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寧可備而不用,絕不用而無備

寧可備而不用,絕不用而無備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人生沒有失敗,只有鋪墊,不敢嘗試的人,都是錯把鋪墊當成了失敗。

每個人都會過橋,橋上基本都有欄杆,然而大多數人是不去扶它的。

一天, 有人問一個過橋的人:「不扶欄杆你不害怕嗎?」

那人回答:「不怕。」

「既然不怕,不如乾脆把欄杆去掉算了。」

「那可千萬使不得」,過橋人說,「至少是個備用,有了它,即使不扶,心裡也安啊。」

《尚書·說命中》云:「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如要修橋,必備扶欄,儘管不一定會直接派上用場,但它卻能讓我們不擔憂,能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甚至還會事半功倍。

這就是備用的價值。

在《朗讀者》第二季的一期節目中,董卿曾採訪過一位航天員鄧清明。

他是我們國家現役的,但還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首批航天員,他每天矜矜業業、刻苦訓練。

他一直非常努力,等待著有一天能夠實現自己的飛天夢想,但這一等就是20年,遺憾的是,每一次他都以微弱的分差落選了航天任務。

當「神六」成功發射,鄧清明剛上初三的女兒鄧滿琪走出教學樓,看到有記者採訪「神六」航天員的子女時,想到爸爸,心裡有了落差難過得哭了。

父親鄧清明反而安慰她:「下次還有機會,你好好準備中考,我也好好備戰下一次『神七』任務,讓我們共同奮鬥。」

當「神十一」最終確定了人選,還是沒有鄧清明時,他心中又升起了一絲失落,但還是面帶笑容地走到了景海鵬身邊抱住他說:「海鵬,祝賀你。」

2013年有次體檢,他身體被查出有個非常細小的小結石,正常人根本可以忽略不計,但航天員的特殊身份容不得有半點馬虎,怕在失重狀態下遊離出來影響任務。

鄧清明毅然決然地去醫院動手術,第一次手術沒完全取出,尿血了一個月又到第二次手術才取出來。

從98年成為預備航天員,到真正有機會去執行飛天任務的2010年「神九」、再到「神十」、「神十一」,鄧清明總是以微乎其微的差距與他的夢想失之交臂。

他一次又一次的滿懷信心,卻又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但他依然重拾信念,繼續前行。

人這輩子,有多少個20年,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又有多少人在漫長的20年中能默默堅守。

他這種堅持寧可備而不用,絕不用而無備的信念,讓我們看到了航天人的精神。

他們所做的工作和正式入選的航天員毫無差別,但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和準備,我國的航天事業才越來越強大。

著名作家霧滿攔江曾提到,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成長:

第一次,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第二次,發現即使再努力,有些事情也終究無能為力;

第三次,明知有些事情無能為力,但仍然會努力爭取。

據《莊子》記載,一個年輕人拜一位老船工為師學划船,一開始老船工並沒有教他怎樣划船,而是教他先學會游泳。

徒弟不敢有意見,於是乖乖地學習游泳,這一練就是半年。

終於有一天,徒弟練得不耐煩了,就問:「師父,我是來跟您學划船的,可您卻一天到晚讓我學游泳,這是為何呢?」

師父回答說:「你要划船,就得先學會游泳,道理在於,如果你不會游泳,那麼你在划船時就會擔心自己失足落水,一旦有了這個擔憂,就難以專心致志地去划船,這樣去學,船能劃得好嗎?」

徒弟頓悟,於是潛心學好游泳再學划船,很快他就成為了一名划船好手。

若學划船,先學會游泳,雖然不一定馬上能救命,但是有了防備,心就會放下,集中精力,用心做事,效率反而會更高,這就是備用的力量。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沒有打牢地基就建牢房,怎麼能夠避免牆倒屋歪?

沒做好充分準備就上考場,怎麼能夠取得優異成績?

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才能掃除道路中的障礙,加速前進的步伐。

曾看過這麼個小故事。

扁鵲家裡的三兄弟都會醫術,但只有扁鵲天下人皆知,魏文王不明其理,故問扁鵲。

魏文王:「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照你這麼說,應該長兄最出名,中兄次之,你最不出名才對,但為什麼反而你最出名呢?」

扁鵲說:

原因很簡單,在病人的病情還沒有發作之前,我長兄就能剷除病因,但人們卻以為那時根本就沒有什麼病,而誤以為我長兄也只是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伎倆,而實情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則是在病人發病之初進行治療,人們以為那時得的病只不過是一些小病,所以中兄的名氣也只有本鄉人才知道,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嚴重之時進行治療,人們以為那時得的病才是病,他們看到的只是我能把那麼嚴重的病治好。

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故名氣超過了兩位兄長而聞名全國。

扁鵲這麼說也許是自謙,但可以看得出來,他的長兄和中兄也很厲害。

真正的高手,能防患於未然,事後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損失就更大了。

在霧滿攔江的《我不要忙碌一生,卻始終生活在底層》書中,他講到為了達成目標,必須要準備五倍的資源。

比如要給人一杯水,你至少先要準備一桶水;

一個廚師,哪怕烹飪理論背得滾瓜爛熟,拿起炒勺,可能也要炒上五盤菜,才有一盤勉強能讓人吃下去;

閱讀者,如果要具備嫻熟的閱讀能力,至少要閱讀五倍於教科書的經典書籍,才能對文字敏感,達到一目十行而過目不忘的程度;

職業作家,哪怕是個垃圾寫手,想要拿出2000字來,也至少要狂寫10000字。

如果他把寫的10000字全端出來,行家拿鼻子一嗅,就會噴出一句:你這裡邊80%不過是肥料,2000字的精華,是靠了5倍的文字量滋潤而成的。

這就叫寫作的五倍資源法則

五倍資源法則,不僅說閱讀,說寫作,也是人生事業、愛情、生活諸方面成功的規律性體現。

體育巨星飛人喬丹被視為商業社會的成功者,但他說:

You are wrong(你錯了),我從來不是什麼成功者,從來就不是,我實際上是個巨大的失敗者。

曾有9000次,我在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投球,大家都認為應該進,我也認為應該進,但球沒有進。

9000次沒有進,臉皮巨厚的我不氣餒、不心慌,仍然淡定地投球,於是投進了4473次。

9000次沒有進,這只是在正式的球場上,日常訓練中,我投球的次數不少於67365次。

哪有什麼堅持,唯有死撐。

沒有這67365次的自我訓練,就不會有這13473次的場上機會。

沒有13473次的場上機會,就沒有4473次的進球機會。

沒有9000次的失敗,我就是你——從未失敗過的你。

相比屢敗屢戰的邁克爾·喬丹,很多人恐懼失敗。

他們不知道,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所謂成功,不過是例行失敗出現差錯的結果。

人生沒有失敗,只有鋪墊,不敢嘗試的人,都是錯把鋪墊當成了失敗。

機遇是一種稀缺的、條件苛刻的資源。

要得到它,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和成本,必須具備相應的足以勝任的資本,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長期艱苦的準備。

面對競爭,我們不僅要做好不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心理準備,還要做好如何面對失敗的心理準備,正所謂「贏得起,更要輸得起」。

沒有準備就直衝雲霄,只會中途墜落,折斷飛翔的翅膀;

沒有準備就想綻放花朵,只會成為嚴寒中的殘枝敗葉,一片凄涼;

只有做好準備,才能展翅飛翔;也只有做好準備,才能鮮花綻放。

賣文為生,打賞隨意

讀完這100本書,美過99%的女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堅持做這3件事,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這封信,我用一生寫給您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