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平安「金融+科技」戰略如何落地

中國平安「金融+科技」戰略如何落地

近年來,中國平安在「金融+科技」戰略指引下,聚焦了2大行業:大金融資產與大醫療健康。而在其之下,則衍生出了「傳統金融+科技服務」、「服務生態圈+金融服務」這2種發展模式。在外界看來,平安的科技色彩愈發濃厚,其與合作夥伴英特爾之間共同打造的智能AI平台,也正在引領公司進入新的發展時代。

作為兩大戰略行業之一,醫療在平安的分量不可謂不重。

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此前曾說道,一手管住用戶的錢、一手管住用戶的健康,這樣用戶就離不開平安了。

尤其在今年,平安與中國醫藥集團還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中藥全產業鏈、醫療健康大數據、醫藥供應鏈以及醫療產業園等多個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這意味著,平安在醫療市場上正展開手腳,讓技術走向落地。

平安醫療AI平台總經理兼平安醫療信息安全所所長謝震中,講述了平安醫療科技如何讓AI發揮實效以及在醫療安全保護方面的一些實例。

AI為醫療帶來的價值在哪?

具體有以下幾點:

1、幫助政府改善因信息缺乏所帶來的弊端。AI技術加持,一些事後和事中的判斷提到事前,幫助政府更好的決策,安排各方面的應急、指揮和預防,以及醫療方面相應的準備。

2、運用AI技術對影像和病歷規範化管理,嚴格控制醫療質量。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兩極分化,大一點的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好,醫療診斷的水平也非常高,基層的醫院相對比較薄弱,處於兩極分化階段,現在可以利用AI通過醫療質量的管理改善這一點。

3、升級醫療質量管理意識。醫療質量管理不僅僅是監管,通常被忽略的是怎樣通過AI或者信息化的工具,能夠幫助醫療機構把醫療的服務質量(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提升起來,這個才是醫療質量管理真正的目標。現在國家提倡分級診療,核心問題是什麼?基層醫院醫生的診療手段和上層醫院差距很大。但是如果利用AI虛擬一個上級醫院的醫生,達到其50%-60%的水平,對於基層醫院在專業水平上已經是很大的幫助了。

平安集團聚焦大金融資產、大醫療健康,思路是什麼?

平安有著「1-2-2-N-1」發展戰略,具體框架在於:

1個戰略目標: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2大行業聚焦:大金融資產、大醫療健康2種發展模式:傳統金融+科技服務、服務生態圈+金融服務N個支柱:保險、銀行、資產管理、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智慧城市等1個核心平台:集團科技平台-平安科技——AI (人工智慧)、Blockchain (區塊鏈)、Cloud (雲)、Data (大數據)

可以看出,其總體的思路就是做生態圈,堅持創新引領發展。目前,平安的智慧城市大生態圈也在積極構建。

智慧城市的場景與醫療場景是如何聯動、搭配的?

智慧城市包含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等,未來還可能包含醫保雲(商業保險)。平安有專門的醫保科技公司,一直在幫助醫保部門進行風控,同時在為商保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平安對接4000多家醫院,目的是什麼?實際上也是為了商保的在線理賠。如果是商保,過去用戶理賠要把票據寄給保險公司,流程很繁雜。現在和醫院直接對通之後,驗證用戶確實看過病了,確實付了這麼多費用,用戶還沒走出醫院,理賠費用就由保險公司打到用戶的賬上了。與此同時,AI影像和醫療質量管理可以幫助醫療數據的規範性和質量的提升。此外,保險公司取患者數據是受用戶委託的,簽合同的時候都是經過核查清楚的。

這就是協同作戰。平安集團下屬若干不同的子公司,協同起來,共同構成了醫療雲整體的健康服務。平安的智慧城市,不是在做基礎建設和重複建設,而是讓城市更智慧:可以把醫療變的更加直觀,可以把房產交易變的更加智能,財政、金融流程更加智能。

平安集團各個子公司之間用戶的業務層已經是打通的,尤其是像醫療和保險,相互促進,這樣會使保險做的更好?

平安旗下醫療相關的機構包括平安醫保、平安好醫生、平安萬家、平安好醫等等,還有醫療科技方面,做一些核心的AI、雲、大數據、安全的平台。這些平台是為集團所有不同的業務體系來做支撐和服務的。雲只有一個,並不是每個業務都有一個不同的雲,醫療科技可以看作是一個相對比較中層、在IaaS層、PaaS層的支撐性平台,可以賦能到不同的業務線。

平安跟生態合作,不是平安把所有的事情做了,對內對外一視同仁:對內可以讓核心技術賦能到不同業務線,對外生態合作夥伴依然可以這樣。

對於整個平安來說,大數據的安全、個人信息安全尤其重要,平安在這方面的能力如何?

平安現在是按照國際市場的標準與規範來做業務的,所以它的安全級別很高,包括醫療標準、金融安全標準。平安本身是保險和金融平台,會受嚴格監管。眼下,平安與中國信通院正在嘗試緊密的戰略合作,開展對於醫療安全和患者保障在雲計算、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平安作為一個金融集團,拿到的數據一定是客戶授權的。平安本身跟醫院合作,也是有充分授權的,因為平安這方面的合規性要求特別高,這意味著「出去的數據要管,進來的數據如果不合規也進不來」,平安是從數據的源頭抓起。「平安成立了平安醫療信息安全與應用研究所,我現在是這個研究所的負責人,把現在互聯網+醫療的安全進一步提高。信息安全、數據安全、醫療安全,這三個是一體化的」,謝震中表示。

如何認識醫療科技的盈利能力?

平安是金融公司,所以平安首先會做很多能和金融場景結合的業務,比如和保險場景的結合。至於醫療科技盈利高不高和賺不賺錢,有兩個認識角度。第一,任何一個企業做醫療行業,如果抱著賺錢的目的去做,通常做不出什麼成績,不管是轉型還是從頭開始做,因為醫療領域真的需要沉澱到行業里不斷積累;第二,醫療領域現在的信息化和技術,包括ICT、AI進入,會對行業從邊緣到核心的業務流程有一些顛覆和創新,這些是會帶來很多市場機會的。當然平安本身不是進入一個醫療市場去搶蛋糕。

尤其是醫療方面,我們國內的醫療信息化最大的一些企業一年營收可能二十億不到,就是這麼一個規模,相對於金融保險業來說就比較小。平安做AI醫療的反欺詐的模型,本質上已經為商業保險裡面的運營效率和成本減少很多了,能夠提升患者的體驗度。平安做醫療科技和一個IT公司做醫療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醫療科技如果只是看它的收入,可能沒有那麼高,但它實際上在做各種各樣模型研究的時候,已經為整個平安集團業務流程的優化省了很多的錢,所以這也是一種收入。

平安如何認識AI醫療的困難與挑戰?

實際上,國家層面都是很鼓勵互聯網醫療和大數據,但醫療在開放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患者的安全和隱私的保護,這裡面的平衡點是平安醫療跟市場監管方、患者、服務提供方、醫院等一起把問題解決。

其次,在一些大型的三甲醫院裡,也並不是所有醫療數據的質量都很高。這就涉及醫療質量控制的問題。因為AI的分析是基於數據不斷深度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中對數據質量要求很高。在這個過程中,英特爾公司一直著力為平安提供演算法方面的支持,以幫助平安從醫療數據中挖掘價值。

標準的建立也是問題,標準互認了,AI基本上可以大致識別出來。如果標準沒有出來,AI在病情識別、數據質量提高上就有難度。

平安現在跟上海衛計委、仁濟醫院等單位開展全方面的合作,未來將把常見的600-1000種病種全面覆蓋,數據顯示,平安有數億的用戶,每天在全國兩萬多家醫療機構里都有其客戶。平安提出AI要回歸醫療的本源,目的就是希望把所有的病種都囊括,先易後難,解決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平安沒有特別激進的想法,就是現在做到1了,將來做到10、做到100、做到1000,規模起來之後,價值就會呈幾何級的放大。

(來自:雷鋒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時代網 的精彩文章:

1000+公司業務癱瘓 損失過億!阿里雲故障真正原因竟是這樣
蘇州銀行:新核心新使命 開啟信息化建設新旅程

TAG:金融時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