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魏「太和五銖」一枚價值達到144萬元

北魏「太和五銖」一枚價值達到144萬元

北魏初年,民間百姓交易都不用錢幣,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這年孝文帝為印度僧跋陀羅,建造少林寺。關於跋陀羅與鳩摩羅什之間的恩怨情仇諸位看官有興趣我們可以單開一篇}開始鑄造太和五銖錢。派遣鑄錢工人在官府里鑄造。百姓有想要用錢的,可以拿著銅到官爐去鑄造,但繳納的銅必須成色要好,不得混入雜物。到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宣武帝又開始鑄造五銖錢,禁止舊的錢幣流通。當時都城洛陽與各州鎮,所用的錢各不相同。交易不便。尚書令任城王元澄上書說:「不能使用的錢幣有明確的規定是指雞眼錢,環鑿錢,其餘的都可以使用。

黃河西面的州鎮流通的錢幣都沒有這樣的,近來要禁用,我愚笨不能理解,黃河北面的州鎮既沒有新錢,又不讓用舊錢,百姓只好用絲綢,棉布來交易,小額交易時,把一匹布撕成一尺一尺的當成貨幣,一尺的布不能做衣服,交易後白白浪費了。百姓織布不易,還要饑寒受苦。遠離了君王保護黎民的本意。錢幣能用繩子把它串起來就行,不需太在意其重量,公平又簡單,這是經濟流通中最適宜的方法,深得人心。因此,我請求同時命令各個州、鎮,不管是太和錢還是新鑄的五銖錢,還是舊銅錢,凡是地方上一直使用的,只要里外都好,即使有大小有所區別,都能流通,錢幣的貴賤,根據各地物價行情而定。這樣各種貨物在海內外都可流通,無論朝廷採購還是百姓交易都方便。至於那些做雞眼錢,環鑿錢,和盜鑄,融化大錢鑄小錢,新做假錢的人,按照律令知罪即可。」

錢直徑72毫米,寬緣細郭,中穿。錢文「太和五銖」對讀,從錢文字體看,屬於與「溜肩太」版別行用錢相對應的祭祀大錢。錢幣保留了行用錢的書法特徵,「五銖」兩字沿襲了篆書寫法, 「太和」兩字篆書已有隸變。「太」字撇捺對拱成圓弧,下面兩點寫成兩小橫;「和」字「口」部兩端上面出頭,中間又加了一小豎,這種寫法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旁證。錢背穿上再鑄一和面文寫法相同的「太」字,但筆畫分外寬闊。錢面外郭上鑄四組首尾相接的魚和龍鳳變化圖樣。四組圖飾都由鳳鳥和魚、龍組成,但各組圖飾中鳳鳥、魚、龍形態皆有變化、各不相同。大概是演繹了從雛形到鳳鳥、從魚到龍的進化的過程。古人認為龍鳳皆為真實存在的祥瑞動物,並臆想出了魚龍變化的進化過程。這種紋樣正是古代魚龍變化圖形的樣本,頗具深入研究之價值。錢背外郭鑄一周回紋,寓意富貴無盡頭。面背外郭陰刻紋飾不相同的祭祀大錢比較少見。

西漢時期五銖錢,只有宣帝時代在錢上鑄字,故而只有宣帝五銖可以辨別年代。目前市場上,五銖錢價值不菲,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原貨幣研究所所長汪祖傑介紹,北魏「太和五銖」一枚價值達到144萬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