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人最容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中國人最容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1

「冠冕」並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個成語,比喻外表很體面然而實際並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詞義所指並不太一樣。

帽子古代稱首服,「冠」在古漢語里第一個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稱。古時,人的社會身份不一樣,「冠」也就不一樣:庶人戴的為緇布冠。緇為深黑色,緇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繒製成。玄也是一種顏色,是淺黑色。冠的第二個意思是冠禮。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士二十而冠。

與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為首服之最尊者。冕的大致規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紅色。一般來說,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才有資格戴冕。

因此「冠冕」雖然連用,但二者卻有嚴格的區分,冠和冕內部又有很多差別,所以冠冕並不皆堂皇。

1

「此致」乃到此結束

幾乎所有識字的中國人都寫過信,幾乎所有寫過信的人都會用「此致」、「敬禮」作為結束語。「敬禮」的意思比較明白,「此致」到底什麼意思,「此致」和後面的「敬禮」到底是什麼關係,卻是眾說紛紜的問題。

先看一個例子,此例出於《魯迅手稿全集·書信第六冊》,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結尾,魯迅先生這樣寫道:「此致,即請道安。」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霽野》的結尾,魯迅先生寫道:「此致,即頌暑祺。」魯迅先生這樣的用法,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此」者不是指後面的「道安」、「暑祺」,因為在「道安」和「暑祺」前還有「即請」、「即頌」一類的詞來引領。既然如此,「此致」和後面的「暑祺」就不可能再有動賓關係。同理,「此致」和「敬禮」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是動賓關係,或者說,二者在詞義上不存在任何直接關係。

那麼,「此致」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從古文傳承下來的一種用法。這裡的「此」,其作用在於概指前文,而「致」字在這裡的意思是「盡」、「結束」,「此」、「致」連用,表達的意思是「我要說的事情到這裡已經說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下發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發布命令的公文時末尾要用「此令」……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煞尾語。

所以,從慣例上講,信件的結尾,「此致」和「敬禮」都必須單獨成行。

1

「笑納」並非笑著納

中國自古就號稱禮儀之邦,說話講究一個「禮」字。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逐漸遠離了繁文縟節,一些文明禮貌用語也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去,但偶爾看到和聽到的卻常常是誤用。

比如「笑納」一詞,「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笑納了。

「笑納」被用錯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在某地曾見到道路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客人可以「笑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笑納」一詞本義來看,它是有專指範圍的,只能納物,不能納人。「笑納遠方客」,從字面上解釋,即要對方把「遠方客」作為禮物收入。這不成了笑料了嗎?把人作為禮品請對方「笑納」,這多少有點不人道了吧!相信這是誤解了「笑納」一詞的真正意思,如把「笑納」改為「笑迎」,應當是正確的。

用錯這類謙辭的原因首先是不理解詞義,其次是趕時髦。有人一看見別人用,便連忙跟著上,似乎用上幾個敬辭謙辭就顯得文雅了。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即使運用對象沒錯,也未必可以處處運用。在一般場合,還是運用大眾化的禮貌用語為宜,它更有一種親切感。

1

「蓬蓽生輝」是謙辭

一位朋友剛把新房裝修好,就叫上幾個哥們兒去參觀。參觀時,其中一位看得很認真,邊看邊問裝修的材料,並用羨慕的語氣說:「你們家用的材料真不錯,設計得很合理,裝修後真是蓬蓽生輝啊!」他剛說完,大家就在旁邊笑,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一個勁兒地問原因。

「蓬蓽生輝」又可說成「蓬蓽增輝」、「蓬蓽生光」、「蓬閭生輝」,其中,「蓬」是「蓬草」;「蓽」通「篳」,即用荊條、竹子等編製成的籬笆等物。「蓬蓽」連用,是「蓬門蓽戶」的略語,比喻窮人住的房子。如杜甫在《客至》中寫道:「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雖然只是詩歌中的比喻,但也說明他當時的生活很貧苦。

用錯這個詞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種。第一種為不了解該詞的意思,如北國網的北國體壇欄目曾經有一篇題為「葡英大戰:自由球蓬蓽生輝,英格蘭險復仇葡萄牙」的報道,顯然是錯誤的。自由球踢得再好,也不能夠「蓬蓽生輝」,更何況是在足球場上。還有人聲稱「讓我的2006年蓬蓽生輝」,也許他本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可別人就有些發懵了。

第二種是不知道「蓬蓽生輝」是個謙辭,表示的是「簡陋的房屋也發出了光輝。是謙詞,多用於對他人來訪或題贈詩人字畫等表示感謝」的意思。所以,這個詞只能出於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則就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您的房間內種些花草,一定會蓬蓽生輝的。」還有人會說:「用燈飾裝扮你的家,讓你的家蓬蓽生輝。」諸如此類的錯句子,很多場合都可以見到聽到。上文中那位朋友,就是錯在這裡了。

1

「先喝為敬」有淵源

在社交場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社交辭令就是「先干為敬」。有些人也許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不然, 「先干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里延伸出來的,堪稱源遠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結構,這種建築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後,堂大於室。堂室之間,隔著一堵牆,牆外屬堂上,牆裡屬室內。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議事、行禮、交際之所在。舉行禮節活動時,室內以東向為尊,即席上最尊貴的人面東而坐;堂上則以南向為尊,最尊貴的客人南向而坐。按照這種尊卑長幼排序坐好之後,酒席就可以開始了。

喝酒時,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這一點,與通過握手表明雙方手裡都沒有暗藏兇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飲過之後,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

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喝為敬」。現在人們在酒宴間也都是先進酒於賓為敬,為了勸客人飲酒,主人常自己先干一杯。這也許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之具體而微的體現吧。

知道了這樣的規矩,我們不僅知道了「應酬」的來歷,對於我們在酒席之上如何應對才不失禮貌也會有所幫助。

1

「五服」並非五件衣

「五服」這個詞在現代漢語里出現的頻率雖然不算太高,但在傳統文化里,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詞。

「五服」本身又是一個詞義十分複雜的詞。它可以作為計量單位。作為計量單位用的時候,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服。由近及遠,分別稱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同時,五服也可以指禮儀中的「吉服」和「凶服」。吉服之五服,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裝樣式。而凶服之「五服」是喪服的五種依親疏差等分出來的五等服裝。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需要服喪。親者喪服重,疏者喪服輕。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1,斬衰,用極粗生麻布為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2,齊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縫衣旁及下邊。3,大功,用粗熟布為喪服。4,小功,用稍粗熟布為喪服。5,緦麻,用稍細熟布為喪服。緦麻是最輕的服,表示邊緣親屬。「五服」之外,基本上就不用再穿喪服了。因此,「五服」在實際上也代表了血緣的親疏遠近。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農村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五服」這種說法,只是這種說法更偏重於指家族血緣關係的遠近。譬如,有時人們說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時,往往這樣說,我們兩家已經出了「五服」。這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至少已經是五代之前了。

1

「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唐詩中最為溫馨的一首詩,在華語圈中家喻戶曉。

我們太習慣於說「慈母嚴父」了,以至於我們自然地就認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其實,在中國古代,曾有個專門的稱謂叫「慈母」,對於這個「慈母」來說,「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 「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現於《儀禮》。《儀禮》對成為「慈母」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命子曰:女以為母。」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

1

孔融小時了了,被譏「大未必佳」

在電視上,曾聽證券分析師說了這樣一句話:「小規模的投資組合能夠取得這樣成就,最多也不過應了『小時了了』這句話!」從當時的語境來看,他的意思是「投資初期收益小」,但是「小時了了」可不是這樣隨便用的。

「小時了了」出自《後漢書·孔融傳》。講的是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了洛陽。時任司隸校尉的李元禮名氣很大,孔融很想拜見,於是到李家門前,對看門的說: 「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看門人只好讓他進去。見到孔融,李元禮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李聃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的親戚關係。」李元禮和在座的賓客對這個孩童的話感到驚奇。過了一會兒,太中大夫陳韙也來拜訪,得知孔融剛才說的話,陳韙隨便說了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豈肯在嘴巴上吃虧,遂反唇相譏:「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陳韙被孔融的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1

公道在人心,張儉望門投止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是譚嗣同在臨終前留在獄中的絕筆《獄中題壁》。以氣勢而論,這首詩在中國近現代詩歌史上,可稱第一。那麼,詩中的「望門投止」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望門投止」語見《後漢書·張儉傳》: 「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說的是東漢時,張儉曾出任山陽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專權,他家裡的人便依仗權勢殘害百姓,無惡不作。為此,張儉寫信告發了侯覽及其家人。但告發信沒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和張儉結了仇。

後來,侯覽指使人向朝廷告密,說張儉私結黨羽,圖謀不軌,並下令逮捕張儉。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洶洶,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人家門下。因為當地百姓都知道張儉歷來很正直,名聲很好,都冒著風險收留他。

一天,張儉逃到魯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兄弟孔融只有十六歲,熱情地接待了他。張儉走後,官府聞訊趕來,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們的老母親加以審問。孔融一家爭著承擔責任,鬧得官府不知如何處置。由於大家的保護,朝廷始終沒有抓到張儉,直到黃巾大起義爆發後,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張儉才得以結束逃亡生活。

後來,人們便將「望門投止」引為成語,形容在急迫情況下,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現在一般用它作暫求安身之意,裡邊也含有急中生智、臨機決斷的意思。譚嗣同在詩中用這個典故,是設想逃亡中的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而後面的典故「忍死須臾待杜根」,則是自比東漢時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於皇帝的郎中杜根。

1

感情深,梁鴻孟光舉案齊眉

「舉案齊眉」和「相敬如賓」是很常見的成語。「舉案齊眉」自不必說,「相敬如賓」有時候人們還是會偶爾用錯的,以為兩個人關係好就是相敬如賓,原因就在於不知道其中的典故。

據《後漢書·梁鴻傳》載,梁鴻年輕時家裡很窮,但他很有學問,在當時很有名氣,可是他不願意做官,一直隱居鄉里,自食其力。梁鴻娶了同縣孟家女兒孟光後,一起隱於山中,過著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每當梁鴻回家時,「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這就是「舉案齊眉」的來歷。

1

唐伯虎未曾點秋香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敘述的是唐伯虎被秋香的三笑迷得失魂落魄,於是施計混入太師府當家奴,歷經幾多波折才追到了秋香。影片中的唐伯虎文武雙全,不僅能詩善對,更是武功高強。

1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在後人的心目里,陳世美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倖負心的男人。

陳世美的形象是通過傳統戲曲《鍘美案》而廣為人知的。在該劇中,陳世美欺君罔上,拋父棄母,殺妻滅子,最終為正義的化身包拯所正法,永遠釘在了道德的恥辱柱上。

1

舉頭三尺有神明

中國人有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神明。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那麼,這裡的「神明」和「青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佛家的說法是:每個人身上有兩個神,一個叫「同名神」,另一個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計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計惡的神。任何人起心動念,是善是惡,他們都會記下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以免造惡因。

有這樣一則故事,清朝末年,一個舉子要到北京去考狀元,遇上了大雪封路,只好住到一家客棧裡面。這家客棧的老闆娘是位年輕的寡婦。大雪一直不停,舉子無法成行,就只好繼續在客棧住下去。時間一長,一個是青年男子,一個是年輕寡婦,孤男寡女,天天對望,日久生情,就動了淫念。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間,在他舉手敲門前想到:「不可以!我是去考狀元的,這一進去要是犯了淫,天庭會除名的,回去吧!」他這邊回去了,女的又起了念頭,一出門,心裡想:「不可以,我是個寡婦,應該為丈夫守住貞節才對,回去吧!」

就這樣走了兩三次。就在他們猶豫不決的時候,聽到空中有聲音:「你們兩個王八蛋,要又不要,把我的功過簿劃得稀巴爛!」說完就甩下一個東西來。他們聽到這些話嚇得發抖,趕快撿起來看,原來是一本「功過簿」,上面有他們的名字:一個今科狀元,犯淫革名,打叉劃掉了;一個是守節寡婦,死後升天,現在犯淫,也劃掉了。再看看,又寫「不犯」,勾上去。再看下面,又寫「犯」,又劃掉了。如是三番,把這本功過簿弄得一塌糊塗,連神都生氣得破口大罵。兩人看後趕快各自回房,從此再也不敢犯淫念了。

儘管這是個傳說,但是也給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人當自律,切不可動邪念,切不可肆意妄為。神明原本不存在,別說舉頭三尺了,舉頭三千尺也沒有的。但是,生活中卻需要有自律精神。

古人言神明,雖是迷信荒謬,但其中的含義,倒是值得今人認真借鑒。

1

「豆蔻年華」是特指

對於女子的不同年齡,有與之對應的不同稱呼。譬如,女孩12歲往往被稱為「金釵之年」;13歲則被稱為「豆蔻年華」;15歲被稱為「及笄之年」;16歲則被稱為「碧玉年華」;20歲為「桃李年華」;24歲為「花信年華」。

在對於女性年齡這麼多代稱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豆蔻年華」。豆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黃色,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實和種子入中藥」。「豆蔻年華」之「豆蔻」就是從這種植物引申出來的意思。這種稱呼源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大意說柔弱美麗的十三歲多的少女,看起來就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梢頭的嫩芽那般美好。很顯然,「豆蔻年華」只能指十多歲的少女。如果硬要往大處擴展,最多也只能擴展到二十歲,再往外擴展就有點過於牽強了。

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豆蔻年華」被誤用的次數太多了,以至於現在形容少婦也敢用「豆蔻年華」,實在有點「小詞大用」,讓人汗不敢出了。

1

「三長兩短」捆棺材

「三長兩短」常用來指意外的災禍或者危險的事情,那麼它又是源於什麼呢?

在鄉下人們是很忌諱說「三長兩短」的。通常認為,三長兩短指的是未蓋上蓋兒的棺材,因為用來裝死屍的棺材正好由三塊長木板、兩塊短木板構成一個匣子。所以在人們看來,這個詞有些不吉利的意思。

「三長兩短」特指棺材的說法猛一聽不無道理,但仔細推敲一下就覺得這種解釋有些不妥當了。如果指的是棺材,那麼應該是有棺材蓋的;人死後棺材豈能不蓋上蓋兒?不蓋之棺焉能下葬?可是,如果有了棺材蓋,那就不應當是「三長兩短」,而是四長兩短了?可見,這種解釋有些牽強。

那麼,「三長兩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古時棺木不用釘子,人們是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的。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到後來,人們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是,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生活中經常使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葬的推行,棺材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果連棺材都絕跡的話,那麼把「三長兩短」指作棺材的說法也會像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的皮條一樣消失。那個時候,恐怕知道「三長兩短」來歷的人會更少了。

1

「三教九流」話職業

在形容各色人等時,人們往往會用「三教九流」來概括。那麼,「三教九流」的說法究竟從何而來?「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為古代職業的名稱,並被認為這是泛指舊時下層社會闖蕩江湖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

但其實,「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九流」中,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事實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稱,在最初並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對不同人群的概稱而已。自唐人撰《春秋穀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並列後,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後人就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各業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

1

萬歲原本非皇帝

在看歷史劇時,經常會看到皇帝早朝的場面。但見文武眾臣跪下,連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所以人們常把「萬歲」與皇帝聯繫起來,認為「萬歲」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萬歲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萬歲」一詞的產生與皇帝並沒有多大關係。

西周時期,尚無「萬歲」一詞,但有「萬年無疆」、「萬壽」的記載,它並不是專對天子的贊稱,僅僅是一種行文的款式,也可以刻在鑄鼎上。從戰國到漢武帝之前,「萬歲」這個詞時常出現,但並非是帝王專用,可分兩類:其一說死期,如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其二表示歡呼,如楚漢爭霸時,項羽放回劉邦的家眷時,漢軍也曾「高呼萬歲」。至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萬歲」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從此,「萬歲」成了皇帝的代名詞,只有對皇帝才稱「萬歲」。

而歷史劇中朝拜皇帝的場面,也和史實不符。《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封元年春,武帝登臨嵩山,隨從的吏卒們都聽到了山中隱隱傳來了三聲高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很可能是山中迴音,可是統治者卻視作「祥瑞」,把「山呼萬歲」定為臣子朝見皇帝的定儀,稱做「山呼」。《元史·禮樂志》里對「山呼」的儀式有更詳細的記載:凡朝見皇帝的臣子跪左膝,掌管朝見的司儀官高喊「山呼」,眾臣叩頭並應和說:「萬歲!」司儀官再喊「山呼」,臣子還得像前次一樣。最後司儀官高喊:「再山呼!」朝見的人再叩頭,應和說:「萬萬歲!」

如此可見, 「萬歲」原本不是指皇帝,而「山呼萬歲」也非「三呼萬歲」。

1

「刀筆吏」是什麼人

曾經在《大河報》上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講述了「刀筆吏」的由來,闡述得很好,但是卻忽略了「刀筆吏」的特殊用法。因為,在古代人們還往往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稗類鈔》「獄訟類」有數篇關於刀筆吏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刀筆之鋒芒。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蘇州有位名叫陳社甫的訟師,善寫狀子。他的同鄉王某曾借錢給一個寡婦,但是寡婦好久沒有還錢,王某就數落了她一頓。寡婦十分羞愧,回到家裡後越想越不是味,於是在雨夜來到王家門口上吊自殺。陳社甫聽了王某的敘說後,索取五百兩銀子;並讓王某給寡婦換雙乾淨鞋,然後寫了一張狀紙,其中有這麼一句:「八尺門高,一女焉能獨縊;三更雨甚,雙足何以無泥?」意思是說,一個弱女子,如何能一個人在那麼高的地方自盡?更何況,夜裡本來下著雨,為何這個女子的鞋子上卻沒有泥巴?當地官員看後,覺得狀紙中所說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於是僅僅判王某買副棺材了事。

1

春風夏雨教化人

春秋時期的管仲不僅以其思想成為眾多學者孜孜不倦研究的對象,而且他的日常言行也成為中國成語寶庫中的經典,並世世代代影響著後人。其中,「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一詞別有深意。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記載了這個典故。梁國宰相孟簡子因罪逃亡到了齊國,受到了管仲的熱情接待。當管仲看到跟隨孟簡子的只有三個人時,就問:「難道你在梁國時候就只有這三位門客?」孟簡子說:「豈止是三人,共有三千多人。」管仲感到很迷惑:「你現在逃亡,那他們為什麼不像其他人一樣離開你呢?」孟簡子就介紹了三個門客:其一是父親死後,是孟簡子幫助安葬的;其二是母親死後,孟簡子安葬的;其三是兄長被抓進監獄後,孟簡子設法營救了出來。因為孟簡子對他們都有恩德,所以他們才追隨著他同患難。

1

「長袖善舞」不跳舞

水袖是演員戲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襯衣的衣袖。一般戲曲服裝上的水袖,長度僅為五十多厘米。作為主要表演手段時所運用的,是特製的長袖,一般長約一米,寬六十餘厘米。在欣賞戲劇時,往往看到演員們常運用以大幅度的形體動作,配合著沖袖、甩袖、翻袖、轉袖等功法,完成了一個個高難度的技巧表演,藉以表達憤怒、忙亂和激動等不同的感情。在戲曲中的許多劇種里,不管是京劇、豫劇、越劇等等,演員水袖功夫如何,往往代表著其表演水平。

但是,我們絕不能把戲曲演員精湛的水袖表演稱之為「長袖善舞」。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范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的也不多見。所以,司馬遷評論道,韓非子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確是有理!意思是說,范雎和蔡澤兩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有所諷刺。

而在一些報刊上,很多文章運用「長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貶義。比如:「問題是,縱使石油外交長袖善舞,在諸多地區取得合作開發等方面的突破,在國際石油政治的擠壓之下總量也依然有限。」(《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10月13日)另外還有「貨幣政策如何長袖善舞」等標題,都是誤用。

1

「捉刀」「捉筆」意不同

現實生活中,時常有人為了考試能順利通過,就找人替考。這種現象是嚴重的作弊行為,當然會引起大眾批評。有人評論:「自己考不過,就找別人捉筆,實在可恥!」批評得很對,但是,這裡的「捉筆」卻用錯了,這是不清楚「捉刀」和「捉筆」的意思,把兩者弄混了。

「捉刀」一詞出自《世說新語·容止》。說的是曹操有個名叫崔琰的武官,字季,長得儀錶堂堂,胸前長須飄飄,更顯威武不凡,連曹操都常認為自己相貌遠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來的使者要見曹操。曹操為了讓外國使者見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為接見。接見時,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時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卻持著刀,畢恭畢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衛,一旁觀察匈奴使者。接見過後,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應,便派人去暗暗打聽。使者說:「魏王固然儀錶出眾,可是那個床頭捉刀人,看來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這個故事後經演變,人們便稱代人作文為「捉刀」。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請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而「捉筆」一詞就很常見了。「捉」即「握住」、「拿住」之意;「捉筆」的意思就是提筆、執筆了,並沒有「替別人寫作」的意思。(如果要想表達找人替寫文章的話,可以改為「找人捉筆」。)例如:「崔永元:匆匆走上長征路,捉筆題詞頻出錯。」再如:「美國國會法律顧問辦公室是眾議院起草議案的重要工作機構,擔負著眾議院絕大部分議案的起草工作,因而被稱為『議案的捉筆人』。」

這兩個詞其實很好區分,只要記住「捉刀」有「替」的意思,而「捉筆」則沒有此意,就可以了。

1

呆若木雞高境界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獃頭獃腦、痴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係,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的是,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子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獃頭獃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家論壇 的精彩文章:

《張猛龍碑》集字詩欣賞

TAG:書法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