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禹城,辛寨,安庄村,歷史變遷及民間傳說

禹城,辛寨,安庄村,歷史變遷及民間傳說

原標題:禹城,辛寨,安庄村,歷史變遷及民間傳說


有關辛寨鎮安庄村的歷史變遷和民間傳說


作者/王河北

禹城市辛寨鎮安庄村位於辛寨鎮政府駐地東北3.5公里處,南靠308國道,北臨李庄村,西北與譚庄接壤,現隸屬於安和社區。



元朝末年,因戰爭和自然災害原因,山東、河北境地滿目蕭條,荒涼不堪,土地荒蕪,人口驟減。明朝洪武年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政府採取各項措施鼓勵經濟發展,第一次開始實施大規模向山東、河北移民。據禹城縣誌記載:胡氏、路氏率先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移至此。


另據《安氏祖塋碑》記載,安氏祖先安東保自明代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先遷至河北棗強縣,隨後,又遷至安庄村,與胡氏、路氏共同在此定居,取村名叫「胡路安庄」。時光飛逝,日月如梭,後來胡氏一族人丁衰亡,截至今日,路氏還剩下一家,安氏則族興人旺,村名逐漸就演變成現在的「安庄村」


當時從河北省棗強縣和安東保一塊遷來的安東學,在辛寨王莊村立村,安東魯在辛寨景庄村立村,安淋(兄弟三人的院中孫子)攜家人分別在辛寨鎮辛寨村、陳寺村、大劉村先後定居。 另外,清道光年間,安庄村安氏家族中的一支,安大賓率族人一家老小遷移到辛寨鎮常庄村定居至今。 可見, 目前辛寨鎮常庄、辛寨、陳寺、大劉、王莊、景庄等幾個村的安姓人家都出自同宗同祖。


安庄村的主要姓氏, 包括:胡、路、安、孫、王、田、曹等七個姓氏。 胡氏:明朝初年,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 路氏:明朝初年,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 安氏:永樂年間,來自河北省棗強縣。 孫氏:清朝道光年間,來自李屯鄉孫富榮村,娶安庄村安氏女為妻。在岳父門上落戶定居至今。 王氏:清朝末年,家庭貧困,從倫鎮鎮堂子街村來安庄村定居。 田氏:聊城市茌平縣城人。1958年醫專畢業之後分配在魏寨子衛生院當醫生,娶安氏女為妻,在安庄村落戶。 曹氏:山東省濟南市人,在安庄村落戶。因解放前,在國民黨信息技術科曾經做過機要員。後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後經核實平反,回濟南老家居住。



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之一 :

胡蘿蔔


相傳,乾隆六年秋,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胡路安庄村,看到該村風景如畫,民風淳樸。就決定在此村做短暫停留。 乾隆皇帝找一老農安國禎問話,問村中可有好吃的食物。老農回答說:「胡蘿蔔算是最好的食物」。乾隆皇帝將信將疑,讓人取來,洗凈擦乾,隨手接過一根胡蘿蔔放進嘴裡,吃了起來,越嚼越有滋味兒,真是又脆又甜。 皇帝龍顏大悅,令太監取來文房四寶寫了六個大字「胡蘿蔔賽人蔘!」,賞賜老人,又從國庫里拿出2000兩紋銀給安國禎返修院子,門前立有下馬石,無論哪一級官員,凡在此門前經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賞賜紅漆油棍一條,專打奸佞不忠不孝之人,安國禎的大兒子安繼孔,被封為崇文門稅務大使。另子安繼武封為聊城府道員。



(網路配圖)


編者註:本文所有圖片,除註明來源外,其餘均為作者王河北提供

乾隆皇帝高高興興地下了江南。從此以後,胡蘿蔔就成為宮廷御用食品。 安國禎女兒出嫁高唐州一戶孫姓人家,對門鄰居張青是個潑皮無賴,經常尋釁滋事,安國禎女兒經常受她欺負,被逼無奈。回娘家,讓哥哥拿著御賜的紅漆大棍,幫兵助陣。正趕上張青喝了酒又來耍酒瘋,被安繼文一棍砸到頭上,當場死亡! 人命關天的大事,有人報了官。州官帶著一幫衙役立即趕到現場。一看是御賜之物打死了人,也無可奈何。只是陪了幾個散碎銀兩,了結此事。 一日,安繼孔被封為崇文門稅務大使後,去北京走馬上任。地方官吏設宴迎新,可謂尋常之事,有個宋知府,擅長投機鑽營,趨炎附勢,見新官到任,認為陞官的機會來了,決定宴請安繼孔,邀了幾個地方官吏作陪,宋知府早早的等在門外,作揖寒暄了一通,把安繼孔讓進客廳。眾人紛紛落座,酒席開始,幾個如花似玉的丫鬟,把酒菜端上,羅列杯盤,觥籌交錯,地方官吏說盡恭維之詞。正在高興之餘,安繼孔從一盤菜中撿出一根頭髮,這下宋知府臉上掛不住了,感覺好沒面子,隻身去了廚房,恨廚子把他的事情搞砸。陞官兒沒了希望。讓衙役當場砍下廚子的頭,用食盒盛著人頭,上面蓋上紅布,獻給安繼孔意思是向上司謝罪,安繼孔不看則已,一看就嚇得魂飛魄散。送回家中,驚嚇所致整日拉肚子。沒出一個月就一命嗚呼了。宋知府弄巧成拙,挖空心思巴結上司,想撈個一官半職,不成想驚崩了上級,弄了個丟官罷職,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之二:


日照結緣


安氏祖先安東保,有七個兒子,其中第四個兒子安可登,長得五大三粗,做事幹練勇敢。跟人練過幾天武,有點兒功夫,整天打架鬥毆,給老人惹了不少事,經常讓人找上家來。 有一天,跟鄰村的一戶男人,因為種地,發生了糾紛,把人三拳兩腳打在地上,鮮血直流,抬回家中,因傷勢過重死亡,惹了大事。縣衙差役立即趕到安東保家,隸具鎖帶將安可登帶走,押入死囚牢,等侯問斬。


(網路配圖


不出半月,公文下來,兩名解差將安可登解往州衙,路過丁橋,安可登借口去小便,奪路而逃。兩名解差找遍了丁橋附近,也不見安可登的人影。 兩人一商量,「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遂打道回府去安東保家要人。安東保正在吃午飯,見兩名解差找上門來,知道出事了,趕忙問二位公差:「有何貴幹?」兩人就把押解犯人安可登的經過,告訴了安東保,安東保大吃一驚,正在無計可施,大兒子安可進,挺身而出,願替四弟償命。按照當時的《大清律》,兄替弟死是允許的。兩名公差押解安可進回衙交差,安東保全家亂作一團,哭罷多時。不幾天,傳來噩耗,安可進被處斬。被後世稱為「孝德模範」。 話說安可登丁橋逃跑之後,不敢回家,一路東奔,三月有餘,來到了日照,因連日奔波勞碌,在海邊昏死過去。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張床上,一個年輕漂亮的漁家姑娘正在給他喂水。安可登明白了八九,感謝姑娘,從床上爬下來就要給姑娘磕頭,被姑娘攔住,姑娘詢問情況,安可登沒敢說打死人的事,只說是家境貧窮,逃難而來。 姑娘同情他的遭遇,見小夥子長的一表人才,頓起愛慕之心,決定收留他。姑娘把她的父親請來,姑娘的父親是本村的族長,姑娘羞答答地把情況告訴父親,父親也很高興。從此以後,安可登就留到這裡。安可登年輕力壯,有一把子好力氣,又講義氣,重感情,甚得姑娘喜歡,經姑娘父親同意,兩個人就拜了天地入了洞房。姑娘隨他姓。十年的光景,姑娘給他生了八個兒子,姑娘的父親去世之後,就將族長的位子傳給了他。安可登果然不負眾望,將過去的小漁村發揚光大,將村名改為「安家嶺」。幾百年來,安家嶺由小變大,僅安氏一族就2000餘人。


安庄村立村800年來,祖祖輩輩勤勞善良、正直、樸實,各家族之間互相團結,和諧相處。


1947年禹城全境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該村領導幹部積極帶領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建文化廣場,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評選星級模範,加強農村道德教育。推廣特色蔬菜種植,讓農民脫貧致富。整治村容村貌,給村民提供良好生活環境。


為了方便人們出行,安庄村「兩委」帶頭集資修路,為老百姓辦實事。在黨的領導下,安庄人同心協力,不忘初心,奮勇前進,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相信安庄人的生活會「芝麻開花節節高」,明天更美好。


作者註:本文在搜集整理中,得到安宗志、安汝良等同志的素材提供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禹城 的精彩文章:

故鄉的荷花塘和「廿里堡的蛤蟆干鼓肚」的傳說

TAG:人文禹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