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揭秘:甲午戰爭失敗和抗美援朝勝利的真相

歷史揭秘:甲午戰爭失敗和抗美援朝勝利的真相

原標題:歷史揭秘:甲午戰爭失敗和抗美援朝勝利的真相


在中國歷史上,因為朝鮮問題中國分別與第三方爆發了兩場生死攸關的大型戰爭,一次是中日甲午戰爭,另一次則是抗美援朝戰爭。這兩場戰爭,雖看似都以和局結束,但本質上卻大相徑庭。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割地賠款乞和故以戰敗告終;抗美援朝戰爭,中國達到目的促和故以戰勝了結。這一敗一勝對中華民族影響非常深遠,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加速大清帝國滅亡的進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新中國崛起的基礎。


中國在中日甲午之戰中戰敗的原因是:

一個落後的國家,一個腐敗的政府,一支腐朽的軍隊,一幫愚蠢的政客,一群無知的國民,一位年輕氣盛又軟弱無力、剛愎自用又外強中乾、不諳時勢又急功近利的皇帝,一位心不可度、意難以測權欲熏天的太后,一朝遊離於帝後之間投機牟利互相傾軋的臣工,一個行將支離破碎分崩離析的社會架構,一個積重難返苟延殘喘的老大帝國。


況且,國家無養戰之能力,社會無養戰之組織,軍隊無養戰之機制。戰和兩派互相攻訐,無統一之國家意志。知戰者不主戰,主戰者不知戰,最終,清明者噤若寒蟬以求自保,昏聵者大肆鼓噪贏得清譽。上,不能同心同德肝膽相照;下,不能拚死衛國殺身成仁;上下不能互通心曲達成共識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對敵,不深入了解只看表面現象僅憑主觀臆斷;對己,不深刻自知只為可憐尊嚴放任盲目自大;不明敵之戰爭目的,不曉己之戰略意圖;荒於謀劃,疏於備戰,猝然應戰。而且,官不知戰為何物,兵不知如何應戰,民不知為何而戰。是故,攻不能進,守不能保,退則一潰千里;戰不能退敵,敗不能堅守,和則一呼百應。



當時之日本,借明治維新之時機,立脫亞入歐之國策,革除弊政學習先進引入科技發展經濟整軍經武打造出一支虎狼之師。開疆拓土打劫中華之野心早已有之,並用心良苦策劃縝密準備充足進而先發制人務求畢其功於一役。

如此之艱難危局,中國率爾與人開釁,安能不慘敗乎?!



中國在抗美援朝之戰中戰勝的原因是:


一個戰略縱深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一個歷經血與火鑄煉的新生政權,一個生於憂患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政黨,一支被烽火洗禮過的勝利之師,一國不怕戰禍充滿自信嚮往和平美好新生活的民眾,一位洞明時勢、深謀遠慮、英明果斷、剛強無畏、深孚眾望、氣魄恢弘的偉大領袖,一個重新構建的社會架構爆發出來的強大力量。


況且,此戰我佔盡人和、地利之優勢。


我挾內戰勝利之勢揮戈迎敵摧堅挫銳勢不可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支持戰爭各盡所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上升為民族意志;敵則久戰疲師無心戀戰,無意在東北亞與中國爭鋒,傾心在全球和蘇聯對抗,並擔心被中國拖入苦戰泥潭影響其爭霸世界之野心,其心之不專力亦不足。


我知己知彼,知我之實力,以我之力量達力所能及的戰略目標,知敵之意圖,上線不直接進攻中國本土擴大戰爭,下線確保三八線以南之勢力範圍;敵則對我參戰之決心沒有清醒認識,對我參戰之行動沒有制定可行預案,對我參戰之能力沒有切實衡量,對己與我為戰中能有多大勝算沒有認真考量,知己不多知彼甚少。


我參戰將士保家衛國拚命戰鬥前赴後繼以血肉之軀抵抗滾滾而來之裝甲急流以及敵機瘋狂轟炸,數萬英烈長眠異國他鄉,可以說是以鮮血澆鑄出勝利;敵之士兵無作戰動力,厭戰情緒高漲怠戰心理流行,作戰消極貪生怕死。


我秘密參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陷敵於措手不及防不勝防之境地,方克敵制勝奠定最終勝利之基礎;敵則耽於一時勝利幻想贏得戰爭休假在望,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疏於防範窮於應付,可謂驕兵必敗。


此乃人和之優勢也。


戰場離我近在咫尺緊鄰國境出入自如,況有東北工業基地做支撐,敵雖呈狂轟濫炸之淫威,可我之後勤補給運達三八線以北基本無虞;敵則遠隔萬里重洋勞師遠征運輸耗時費力戰爭保障有一定困難。是故,戰線定格在三八線附近乃是雙方決心、意志、實力均已呈強弩之末也。


此乃地利之優勢也。


回顧當時之局勢,中國可謂極危矣!政府新立全國尚未完全解放,政局尚未穩定,百廢尚未俱興,創傷尚未徹底治癒,應對一場大型戰爭的基本準備尚未基本就緒。而美國綜合國力極為雄厚支持者眾多已橫掃西歐蕩平日本,並擁有百戰之師先進之武器,尤其是有實施核打擊的能力,乃一超級大國也。中美實力對比甚為懸殊,與其開戰無異於鋌而走險以卵擊石,不禁讓後人為之脊背發涼膽戰心驚。可以說,中國勝利於岌岌可危之下,功成於超乎想像之外。


現在深思之,如果不是社會革故鼎新、政府堅強有力、人民同心協力、軍隊拚死效力;如果不是領導層果斷勇毅、足智善謀、審時度勢、進退恰當、奇正共用並有置死地而後生的非凡魄力;如果不是盟友鼎力相助。安有此勝哉?!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大國忘戰必危,小國黷武必亡,弱國怯戰必敗,率然入戰亦敗。對於弱國而言,和平是最大的利益訴求。但是,切勿為了和平逃避戰爭,乃至懼怕戰爭。戰爭,是維護和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沒有必要的戰爭就不可能有切合自身利益的、長期的和平。當然,作為弱國更不可因一時之損失、一時之收益甚至一時之意氣輕率開戰。如果那樣,將會是一場難以預測後果的巨大災難。



那麼,一個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家如何積極主動地遏制戰爭實現有利於已的和平呢?


一、強大而屈人之兵。


在這個公理時常被強權欺凌、正義經常被霸道侮辱、叢林法則常常玷污人性道德光輝的世界,強大,是遏制戰爭實現和平的最好利器——發展經濟、振興科技、富國強邦提高硬實力;完善體制增強可持續性以確保社會大局穩定、關注民生讓人民有尊嚴幸福的生活以凝聚堅不可摧的民族力量提高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兼備方可以言強大。只有國家強大,別有用心者才不敢輕舉妄動。



二、無畏而震懾人之兵。


歷史充分說明,忍辱退讓換不來和平,割地賠款買不來和平,只有堅強無畏、毫不妥協、針鋒相對才能有效維護和平。對於蓄意挑釁故意試探之敵,一定要擇機、適時、恰當、有效地堅決展示捍衛主權保衛利益的堅實力量和堅定意志,使其心生懼憚不敢恣意妄為。因此,無畏才能有力、無畏方可自強;無畏才能畏人,無畏方可無辱。



三、智戰而退人之兵。


戰爭的爆發往往是單方面不可控制的,弱國要有以戰止戰、以戰爭促和平的氣魄與智慧。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要在洞悉雙方實力、清楚雙方戰略意圖、明曉世界時勢地區局勢的基礎上,破釜沉舟打一場有利的、能確保基本勝利的、可預測後果的戰爭。一定要做到審時度勢進退得當和戰並舉,千萬不能被一時憤怒衝垮理智,更不可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做出明智、理性、符合客觀實際和長遠利益的決策乃重中之重。



總而言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現實最好的教科書。思考因朝鮮問題爆發的這兩場戰爭對當代的中國來說,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和重大價值。晚清和初創時的共和國同樣為弱國,面對同樣棘手的問題,同樣選擇戰爭,結果卻截然不同: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打得大清帝國進一步敗落;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不僅打出幾十年的和平還打出一個走向強大的新中國。


?


究其原因,除了一個是落後於時代的舊帝國、一個是順應潮流的新國家之外,政府清濁、政權強弱、人民支持與否、領導層韜略智謀之優劣膽識氣魄之高低、進退戰和之得失,足矣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牛魔王 的精彩文章:

一支偽軍遭日軍欺負集體暴怒,起義後殺了500多日軍
劉邦對謀臣說:封你為齊王吧,謀臣:太大了我不要,因此沒被誅殺

TAG:小小牛魔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