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歌德:他的頭腦不受束縛,他被稱為「最後的世界公民」

歌德:他的頭腦不受束縛,他被稱為「最後的世界公民」

269年前的今天,1749年8月28日,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歌德誕辰。

他在1770年就開始醞釀到1831年才全部完稿的偉大詩劇《浮士德》,是他一生進行思想與藝術探索的結晶。這部詩體劇是與荷馬的史詩、莎士比亞的戲劇媲美的世界名著。

歌德經常被稱為「最後的世界公民」。他的頭腦是不受束縛的,而當下這種頭腦已經難以尋覓,這可能會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在漫長的一生中,這位文學巨人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歌德興趣廣泛,能夠用各種不同文學形式進行寫作,雖然有的很成功,有的不怎麼樣。他既是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理論家,又是政府官員和科學研究者,是一個豐富到複雜的人。他讓德語有了自己的文學形式,然後在之後的半個世紀引導德語文學前進。就像同一時代的拿破崙,與其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不如說歌德是一種自然之力。

不過,也許相比人和自然之力,用一次旅行來比喻歌德更為合適。總結他的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變化(或許他自己更喜歡說成變形),一個是發展。儘管他自己覺得能與自然融合在一起,但是像自然界一樣,歌德對自我的體認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生命中遇到的女性、理論、經歷,讓歌德的成長從未停止,將各種經驗融入自我之中,歌德是嶄新的、偉大的、不斷成長的。「我就像條蛇」,他說,「蛻掉舊皮,獲得重生。」評論歌德就像在評論一個偉大的國家。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歌德不僅體現了種種錯綜複雜的歷史,更是莫測未來一切潛在可能性的象徵。他的一生重視成長、變化、努力、行動、征服和理解世界,實際上他也是我們所說的那類浮士德式人物,代表著我們現代西方體驗生命的一個重要側面。

和作家自己一同成長的還有他筆下最出色的作品。幼年的歌德在家鄉法蘭克福看過一出木偶戲,就是關於古代民間傳說中浮士德的故事。從那一刻直到死前幾個月完成《浮士德》第二部分的寫作,這個故事在歌德的心裡和寫字檯上持續不斷地發展。歌德二十幾歲就寫了《浮士德》第一部分,不過最終完成它卻花了將近三十年時間。《浮士德》第一、第二部分都算不上真正的舞台劇,它們記錄的是人生觀的不斷變化——和人們對作者人生觀的看法相似。這兩部作品擁有複雜的筆調,從高尚到淫蕩,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敘述風格。

相比而言,《浮士德》第一部分簡單一些,不那麼深刻,不需要絞盡腦汁去理解。眾多作家和作曲家對作品中的傳奇興趣十足,這也讓我們對這部作品更加熟悉。例如古諾,他的偉大歌劇就從浮士德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中汲取了靈感。

《浮士德》第一部分是關於追尋者浮士德的孤獨靈魂:對知識的失望、各種理想、神奇莫測的梅菲斯特的多重誘惑、引誘瑪格麗特,還有通過愛情救贖自己的願望。第二部分是關於「偉大世界」的,在浮士德之外,還涉及到整個西方世界的人性問題。整個第二部似乎是某種歷史幻影,從荷馬作品中的海倫和歌德作品中的浮士德,前者代表著西方的古典世界,後者象徵的是文藝復興以後或者現代的西方世界。和《神曲》一樣,《浮士德》也包含了天堂、地獄和人間。不過歌德想要表達的東西要比但丁模糊,這使得對他諸多作品意義的爭論一直持續到現在。

對歌德作品的翻譯和莫里哀的情況差不多,兩者都差強人意。鑒於歌德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力——上百位作家,包括某些最傑出的現代作家,例如托馬斯·曼,都受到他的影響——我們對這樣一位歐洲文學大師至少要有所認識,即使這種認識是流於表面的。

克里夫頓·費迪曼

摘自《一生的讀書計劃》

克里夫頓·費迪曼 約翰·S. 梅傑 著,馬駿娥 譯

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

可能改變你一生的世界經典閱讀指南

美國「每月讀書會」專家力作

全球暢銷50年,最新升級珍藏版

關於本書的價值,我不想多言,因為它不是魔法,不會讓你我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我們解釋人生中的種種奧秘,也不會使人「幸福」——這種功效屬於牙膏、摩托車與除臭劑之類的東西,卻不屬於柏拉圖、狄更斯和海明威。但這個「計劃」會像愛情和其他能激發你深層潛能的事情一樣,使你內在的生活更有意義,也更有趣。當你重讀經典時,你對書的認識也許不會變得深刻,但是你會加深對自我的認識。

——克里夫頓·費迪曼

對於所有尋求世界文學寶庫指南的人來說,《一生的讀書計劃》(最新升級版)都是最好的選擇,它提供了人類精神最偉大成就的入門之路。

——亞馬遜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好文字 的精彩文章:

從魯班到庖丁,匠人精神曾經在中國盛行,如今在日本傳承不衰
福克納:有些評論家認為,他是從古至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TAG:中國好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