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份技術:身份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作用

身份技術:身份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中的作用

除了最微不足道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交易之外,身份對其它一切交易都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自 Morgan Davis 的網路相簿-

你在做任何交易之時,都要對你的交易對手(某人、某物或某公司)的身份有一定的把握。許多交易都依賴於身份。你不會隨便同意借錢給某個人。你需要知道自己正在與誰進行交易。

買賣雙方之間所需的確信程度——信任——在付現酒吧和貸款購車之間差異懸殊。在前一例中,錢貨幾乎同時兩訖。在後一例中,全款可能要等到數年之後才能付清,也有可能成為壞賬。

不同的交易對身份的要求迥然不同。

商品和服務的交易不一定需要身份。各國政府顯然想要確保投票者是符合資格的。它們必須有能力確認哪些人要繳稅,以及哪些人有資格獲得福利金等好處。商標、標識和知識產權在複雜市場中同樣具有身份標識功能。它們對於消費者來說象徵著品質等特點。


身份提供的協調機制不是免費的。市場和制度安排的複雜性越高,就越需要身份技術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常是與陌生人的距離。

由於戰爭和貿易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口得到了增長,進而推動了身份技術的使用。姓氏可以有效地將住在河邊的 Tom 和長得較高的 Tom 區分開來,但在跨境貿易貿易時就無濟於事。護照、駕駛證、社保號以及如今的 Facebook Connect 和 Google Sign-In 等服務會促進個人與其他實體之間的交易、展現他們之間的交互。

- 圖片來自 martinnemo 的網路相簿-

上述身份技術好比記錄權利、責任和許可權的賬本。誰有公民權?誰可以開車?誰可以享有福利?誰可以使用哪個用戶名發帖?

1991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最先發現我們能通過比較交易成本相對高低來評判交換成本以及法律、政治和社會體制——後者反過來會對經濟體的效益產生影響。

科斯以及繼承其成果的研究人員沒有將交換的身份成本分離出來。雖然 John Wallis 和 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在 1986 年發現美國經濟的交易費用幾乎佔了其 GDP 的 50%,但是其中的身份成本尚未得到確認。

經濟、社會和政治交易內含價值和身份。這是因為,在確立交易對方的身份、要交換的價值物,以及交易所用的交換媒介之時,存在衝突和成本之類的障礙。在買賣雙方之間幾乎不存在信息不對稱性的情況下,身份成本接近於零。然而這種情況似乎並不常見。

這些身份成本就是市場、公司和政府內部和之間的協調成本。對於如今的區塊鏈也是如此。

對於某些行業內的許多交換行為來說,身份成本佔據了商業經營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出於極強的商業動機,銀行和金融機構想要詳細了解它們當前和潛在客戶的身份及金融屬性。

債權人使用的標準框架是「信貸的 5C 要素「,即償付能力(capacity)、品德(character)、資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經濟形勢(condition)這 5 個衡量指標。在這一框架的指導下,債權人通常會要求潛在債務人提供大量書面文件作為證明,如收入證明。這一過程非常費時,經濟成本又高——還需耗費大量人力——這決定了債權人是否願意與債務人達成信貸交易。這一過程的成本就是身份成本。

同樣地,消費者很重視其購買物的來源——尤其是食物、藥品和奢侈品。在爆出毒奶粉導致 6 名嬰兒夭折及 30 萬名嬰兒患病的新聞之後,中國的消費者情願以 100 澳元一罐的高價購買澳洲生產的嬰兒奶粉。這一事件之後,中國消費者將原本只要 25 澳元一罐的奶粉炒出了高價。他們為品牌名和「產自澳洲」的標識花了大價錢,只求給自己的孩子買來放心奶粉。為了圖個心安,他們不惜多出 3 倍的錢。

合規要求也增加了經濟協調的身份成本。銀行必須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履行「了解客戶」(KYC)的義務。這些要求責成銀行在與客戶建立金融關係之前先確認他們的身份,他們是否有能力償付抵押貸款並持續監視他們的行為和情況。一些金融機構每年花費 5 億美元在 KYC 合規上。

同樣地,海關和邊境機構有動機確定越境商品和人員的來源。國內監管和國際制裁的合規問題都需要解決。大型官僚機構,即全世界的海關機構,都致力於確認越境人員和物品的身份,並確保其合法身份。在所有政府預算中,這一項都屬於身份成本。

在許多交易中,商業和合規考慮都會帶來很高的身份成本。


小型社會使用生物標誌符區分個人。普通人能夠輕易識別出幾百人的面容和聲音等特徵,並將這些特徵與姓名對應起來。

小型社會也依靠原始的數字身份「信任網路」模型。相關的身份技術與模擬社交網路一樣複雜。聲譽信息會傳播,個人可以通過生物統計學證明自己的身份,並由相識的人作擔保。

然而身份的信任網路模型不能擴展。首先,可擴展性問題意味著經常性交易會變得效率低下。每次去銀行取錢都要攜親帶友很不方便。其次,信任網路模型不足以應對社交網路中成員的頻繁變化。新成員融入社交網路可能會覺得困難,因為要花時間證明自己的身份。

由於戰爭和貿易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口得到了增長,進而推動了身份技術的使用。

以姓氏為例。如果是規模很小的社會,以名字作為身份辨識即可,無需第二個標識屬性。然而,隨著社會和貿易網路的發展,兩個 Tom 產生衝突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有些姓氏源自烘焙師(Baker)和鐵匠(Smith)等職業名稱,有些則源自李(Lee,意指草地)和科萊奧內(Corleone)等地理名稱,促進了市場互動並減少了市場參與者之間的衝突。姓氏還以更加微妙的方式組成了社會經濟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父姓世襲制也是男性子嗣擁有財產繼承權的一種象徵。

國家也需要找到一種方法對其人民進行追蹤和控制。姓氏在封建社會時期已經證明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政府想要對人民進行行政控制。出於徵稅和徵兵之需,政府管控下的每個人都要有獨一無二的標識。James Scott 稱之為「辨識性(legibility)」,John Torpey 稱之為國家的「捆綁(embrace)」。

隨著社會發展,身份技術也變得更加複雜。姓氏,以及對出生和死亡的公開登記,讓政府對稅務和兵役的行政控制變得更為高效。

其它一些人們常常拿來確認身份的技術也從姓氏的起源中產生,因為國家在人們生活的越來越多方面產生了緊密的聯結。出生證明、駕照、護照,雖然僅用於登記出生日期、提供駕駛資格和支持跨境旅行,現在已變成了經濟基礎設施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以至於人們離開它們幾乎就無法生活,或至少在社會、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嚴重受損。要開設銀行賬戶、與企業或政府機構建立任何一種聯繫,缺少政府登記的身份證明都是不行的。

企業現在開始利用這些官方身份證明的不同形式與顧客建立聯繫。要使用澳大利亞電信運營商 Telstra 的移動通信服務,顧客必須遵循老舊但還是很多人用的澳大利亞身份證明百分標準。所有基本的身份證明文件,比如駕照和護照,都是由政府登記發放的;而許多私人機構發行的文件,比如信用卡和學生卡,身份證明的效力便處於最低層級。實際上,辦信用卡和學生卡都要首先出示其中一種基本文件。從中足以見出官方登記發行的身份證明在身份確認和驗證中的壟斷地位

出於稅務上的考慮,國家擁有明確的動機要保證每個公民擁有且只擁有一個身份。對於像美國和澳大利亞這樣使用精密稅收系統的國家,公民身份的唯一性是必須的。因為,如果你可以將自己單人的收入掛在多個合法身份名下,你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偷稅。

國家維護唯一合法身份賬本的動機也在於福利和兵役。為維護國家福利的公正性,國家必須儘可能保證,只有具備資格的人才能獲得殘障救濟。類似地,國家也得知道誰能應徵入伍。

然而,政府希望身份是唯一、標準且穩定的,這與個人希望的背道而馳。經濟之外的領域早就承認了每個人的多重身份。應收會計 Mary 也可能是脫口秀大賽的參賽者 Mary ,還有可能是女兒、姐妹、業主或網路遊戲愛好者。

雖然 Mary 的身體承載了這麼多身份,但她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某個身份和特性呈現給外界。如果是在打網路遊戲之時與他人交互,她透露自己應收會計的身份並無意義。她也不一定想讓同事知道她正在嘗試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隱私是一大問題,並解釋了為什麼維持多重身份和控制屬性對個人來說如此寶貴。

她的身份還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推著時間的推移,她可能會變成 CEO,或是母親,再之後變成祖母。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政府和個人在提供身份方面有明顯不同的偏好。政府希望身份是唯一、標準且穩定的。個人希望擁有多重身份,可以在保護隱私的同時滿足他們的工作、家庭和社會認同感。

如果將身份看作一種財產權形式,你會發現它具有一些有趣的屬性。你可以增加自己的身份,例如從專業和社會背景的角度。通過從醫學院畢業,你可以「聲稱」自己是一名醫生,醫院之類的合約方可以核實這點。同樣地,通過幫朋友搬家,你還可以聲稱自己是個不吝嗇時間的人。然而,不同於大多數形式的財產權,其它人依然會為你添加新的身份,甚至是在未通知你或是未經你許可的情況下。

雖然其他人不能在未經你許可或是未通知你的情況下擴建你的房子,他們可以給你添加新的身份描述。也就是說,他們會影響你在社會、政治或經濟方面的表現。那些被社會排斥或是被剝奪了選舉權的少數派以及那些沒有銀行賬戶的人都有身份來歷

身份的生產方式與其財產權性質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將身份及其相關屬性稱為聯合製造的商品。一些屬性源自你的內在,另一些屬性則來自他人的主觀判斷。你不一定總能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待你的。


身份技術以及支持這些身份技術的經濟機構需要經歷變革。技術創新是推動這種變革的一大助力。上升的識字率和記賬方法使得教區教堂能夠保管詳細的出生、死亡及婚姻記錄。區塊鏈之類的分散式賬本技術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破壞身份治理。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意識到身份的建立對很多新興的信息技術應用都有很大意義。監管科技(RegTech)貿易科技(TradeTech)分別使用信息技術降低合規成本和國際貿易成本,二者都涉及身份技術的應用。

身份技術是一種降低身份成本的信息技術應用。RegTech 能讓公司降低出於 KYC 合規目的識別客戶身份所需的成本,而 TradeTech 可以為消費者和監管機構雙方提高跨境商品的透明度。

以貿易科技為例。正如 IBM 和 Maersk 所示,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通過供應鏈追蹤商品的來源和歷程。與物聯網設備結合之後,這類系統可以提供關於商品溫度、定位等指標的實時數據。藥物之類的高風險產品可以通過供應鏈進行追蹤,貿易夥伴和監管機構之間可以分享關於溫度和濕度的信息,彼此之間無需信任。一旦出現任何違反合理標準的行為,監管機構和終端消費者都會收到通知,在必要情況下還會實時觸發保險索賠。這點對於某些藥物來說尤為重要,如果它們在運輸過程中儲存不當,會造成不可逆的品質下降。

-圖片來自 Humberto Acevedo 的網路相簿-


身份自治指的是認為個人擁有完整的所有權以及對身份各個方面的控制。它是區塊鏈經濟中蘊藏的另一種可能性。一個人的身份連同其相關描述均屬於他本人,無法被第三方抹殺。此外,在這種情況下,身份是真正如影隨形的。你可以攜帶某個屬性的證明文件,比如將畢業證書攜帶至另一個國家,即使你之前就讀的大學已經在戰時毀滅了。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數字賬本,區塊鏈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數據的正確性不依賴於銀行或政府之類受信任的第三方。支持區塊鏈設計的簡單激勵和博弈論——加密經濟學——允許個人和實體之間進行無需信任的交互。雖然我們一開始仍依靠傳統的第三方來證明我們的大學學歷、駕駛能力和公民資格,但是我們在未來無需一直依靠它們來證明這些身份描述。

這些都意味著個人、公司乃至物品都可以對自己的身份進行描述,交易對方在這些身份描述的查證上具有一定的概率確定性。區塊鏈是通過加密方式實現安全性的,也免去了通過中心化權威機構(公司或政府)保存個人身份信息之需。賬本的不可更改性是通過公鑰密碼學和巧妙的共識機制實現的,這意味著交易對方可以以快速、低廉和可靠的方式驗證身份描述,同時無法對其進行篡改和刪除。

此外,對隱私性的需求可以通過零知識證明滿足,而且鏈下存儲的數據使得相關身份描述無需分享給交易對手便可得到驗證。

由於監管機構正試圖解決個人身份信息(PII)的採集和存儲以及數據隱私保護成本問題,區塊鏈技術創新和數字身份管理應運而生。歐盟制定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於 2018 年 5 月生效,對隱私設計、數據採集許可、個人數據的訪問和刪改許可權,以及數據泄露通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此外還有許多較為寬鬆的類似條例,例如美國的大多數州都要求各大公司在客戶的個人信息泄露之時予以通知。

從長遠來看,《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之類的規定會促使各大公司重新思考個人身份信息的存儲方式。一旦觸犯了這些規定,將面臨高達2000 萬歐元,或全球營業額的 4%的罰款,以較高者為準。無論是出於經濟還是監管方面的考慮,公司必須降低私人數據存儲的相關風險。這或許會為各大公司創造商業動機,促使它們賦予人們對其身份更多的控制權和所有權。

從最近發生的數據泄露事件來看——包括 Yahoo 和 Equifax 在內——各大公司需要評估數據獲取和存儲的相關成本*。尤其關於財務和健康狀況的敏感數據可能會因為風險預測過高而被判定不適合中心化存儲,於是各大公司為了「去風險」可能會將這些數據返回給消費者。

當然了,這一切的前提是,Facebook 和 Google 之類的大型數據採集商突然決定為規避風險不再存儲個人身份信息。不過,這些公司會突然放棄通過廣告將這類數據變現嗎?似乎不太可能,至少從中短期來說是如此。

-圖片來自 Thought Catalog 的網路相簿-

然而,除了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具有加密安全性的分散式管理和個人數據的選擇性共享之外,之後還有可能出現多管齊下的監管條例,儘管這條道路上仍有一些障礙。

就《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而言,區塊鏈技術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礙是如何實現刪除權。私有鏈,甚至是「可編輯的」區塊鏈或許能提供解決之策。

當身份自治在未來成為現實之後,個人可以選擇將哪些身份描述或屬性廣播給其它實體,以及持續廣播多長時間。將個人身份的哪些方面廣播給世界取決於實際情況

這將造成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影響。

制度加密經濟學研究的是具有不可更改性及加密安全性的分散式賬本帶來的制度影響。

雖然身份自治是唯一有可能實現的,但是區塊鏈對身份治理及其它經濟制度的經濟影響會是顛覆性的。通過區塊鏈技術或許可以實現某種形式的聯合身份,允許同一個系統或國家的用戶或市民使用聯盟內另一個系統的服務或設施。 這類似於單點登錄(SSO)功能,降低了公司和政府驗證個人身份和屬性的成本。

政府或公司都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為所有市民冠以符合統一標準的身份。如果技術在道德上是中立的,那麼在一個由政府使用區塊鏈技術進一步實現身份治理中心化的世界裡,同樣有可能實現中本聰等密碼學朋克設想的自由主義未來。

*劍橋分析公司在上屆美國大選期間收集了 5000 萬 Facebook 賬戶的資料,有針對性地推送針對選民的產品廣告。該公司的代表表示這並非數據泄露,而且「沒有系統遭到滲透」。

https://medium.com/cryptoeconomics-australia/identitytech-and-the-role-of-identity-in-economic-political-and-social-transactions-a270c3b1f02f

作者:Alastair Berg

翻譯&校對:閔敏 & 阿劍

Alastair Berg 來自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區塊鏈創新中心,即全世界第一個關於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區塊鏈技術法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本文由作者授權 EthFans 翻譯及再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太坊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一個在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以太坊 Mist 瀏覽器的未來:分層節點及其它

TAG:以太坊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