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中看山·回歸家園的暖意

山中看山·回歸家園的暖意

回歸家園的暖意

——季秀偉山水畫的藝術

文 / 魏中興編輯 / 非文

01

季秀偉 · 作品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季秀偉的山水畫創作主要圍繞北方農村家園這 一主題展開。從1996年在廣東省首屆中國畫大展獲銅獎的作品《故園夢遊》到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再獲銅獎的作品《夢回故園》,從第十屆全國美展作品《紫色晨光》到北京國際奧林匹克美術大展又獲銅獎的作品《黃柏園》,他著力塑造和表現的都是地域鮮明的淳樸農莊景緻。他以純正的中國山水畫勾、皴、點、染之法寫出了朴茂厚重的西北古老村莊的宏大場景。 這些作品的畫面大多林木豐茂、古樹奇偉、農舍錯落、院欄橫斜、柴秸散堆、 雜什星布。紛繁複雜的景物統一在或黑或灰,迷離交錯的點線之中,蒙蒙留白之處似霧如煙,給景象以神秘的美感。畫面雖不寫山,卻築基於起伏 的山根坡角;充滿歲月滄桑的古庄,被以近乎平面的現代手法再現;真實具象的諸多景物,凸顯的是中國畫筆墨質感之美。畫面豐富而無壅塞之感,積墨豐厚而無處不鬆動通透,顯示了作者對此類題材長久經營而累積的表現經驗和高超的筆墨把握能力。

夢回故園 125*245cm

紫色晨光 180*180cm

瓦廟鄉遇雨 170*250cm

莽原 200*70cm

02

季秀偉 · 寫意故園夢

季秀偉的此類作品雖多寫關陝一帶自然風情,卻一改長安畫壇山水畫多苦澀荒寒之審美意蘊。他的自然家園在意境上總給人以淳厚的暖意和夢幻般的溫馨。在他眾多早春或晚秋圖景的寫生和創作中,我們很少感受到 冷寂和蒼涼的氣氛,他以人物的活動、動物的點綴、山花的閃動賦予畫面活躍和溫熱。事實上這溫暖來之他內在的熱情和浪漫,他常年行走在西北 黃土髙原這塊土地上,廣袤和貧瘠是常見的,但他眼中最能燃起光芒的是荒寒山野中星星點點的山花、是斑斕的秋色、是勞動生息在這方水土上厚朴執著的農人。事實上性格和畫風都顯雄肆的秀偉,心底涌動著對物事人生極為熱烈的情懷,這熱烈浪漫的情懷使他在創作中多了一些詩意的創構和表達。

季秀偉賦予畫面溫暖的意蘊更多出現在對秋景的表現上,在他筆下,秋天的農莊是金燦和豐碩的,房前屋後、院場欄架皆碩果累累,風光滿目。 他寫生中本就觀察入微,故心中物事甚多。凡農家藤籮梯橙,秸稈菽果, 他在創作中可信手拈來,且只要畫面需要就不厭其煩盡收圖中。雖以再現 性和敘事性的方式入畫,但由於筆墨的生動和營構的巧思以及色調語言的統一,整體上又十分和諧。他喜用暖色的鵝黃、淡赫或淺朱在積寫豐厚的畫上進行最後的點染。使圖景秋意愈濃,作品氣息也更趨於溫暖和陽光。

03

季秀偉 · 寫生與創作

從長安畫派先驅趙望雲、石魯先生始,以文人筆墨寫西北自然山川或人物生活,已然成為長安畫壇之傳統。秀偉自幼深受長安畫派之影響,恪守藝術從生活中來的信念,在承繼北派大山大水氣度和宋畫寫實的特點上, 他特別關注自然的「現實」特徵和由寫生而得的對生活實感的積累,並由純正的中國畫筆墨去表現。近二三十年,當許多藝術可由臨摹和一種理念 或現代文化實驗室生產出來時,秀偉一刻也沒有動搖到自然和生活中去感受藝術的信念。他堅信蒙養了厚重燦爛歷史文化的這方水土,是他藝術生 發的母體。所以30多年來,他每年春秋兩季都背上碩大的畫板去寫生,他的執著感動並影響了一批人,當然也受到一些以文人畫家自詡者的譏諷。但他立定精神、不趨時好,畫壇的潮起潮落、觀念紛爭,他都置之度外。 他依託地域文化的特色找到了抒發內在情感的切入點,他為自己審美理想的充分表述,不息的在山野中徜徉,在荒原上奔走。

他在寫生中,既承繼了長安畫派的理念,也總結了屬於自己的寫生理f 念和寫生方法。每到一地必悉心觀察,全神貫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對物象客體特徵準確的地把握 ,在此基礎上力求意境之營造,氣息之渲染。 而他回來創作時的方法正好和寫生相反,他先在心中醞藏主題意境和氣象,再去營構圖形。營構大圖時,並不參考平時寫生,只待構想成熟,情懷意緒飽滿時,用干淡墨在紙上將大形一揮而就,大構架略朦朧成形,再寫局部, 且邊畫邊改,邊改邊畫。他善用短線積墨,千重百復、密密匝匝,墨線欲接還斷、續斷相連,景物之形與筆墨之渾,迷離斑駁,積寫數日後,交錯 疊加的筆墨達到了灰黑厚重,空白處有了光亮和氣脈的相通,蒼潤已顯、 虛實相生、氣象成形,作品從容自立。

山水畫中積墨法最難,把握不好便成死墨,秀偉以數十年的摸索打造在積墨法上取得極大的成功,且機抒自運自成家法。他用筆本屬雄肆一路,氣勢開張,力度飽滿。為了在反覆積墨中體現用筆的質量,他抑恣肆而重沉鬱,斂飄灑而求穩健,用墨上也以干淡蒼潤施之。積寫過程中並無定式, 往往形隨意改,意隨筆變,活脫抒寫貫穿始終。他的積墨過程可達幾十天,但從筆墨上看卻無處不通透鬆動。實際上秀偉平日作小品的筆墨瀟洒快意, 翁郁淋漓,意趣清發,輕鬆自得,但他更願以英雄般的意志力去挑戰自我, 去創作史詩般的鴻篇巨製。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曾用55張四尺宣紙接在一起用幾個月的時間畫了一幅梅花圖。90年代,他客居廣東,2米x6 米的大畫他用積墨法畫了十多幅,耗時近兩年。秀偉如此的創作過程實際上深印著他對藝術的虔誠,也反映了他對中國山水畫表現上的當代性思#或個體上的一種思索。他首先認為藝術是要不斷推陳出新的,無論在表現題材和形式手段上,都不應陳陳相因。再則藝術是內心情感的表達,面對如此豐富的自然和人的世界,簡單化的概括難以抒發內心的情懷,因之他在自己的藝術理想上,有了一種自覺的選擇和並非輕鬆自娛式的追求。

秀偉在這些年的創作中,非常注意自然物象的原生態表達。多年的寫生從開始畫名山大川到寫野山荒原,他逐步在地域尋找中發現內心情感的指向和在審美價值上的意義。他不顧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艱苦,四處尋找那些自然生態未被現代工業社會浸染的老莊園,老民居,他覺著這些地方保留著最後的淳樸,是他藝術表現中實現審美理想的聖地,也是他藝術創作汲取養分的源泉。每見到這樣的地方,他激性洋溢,精神亢奮,會充滿感動地去對景寫生。當然在他內心深處一定涌動著回歸家園的暖意。

應該說,中國畫在歷經一個世紀內憂外患後的今天,仍面臨諸多艱難的抉擇,時代的疾速發展,西方審美思潮的強勢影響,以及傳統文人畫筆墨的泛化傾向,都使當下中國畫陷於新的問題之中。對民族畫學的承繼如只在文人寫意筆墨的熟練玩弄上去演練,或一味賞玩經典筆墨形式,這隻能導致作品內質的空虛和內美精神之缺失,也往往會失去向更深廣的內心世界和對象世界探索的動力。而如何在創作中將情感、筆墨和氣象萬千的自然造化有機結合,摒棄急功近利,立足長期修鍊,季秀偉的創作歷程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發。

事實上,季秀偉的寫生創作過程,是由樸素的情感而走上了文化的自覺, 由尋找表達內容的獨特性漸而進入一種地域文化價值意識上的思考。家園的回歸,意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溯源,對民族畫學文脈的延展。當然這一過程不僅為從視覺上構築新的形象圖景提供了可能,也為筆墨語言的 生息發展拓展了空間。在這裡家園題材的寫生與創作,對季秀偉而言有著更為真切的實際動力,他在自己發現的生活空間里,探索著筆墨表達的可能,添加著現代審美意識的元素,承繼並豐富著民族繪畫語言的表現外延, 以此伸展和張揚著屬於一個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情感趨向,表述著自己對這個豐富世界的理解或即將逝去的淳樸的記憶。

【編者按】:本文文字部分出自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山中看山》魏中興著,編者經作者本人同意,對原文略有改動,特此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中看山 的精彩文章:

TAG:山中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