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訂過程中的表現為何讓慈禧當場流淚?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簽訂過程中的表現為何讓慈禧當場流淚?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他作為當時大清國官僚體系中唯一一個有外交能力的人,使出渾身解數,從戰勝國的口中為大清國爭取一點利益,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是全國上下唯一能做到這一步的人,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李鴻章,大清國還要更慘?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大清國宣布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李鴻章在南方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老淚縱橫,用手杖觸地:「內亂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鴻章的悲傷讓在場的官員動容失色,他們從未見過冷靜鐵血的李鴻章在情緒上會失去控制。即使是在最傷痛最悲涼的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也只是無聲淚下。

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滅洋。朝廷下詔,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為大清國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1900年7月17日,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了。李鴻章顫巍巍地在貼身侍衛的攙扶下走過跳板,然後在甲板上的藤椅上坐了下來。所有的官員都靜靜地等候著他發布開船的命令,但李鴻章許久都沒有開口,他只是閉著眼睛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彷彿睡著一般。

1900年8月15日,大清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李鴻章專程去了一下他曾經執政達二十多年的直隸衙門。此時此刻,北洋大臣的辦公地已是破敗不堪,李鴻章蹣跚著步子,察看著廢墟中的一切,內心沉痛無比。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

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終於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已經開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李鴻章想儘快地結束談判,談判結束的直接標誌是聯軍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文件上,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了「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即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很明顯,李鴻章在此時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肅毅伯」來落下這個恥辱的款。悲慟欲絕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賢良寺魂飛魄散。死之前,已經穿上壽衣卧於病榻上的李鴻章忽然睜大眼睛,嘴唇喃喃顫動,兩行清淚緩緩滾出。匆忙趕來的老部下周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李鴻章「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須臾氣絕。終年78歲。

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友會朋 的精彩文章:

他曾這樣羞辱過薩達姆,如今為何成了「反美鬥士」?
薩達姆被捕後對出賣他的人只說了一句話,結果應驗了

TAG:以友會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