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雲最新演講:「我又不欠你,憑什麼要幫你?」

馬雲最新演講:「我又不欠你,憑什麼要幫你?」

專註

職場成長,突破思維瓶頸

作者|墨多先生

來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人活於世,要學會被拒絕,尤其是在你時運不濟的時候,拒絕更是家常便飯。

好比前陣子馬老師去了趟非洲,在南非著名學府金山大學慷慨激昂發表的一段演講。

其中,他談到了2007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時,他問同事的3個問題:

馬云:「你們成為百萬富翁,是因為比其他人聰明嗎?」

眾人:「不是,那時我們都找不到工作!」

馬云:「是因為你們聰明嗎?」

眾人:「也不是,很多比我們聰明的人,都去了IBM和微軟。獵頭根本不來我們公司搶人,我們習慣了被拒絕、沒人幫,所以只能相信夢想努力工作。」

馬云:「那為什麼別人要幫你們?」

眾人:幫你,是非常少見的,不幫你才是正常的,所以才要一直努力工作來獲得幫助。」

馬雲這段演講讓我想起了《孟子》里的一句話,即「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句話是說,當一個人遇到問題解決不了時,不要急忙埋怨外界事物,而是要學會內觀,嘗試著反思自己、復盤自己。

比如,中國是個人情社會,老話說「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

所以,很多人一旦做事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把問題訴諸於身邊的人,所謂求人辦事、刷自個兒臉面,這是熟人社會的家常便飯。

但問題就在於,很多人把求人辦事當成了一種本能反應,時而久之還會「成癮」,無論大事小事,自己的事還是別人的事,但凡遇到一丁點兒問題,都會不假思索的找人幫忙。

比如,工作中受了點兒委屈,就急忙嚷嚷著親戚朋友給自己換工作;

比如,買房首付差了點兒錢,卻毫無理由非讓有錢朋友伸出援手;

比如,明明花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非得刷臉讓周圍人義務給其幫忙。

總之,求人幫忙這件事,雖在有些人看來是個難題,但還有些人拿它當成呼吸。

可在我看來,「人在江湖飄,無法不求人」,求人辦事自然免不了,但「會求」與「亂求」之間卻有天大的區別。

換言之,求人幫忙不僅是門學問,它更是一門藝術。

01

求助並非一味地索取,

而是發起一場雙向協作。

亞當斯密發明了「社會分工理論」,他認為,分工極大提升了這個社會的生產效率。

反之,分工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協作,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固守著眼前領域的一攤事兒,如果一件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就必須要別人協助我們去解決。

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很多人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兒。

比如,之前有個朋友讓我幫他表弟介紹份工作,電話里我很爽快地就答應了,結果這事情過了一周,他微信上問我:「工作你幫忙找到了嗎?」

我說:「啥?你讓我幫你表弟找工作,可是我連他姓啥名誰,多大年紀,有沒有工作經歷,想去什麼類型公司,期待多少錢待遇一概不知,你讓我找個毛線啊?!」

話音剛落,我的朋友就顯得有點不耐煩了,他說:「咳,就這麼件小事,你看著辦吧,我表弟剛畢業,沒什麼工作經歷,隨便找個差不多的就行。」

聽他說完這話,我額頭上的汗像瀑布一樣流下來,「...行吧,那等我有信再告訴你吧...」,說完,我就狠狠地掛了電話。

你瞧,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問題出在了哪。

這位朋友找人幫忙,他並沒有做好自己份內的任務分工,而是一股腦兒把問題全部拋給了我,言外之意,當他提出請求的那一刻,所有責任便都轉嫁給我了。

你說,這樣的忙你是幫還是不幫?這樣的面子,你是給還是不給?

正如我上面所說,當你有一件事情求助於別人時,相當於你發起了一個分工協作的請求,若想要任務更好的被完成,前提條件是你要儘可能多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

還是上面這個例子,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怎樣的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作為事情的求助者,你首先起碼要準備一份像樣的簡歷,然後再附加一段簡短地摘要。比如說:

「你好,我表弟XX,目前大學剛畢業,學的是XX專業。他在校期間表現優良,曾經3次被評為優秀學校幹部,且曾於XX公司實習,負責內容策劃工作,擅長文案寫作與創意執行。現想在互聯網或新媒體公司,謀求一份內容相關的工作,薪水待遇暫無特殊要求,並可從最基層做起,十分感謝!(附件是XX的簡歷)」

由此可見,當任何一個人要提出一份請求時,首先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種換位思維其實也是一種互惠原則

簡單而言,越是提出幫助的人,就越應提前進入一種思考:如果這件事全權由你負責,你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這種換位思維在工作中會時常遇到,小到你讓同事幫你準備份資料,大到生意場上讓人打通人脈資源,總之,脫離了換位思維,別人憑什麼幫你?

02

若想提升求助的成功率,

先要考慮對方的成本與收益。

心理學上有個「富蘭克林效應」,意思是說:但凡那些幫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用咱老一輩的理兒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無非就是你麻煩我、我麻煩你,日子久了,你我就成了利益共同體。

然而,話雖這麼說,但熟人之間相互麻煩仍然逃不出「能量守恆定律」

簡而言之,就是你我之間的投入與收穫要成正比,否則,就會心生埋怨。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比如今天我請你吃了頓飯,明天你至少請我喝杯咖啡;昨天我幫你兒子找了份工作,日後你在生意場上多少給我個幫襯......

這個道理雖然現實,但確是人與人交往的本質。哪怕是兩個夫妻搭夥過日子,今天老婆做了一頓飯,你至少也要把碗刷了,否則一個人單方面的付出,遲早會引發情緒失衡。

再往深一步說,套用投資學的原理:

一個人願意持續幫你的前提,是對方通過幫你所獲得的收益,最好大於或等於TA幫你所需付出的成本。

當然,這裡所提到的收益與成本,並非單純指的是冷冰冰的金錢與利益,也包括對方幫助你所獲得的心理滿足感。

比如我們時常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熱心腸」,當他們向周圍人伸出援手的時候幾乎不求回報。

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解釋,人類都傾向於尋求一種社會認同感,而幫助他人是實現自我價值感的最佳途徑。

只不過,即便是那些生活中的「熱心腸」,倘若你一味地要求其付出,恐怕遲早有一天他仍然會感到心生疲倦。

因為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邊際遞減效應,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隨著自己的付出越來越多,從一個人身上獲得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

這就如同兩個人談戀愛,一開始的付出充滿激情,到了後就會逐漸乏味。

既然如此,那如何才能讓別人願意持續地幫你呢?方法很簡單,就是你要做到:明確共同利益,並持續進行反饋。

所謂明確共同利益,就是你要讓對方知道,如果TA幫助你完成了某件事情,對方一定也能獲得某種好處。換句話說,即大家同坐的是一條船。

比如你下個月想讓老闆給你漲工資,那起碼你這個月要好好努力工作,爭取表現機會,當你屆時真提出漲薪的要求時,起碼會讓老闆覺得「值」,因為他所付出而換得的回報是在未來可預期的。

所謂持續反饋,是說你要在日常的小事上,不斷地給幫助你的人予以持續回報,用老話里說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換個角度說,這個世道上有很多人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沒事兒的時候連個簡訊問候都沒有,一旦有事兒才急著求人幫忙,你想這樣的人,別人有憑什麼來幫你?

與上面的這種人相比,我更欣賞另外一種人,即:我的事情別人不要管,別人的事情我也從不插手,互不相欠,一輩子自個兒過挺好!

好,說了那麼多,不妨最後再來總結一下。

人活於世,少不了麻煩,有的人總麻煩別人,有的人總被別人麻煩。在我看來,求人幫忙誰都免不了,但求人千萬別亂給人添麻煩。

所謂大事不輕易求人,小事輕易不求人,能靠自己完成的事兒就別隨便勞駕別人,除非別人幫你有好處。

這個世界上,沒幾個人的錢是大風刮來的,沒幾個人的權力是靠爹換來的,沒幾個人的能力是靠夢做出來的。

你要知道,即便你的生命中不乏貴人,可畢竟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安全感叫做「別人施捨你的」。

所以,當你每次遇到問題,確實避免不了要求人的時候,先冷靜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

「我又不欠你,憑什麼要幫你?」

作者聲明:1)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的;2)以上我說的可能都是錯的;3)說不說在於我,聽不聽在於你。

- END -

能力晉級

?

猜你想讀

?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到 其 它 公 眾 號

轉 載 請 聯 系 本 號 @ 墨 多 先 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多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墨多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