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治病三針(配穴經典)

治病三針(配穴經典)

名字,你懂我嗎?



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台



下面一一道來:


四神針
百會穴前後左右各旁開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頭痛,頭暈。




智三針


神庭穴為第一針,左右兩本穴神為第二、第三針。
神庭,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頭部,當前髮際上0.5寸的神庭與頭維穴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的交點處。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礙。




舌三針

以拇指一、二指骨間橫紋平貼於下頜前緣,拇指尖處為第一針,其左右各旁1寸處為第二、第三針。
主治:語言障礙、發音不清、啞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礙。
顳三針
耳尖直上髮際上二寸為第一針,在第一針水平向前後各旁開一寸為第二、第三針。
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腦外傷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窩斜,腦動脈硬化,耳鳴、耳聾,偏頭痛,帕金森氏病、腦萎縮,老年性痴呆。




定神針


印堂上0.5寸為定神1針,左陽白上0.5寸為定神Ⅱ針,右陽白上0.5寸為定神Ⅲ針。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視、前額頭痛、眼球震顫,眩暈,視力下降。
針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針時用棉球壓針口、以防出血。



暈痛針
為四神針 + 印堂、太陽。
主治:頭暈頭痛、頭頂痛、偏頭痛、前額痛。
針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針下有硬物感覺時,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將針稍提高0.2寸即可,進針後不提插捻轉,可用刮針。





面肌針


1、眼瞼痙攣:四白、下眼瞼阿是穴。
2、口肌痙摩:地倉、禾髎、迎香。
針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瞼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倉、向頰車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關平刺0.8寸,進針後用電針連續波、頻率稍密。強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痙攣抽緊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緊而不痛為度,留針30-40分鐘。凡用電針必需電後5-10分鐘調大一些,因通電後不再調大,此時病者已經適應而無效了。






叉三針

為太陽、下關、阿是穴。
針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電針連續波,留針30—40分鐘。






面癱針


1、額瞼癱:陽白、太陽、四白。
2、口面癱:翳風、迎香、地倉透刺頰車、人中。
主治:面神經癱瘓,中風口眼歪斜。
針法:翳風耳後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針法針刺,針刺後每5—10分鐘,捻針一次,留針30—40分鐘。





突三針


水突、扶突、天突。
主治: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囊腫。針法:水突沿皮向氣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氣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進刺0.3寸,再將針柄提高向胸骨後斜刺0.3寸。諸突進行後不提插,只有捻針、或刮針留針30分鐘。






眼三針


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眼Ⅲ,目正視,瞳孔直上,當眶上緣與眼球之間。
主治: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炎,黃斑變性,弱視等內眼疾病。
針法:凡刺眼三針均囑患者閉目,醫者以左手輕固定眼球,右手持針,緩慢捻轉進針。進針後不作捻轉,提插,可用拇指甲輕刮針柄。出針時用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針眼Ⅰ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緩慢垂直進針1—1.2寸。針眼Ⅱ輕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緊靠眼眶下緣緩慢直針1—1.2寸。針尖可向上斜進。針眼Ⅲ,輕推眼球向下固定,緊靠眼眶上緣緩慢直刺1—1.2寸。針尖可先向上微斜進,再向後斜進。



鼻三針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攢竹。
主治: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竇炎、鼻衄、嗅覺障礙。
針法:迎香,針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針尖向下平刺5分深,攢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針
聽宮 聽會 完骨。
主治:耳聾 耳鳴。
針法:聽宮、聽會張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針針後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針柄法或輕捻轉法。






手三針
合谷、曲池、外關。
主治:上肢癱瘓、麻痹、疼痛、感覺障礙。
針法:合谷、外關均直針0.8—1.2寸深。曲池直針1—1.2寸深。



足三針


足三里 三陰交 太沖。
主治: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下肢癱瘓、疼痛。
針法:足三里三陰交直針1—1.5寸,太沖直針5—8分深。
手智針
內關 神門 勞宮。
主治:弱智兒童多動症,動多靜少、癲癇、失眠。
針法:三穴均直針0.5—0.8分深。




足智針


湧泉穴為第一針,趾蹠關節橫紋至足跟後緣聯線中點為第二針(泉中),平第二針向內旁開一指為第三針(泉中內)。
主治:弱智兒童的自閉症,多靜少動,啞不能言。
針法:均直針:0.5—0.8寸深。



肩三針
肩髃穴為第一針,同水平前方二寸為第二針,同水平後方二寸為第三針。
主治:肩周炎,肩關節炎,上肢癱瘓,肩不能舉。
針法:針尖與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過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針


膝眼、梁丘、血海。
主治:膝關節腫痛或無力、膝骨質增生。
針法:直刺0.8—1.2寸。可加電針連續波,紅外線,多罐法。




腰三針
腎俞、大腸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勞損、性功能障礙、遺精、陽痿、月經不調。
針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針)




頸三針


天柱、百勞、大杼。
主治:頸椎病、頸項強痛。
針法:三穴均直針0.8—1寸深。不宜過深免傷內臟。余同膝三針。


背三針


大杼、風門、肺俞。
主治:支氣管炎、哮喘、背痛。
針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傷內臟。


踝三針


解溪、太溪、崑崙。
主治:踝關節腫痛、活動障礙、足跟痛。
針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針
坐骨點、委中、崑崙。
坐骨點俯卧位,在病者臀溝盡頭部,以2、3、4、5指拼攏平放,在小指旁與臀溝盡頭平高是穴。
主治:坐骨神經痛。
針法:坐骨點,用挾持進針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長針的針體下段,露出針尖,垂直插入皮膚,過皮後,以左手指挾棉球、扶針體,左手捻針柄,邊捻邊進約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傳導時可停止進針。委中、崑崙直針0.8—1.2寸。用電針接連坐骨點與委中,連續波,以病者能耐受強度為準,留針30分鐘,每5~10分鐘調大電針強度一次,可調2—3次。


痿三針
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澤。
下肢痿: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主治:痿症:(肢體肌肉痿弱,無力、活動障礙)。
針法:諸穴均直針0.8—1.2寸,用補法,慢入快出,以針下熱為準,每次留針40分鐘,行補法5次以上,亦可用電針連續波,頻率細疏,以中等強度病者要用舒適感覺為度。30次為一療程。


脂三針
內關、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膽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動脈硬化、冠心病、中風後遺證。
針法:內關直刺0.5— 0.8寸深,足三里,三陰交均直針1—1.5寸。


胃三針
中脘、內關、足三里。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
針法:中脘、內關直針5—8分,足三里直針1—1.5寸。


腸三針
天樞、關元、上巨墟
主治:腹痛、腸炎、痢疾、便秘。
針法:開樞、關元直針0.8—1寸,上巨墟直針1—1.5深。


膽三針
日月、期門、陽陵泉。
主治:膽疾病
針法:日月、期門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陽陵泉直刺1—1.5寸深。


尿三針
關元、中級、三陰交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針法:關元、中極直刺0.7—1.2寸,三陰交直針1—1.5寸。


陽三針
關元、氣海、腎俞
主治:陽萎、遺精、不育。
針法:關元、氣海直針0.8—1寸。腎俞直針1.2—1.5寸。


陰三針
關元、歸來、三陰交
主治:月經不調,不孕症、盆腔炎。
針法:關元、歸來直針0.8—1.2寸,三陰交直針1—1.5寸。


閉三針
十宣、湧泉、人中
主冶:中風、昏迷不醒,休克。
針法:十宣進針2分,捻針並放血3滴,湧泉直刺0.8—1寸,強捻針。人中直刺 0.5寸。


脫三針
百會、神闕、人中。
主治:中風脫症(面色蒼白、四肢闕冷、大汗如淋、脈微細遲)。
針法:以灸為主,回陽復脈,百會、神闕用隔鹽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壯。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針,捻針,脫三針以脈腹汗止,肢暖、清醒為度,如未清醒半小時後可再針灸。


腦呆針
四神針、人中、湧泉
主治:老年性痴呆。
針法:四神針(見暈痛針),人中、湧泉(見閉三針)留針40~50分鐘,每8~10分鐘捻針一次,治療一次捻轉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肥三針
中脘、帶脈、足三里。
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為佳。
針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帶脈針尖向臍,皮下橫刺3—3.5寸,中脘針尖向關元,沿皮下平刺2—3寸,進針後,每5~8分鐘捻針一次,治療一次捻針5~6次,留針30~4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亦可用電針。


癇三針


內關、申脈、照海。
主治:癲癇、足內翻、足外翻。
針法:申脈、照海,直刺0.5—0.8寸。


瀉血療法、經筋療法、X型療法、倪海廈視頻、JT叔叔中醫、原始點、艾灸療法、張秀勤刮痧、腹針療法、拉筋拍打、神手絕技、穴位大全...

上萬視頻資料不斷更新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