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貴妃的荔枝新鮮嗎

楊貴妃的荔枝新鮮嗎

原標題:楊貴妃的荔枝新鮮嗎



楊貴妃上馬圖 錢選/繪

荔枝味道甜美,唐代張九齡在《荔枝賦》中譽為「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北宋蔡襄在《荔枝譜》中贊為「果品卓然第一」。這麼好吃的果子,自然廣受青睞,連身份高貴的楊貴妃也莫能例外。楊貴妃好食荔枝,可謂信而有徵。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


但是唐代都城長安位於中國版圖的西北部,而荔枝屬於亞熱帶水果,生長於南方,並且很不容易保鮮。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因此長安城中的楊貴妃要吃到新鮮荔枝絕非易事。


那麼楊貴妃吃到了新鮮荔枝嗎?對這個的回答,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據《新唐書》記載,楊貴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說,楊貴妃「欲得生荔枝,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所謂「置騎傳送」「馳驛致之」,便意味著開動國家機器傳送,並以此確保了荔枝的新鮮。杜牧曾在《華清宮絕句》其一中說:「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與楊貴妃駐蹕華清宮是為了避冬寒,而荔枝成熟於夏季,所以荔枝成熟的季節唐玄宗與楊貴妃必不在驪山。儘管有考據家指出杜牧詩歌在季節上存在著紕繆,但是文學性的詩歌不可以以考據思維來理解,否則膠柱鼓瑟便勢所不免。根據杜牧詩歌來分析,楊貴妃見到一騎絕塵便莞爾而笑,是因為知道所運送的正是期望中的荔枝。而一個「笑」字意味無窮,暗示了楊貴妃深諳慾望可以得到滿足,故而心情大好,在更深的層次上也可以解讀出楊貴妃所食荔枝應該是新鮮的。

杜甫在《解悶》組詩第十首中說:「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李肇在《唐國史補》中說,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杜甫認為楊貴妃所食荔枝來自巴蜀,李肇則認為來自嶺南。儘管他們在楊貴妃所食荔枝來源的認定上有差異,但都認為荔枝運到長安時已經不新鮮了。蔡襄在《荔枝譜》中說:「唐天寶中,妃子尤愛嗜,涪州歲命驛致。」「洛陽取於嶺南,長安來於巴蜀,雖曰鮮獻,而傳置之速,腐爛之餘,色香味之存者亡幾矣。是生荔枝中國未始見之也。」蔡襄在楊貴妃所食荔枝來源問題上聲援了杜甫,並且指出南方的荔枝運到長安時業已潰爛,幾乎沒有色香味俱存的,所以楊貴妃並沒有吃到真正的新鮮荔枝。


需要說明的是,蔡襄《荔枝譜》中所謂「洛陽取於嶺南,長安來於巴蜀」,指的是東漢時期荔枝取自嶺南,唐代天寶年間荔枝來自巴蜀。因為東漢都城在洛陽,唐代都城在長安,故有此說。據《後漢書·和帝紀》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阻險,死者繼路。」不過因為臨武長唐羌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由此可見,儘管朝代更迭,但嶺南向朝廷進獻荔枝卻是一以貫之的。


要確保南方的荔枝運到長安仍然新鮮,唯一的辦法就是快馬加鞭,盡量縮短運送時間。但是這樣造成了生命不堪承受的後果。杜甫在《病橘》一詩中說:「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看來為了運送荔枝,累死的馬很多。杜甫又在《解悶》組詩第十二首中說:「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雲壑布衣駘背死,勞生重馬翠眉須。」看來為了運送荔枝,累死的人也很多。


楊貴妃所食荔枝新鮮與否古人早有思考。對楊貴妃所食荔枝新鮮與否的探究,看起來無聊透頂,毫無意義,其實背後寓含了一種學術信念:世間萬有現象的背後都蘊含了一個根本道理,而這個道理是可以推理、尋繹和確證的。明乎此,探究楊貴妃所食荔枝到新鮮與否,其價值就絕不是一地雞毛。


(作者:朱美祿,系貴州財經大學教授)

作者:作者朱美祿 系貴州財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糧食行業代表齊聚冰城研討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藝術課堂上品讀非遺韻味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