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德國不這麼做的話,就不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不這麼做的話,就不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原標題:德國不這麼做的話,就不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光棍節這天,德國打到山窮水盡,不得不宣布投降,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徹底失敗而告終。此後,德國慘遭協約國列強的瓜分踐踏,世界第二強國的地位一落千丈。


遙想將近50年前,普魯士威廉一世國王奮六世之餘烈,在幾個老夥伴俾斯麥、羅恩、毛奇的同心輔佐之下,南征北戰,縱橫捭闔,終於將奧地利、法國等主要障礙打落馬下,把一千年來一盤散沙的德意志諸邦國(原來的老大奧地利除外)統一起來,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完成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千秋偉業。


其後的德國爆發出了令人眩目的發展能力,在全世界率先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人口快速超越宿敵法國成為歐洲第二,國內工業總產值超過英法兩國總和,鋼鐵產量歐洲第一,鐵路長度歐洲第一,學校數量歐洲第一,學生總數歐洲第一,文盲率歐洲倒數第一,科技研發世界第一,社保體系世界第一……至二十世紀初,德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英國列世界第二,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也是世界第二,同時還是居於英法之後的世界第三殖民大國,領土和殖民地遍布歐、亞、非、澳等大洲。在科技上,德國成為了世界的中心,湧現出的科學巨星不勝枚舉,其科技創新能力笑傲列強。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德國,以其發展成就而震驚世界,已經具備了衝擊全球老大的強勁實力和雄厚潛力。


那麼,何以倏忽間強虜灰飛煙滅?原因無他,崛起戰略失當,一腳踏入修昔底德陷阱。


德國之能快速崛起,關鍵在於國民努力,戰略正確,順應形勢,積極有為。俾斯麥等建國元勛雄才大略,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德國自身的發展潛力積極趕超,同時利用列強之間的弱點搞結盟外交,儘力彌補德國四面受敵的地緣短板,通過高明的內政外交戰略將德國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同時致力於四鄰相靖,盟友八方,遊刃有餘,從而保障了德國的國家安全,為德國創造了快速發展的有利環境。簡而言之,就是對世界局勢判斷正確,對自己的弱點瞭然於心,借他強而強己,己已強而不示強,力避修昔底德陷阱,崛起之速震驚世界,其他列強卻又無可奈何。


然而,當老一輩豪傑相繼謝世凋零之後,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掌握帝國大權,盡廢既往成功的外交戰略,強推所謂「世界政策」,態度強硬,咄咄逼人,大言失當,損人害己而不察。結果就是一一得罪昔日盟友,引起世界老大警覺,自己造就了抱團的敵人,地緣環境的大好局面一去不返,互相對抗的比拼態勢一發不可收。即使如此,以德國的龐大體量,只要抱殘守缺知道進退,其他列強想動去搖也是很難的。偏偏威廉二世一意孤行,輕率地四處伸手隨便就賭上了德國國運,以毫不在乎的態度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拿丘吉爾老頭的話說,「用整個德意志帝國的資源為擔保,隨便填寫的一張空白支票。」


結果就是,不應該開始的1914年,終於走到了不可持續的1918年。奇怪嗎?不奇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兩次對越反擊戰相比,解放軍在裝備和訓練上的飛速進步
老山輪戰中的越軍炮兵很厲害,但到底還是打不過解放軍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