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己騙自己」會讓你更有競爭力?

「自己騙自己」會讓你更有競爭力?

我們一直認為大腦是人體的指揮官,自己的行為被大腦操控。

但你想過沒有,這件事,是大腦告訴你的。

好在,新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認知角度。今天就給你介紹一個心理學的新領域——具身認知

它的觀點非常具有顛覆性:

身體和大腦的關係是相互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體來影響,甚至創造心智。舉例來說,人在開心時會微笑;反過來,如果微笑,人也會變得更開心。

《具身認知》

作者:[美] 西恩·貝洛克

譯者:李盼

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1.為啥身體能影響大腦呢?其實是因為大腦的bug。大腦依靠收集外界信息做出判斷,但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聰明。很多時候,大腦並不能準確區分信息的真假。所以,當身體刻意將一些錯誤信息傳遞給大腦時,它就會信以為真。

2.大腦的構造,也證明了這一點。負責記錄人的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的,是大腦的同一個區域——腦島。所以人們常說的「空虛寂寞冷」,是有科學道理的。如果身體感到「冷」,心理就可能「空虛寂寞」;相反,身體感到溫暖,心理也會感覺到被接納。

這也啟示我們:可以靠改變身體來影響心理。比如孤獨時去晒晒太陽,或喝一杯熱茶,溫暖的身體會讓人產生被愛護的感覺。

3.你甚至想不到,具身認知這個原理,還能用在醫療領域。比如,臨床上通過注射肉毒桿菌治療抑鬱症,其實就是讓肉毒桿菌麻痹患者的肌肉。一旦眉間的肌肉被麻痹,患者就無法皺眉頭,大腦也就接收不到不開心的信號,患者的癥狀就能得到緩解。

4.估計你常聽人說「擅長樂器的人數學都好」,看似毫無道理,其實是真的。研究證實:手指越靈活的孩子,數學就越好。因為控制手指和處理數字的大腦神經,是相同的。手指越靈活,說明這塊神經越發達,思考數學問題時,就能更敏銳、思維更發散。

5.身體甚至還能影響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實驗發現,當人們讀到與腿、手臂有關的動詞,比如踢、撿的時候,控制運動的那片腦區也會被激活。也就是說,控制腿部動作的腦區,同時參與了對「踢」這個詞的理解。在這種配合下,人的行為才更協調、高效。

6.上面這點,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傳統「靜止」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安靜坐在教室,其實不對。要讓孩子動起來,讓他的身體充分參與學習。

心理學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給兩組孩子看同樣的故事,第一組被要求用道具表演故事內容,另一組只能把故事讀出來。結果發現,前一組的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比第二組高得多。

7.我們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為啥呢?其實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被編碼儲存在鏡像神經元中,當類似的場景發生時,這套編碼就會被觸發,我們就能對對方的行為「感同身受」。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打哈欠,我們也會跟著打哈欠;有人笑,我們也會忍不住大笑。

一些談判高手會刻意模仿對手的動作,對方抽支煙,他也抽支煙;對方撓撓頭,他也撓撓頭……其實就是在利用鏡像神經元——用和對方同樣的行為,激活對方頭腦中這種行為的編碼,拉近和他的心理距離。

8.為什麼老夫老妻會越來越像?為什麼有些夫妻臉部皺紋都長在同一個位置?這其實也和鏡像理論相關。夫妻之間共同生活,為了了解對方的情緒,雙方都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對方的面部表情。久而久之,雙方的面容、紋理就會慢慢接近。因此,婚姻的美滿度和夫妻的相似度,幾乎成正比。

9.一個人的內在想法,會通過外在動作不自覺地流露,很難掩飾。這就是各種讀心術、微表情的理論依據。事實上,我們確實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判斷他的內心。比如在電梯里,習慣站在角落的人,性格往往比較內向,缺乏安全感;如果一個人在不停看錶、跺腳,他大概率在著急地趕時間。

10.大腦不是行動的唯一主宰,我們的身體,遠比想像得更有潛力。所以想讓自己更優秀,不妨刻意去模仿身邊優秀的人的行為,用身體倒逼我們思維的轉變。

讓我們對《具身認知》的作者西恩·貝洛克,譯者李盼,出版方機械工業出版社,說一聲感謝!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本書中的金句:

身體和大腦的關係是相互的,我們可以利用身體來影響,甚至創造心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輯思維 的精彩文章:

跟經濟學家一起逛菜市場,是一種什麼體驗
羅胖60秒:從細節培養熱愛

TAG:羅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