG: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