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說中可怕的「奶頭樂」陷阱,是美國人專為中國設下的嗎?

傳說中可怕的「奶頭樂」陷阱,是美國人專為中國設下的嗎?

人,只會被自己熱愛的東西毀掉。

有篇網文,最近兩年隔斷時間就被翻新熱傳一陣。它的內容,讀起來讓人心驚膽戰:

建國快70年了,新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但在這繁榮昌盛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巨大危機。

什麼危機?我們中了一個美國人精心醞釀並經營了20多年的大陰謀,一個叫「奶頭樂」的陷阱。

在傳說中,這個陰謀的設計者是布熱津斯基,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大戰略家。他不用一兵一卒,就讓十幾億中國人中了圈套,陷在「奶頭樂」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說得如此嚴重,但這個「奶頭樂」真那麼嚇人嗎?

可怕的「奶頭樂」

刀哥遍查材料,發現這個「奶頭樂」比較靠譜兒的來源,是一本名叫《全球化陷阱》的書。

這本書出版的1996年,圍繞「全球化」的研究還沒現在這麼熱,談它負面效應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偏偏是兩個不滿40歲的的德國《圖片報》記者,漢斯-彼得·馬丁和哈拉爾特·舒曼,先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兩人並沒什麼學術背景,但書一出來,卻在全球範圍內大賣,一時洛陽紙貴。

書的一個大賣點,是前一年9月,他們在美國舊金山的費爾蒙特大飯店,旁聽了一場內部圓桌會議。據說會議高度保密,只邀請了3名媒體記者,他倆就在其中。

在馬丁和舒曼的「獨家描述」中,這個會議很高大上,蘇聯前總統戈爾巴喬夫出面組織,出席者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政治家、經濟和科技界人物,包括老布希、撒切爾夫人、索羅斯、比爾·蓋茨等,有500多人。

大人物聚一起,自然是談大事:討論全球化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以及如何引導人類走向21世紀。

說是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都談,但在兩位作者的記述中,與會者一上來就表達了他們共同的擔憂,即全球化將導致一個「20:80社會」的到來。

什麼是「20:80社會」?簡單說,就是在全球化競爭中,只有20%的人最後會贏,分享收益,剩下80%則成為LOSER,在全球化時代被拋下。

出現「20比80」現象,不足以讓與會精英們擔憂。真正讓他們憂心的是:如果那80%的人在挫敗與失落中怒了,要造20%人的反,可怎麼辦?

這時,「奶頭樂」理論出場了。布熱津斯基,以他一如既往的冷峻和現實主義考量,獻上計策:

給那80%的人嘴裡塞上「奶頭」,灌之以大量娛樂、遊戲和其他感官刺激節目或內容,使他們沉浸其中、無暇思考,忘掉現實中的落魄境遇。

英文中,奶頭是titty,娛樂是entertainment,布熱津斯基的「妙計」,就被稱為「tittytainment」,「奶頭樂」之意。

在《全球化陷阱》中,兩位德國記者對那場會議的描寫生動細緻,但那些細節,甚至那場會議是否真舉行過,再沒有任何其他公開材料佐證。

刀哥請教幾位學者,都說聽說過這種說法,但沒見到過那個會議的其他記錄,學界也很少有人嚴肅研究這個「奶頭樂」。

中國學者何新曾在2002年3月的《香港商報》上發文,詳述1995舊金山的「費爾蒙特飯店會議」,但他所引的出處,也是馬丁和舒曼的書。

中國人中了圈套嗎

在為數不多的那幾篇網文中,「奶頭樂」則被說成了國際關係的一種黑色理論:

美國已經用上了這招兒,把它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戰略,用以影響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以保護美國代表的那20%人的利益。

可怕的是,中國看似已經中招了。

作為例證,那些網文回憶,正是在布熱津斯基提出「奶頭樂」戰略的1996年,中國大步邁入流行偶像時代。那之前,國人普遍崇拜革命先烈、錢學森陳景潤們,那之後,國人偶像就變成了天王天后、小鮮肉們。

綜上所述,「奶頭樂」戰略大概也是陰謀論的一種,在非正式的場合流傳,得不到證實。把流行文化或娛樂,統統裝進「奶頭樂」的黑色理論,也不嚴謹。

但「奶頭樂」戰略提到的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可以將它看作是對當前大眾文化種種亂象的反思和警醒。

大眾文化,包括娛樂內容,滿足了億萬普通民眾淺層次的文化需求,讓人們獲得感官上的享受,同時也讓人沉迷其中,喪失意志。全民娛樂的國家,是不會有未來的。尤其對中國這樣的大國。

琢磨「奶頭樂」的這幾天,刀哥每次地鐵上下班,都注意觀察下身邊的人。

多半時候,這邊睡眼蒙登的年輕小伙兒在翻「虎撲籃球」,那邊妝容精緻的美女戴著耳機在玩消消樂,或看新更的《延禧攻略》,另外一些有點社會敏感度的,在瀏覽新聞APP或公號。只要車廂不劇烈晃動,他們的視線很少離開手機。

這樣的場景無處不在,甚至你我自己,也經常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它的組成部分。

抖音、快手們你來我往,歌王爭霸剛結束又來了好聲音,這邊《如懿傳》一開播,那邊《延禧攻略》立改日更。你爭我奪,都是搶個「流量」。

流量是啥?就是你我的時間,碎片化的時間。

這個一個內容無限的時代,有限的只是我們的時間。這話,再深刻不過了。

無處不在的娛樂,在網路時代被進一步放大。那麼多綜藝節目和網劇更新等著去看,還有什麼時間45度角仰望星空,又有多少時間放空自己,安心讀本書呢?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文字培養理性思維,視頻圖像訴諸感性思維。以電視為代表的圖像取代文字,標誌著感性思維正取代理性思維。

出版《娛樂至死》是1985年,那時光是對著電視,波茲曼就已如此警惕。要是現在,浸身在這個網路長視頻、短視頻輪番轟炸的年代,不知他會作何感想。他一定以為自己的預言成真了,人類真忘記如何思考了。

1995年舊金山「費爾蒙特飯店會議」,布熱津斯基提出「奶頭樂」戰略,如果真的存在,也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

20年間,我們沒被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喂倒、「奶」倒,卻沉溺在自己生產的泛娛樂化環境中,自己把自己「奶頭樂」了。

僅是成年人如此,就已讓人憂心。更讓人擔憂的是,孩子們的世界也在被侵蝕,網路尤其遊戲的低齡化情況嚴重。

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提案,建議推動網遊分級。她說,2017年我國手機遊戲用戶達到5.83億人,但防沉迷等保障機制一直沒跟上。

而且,遊戲玩家的門檻越來越低,大量中小學生把網遊當成最主要的興趣愛好。以「王者榮耀」為例,它的玩家中11到20歲青少年的比例竟高達54%。

這也難怪,刀哥不久前發的文章《農村孩子,正成批地被手機遊戲廢掉》,引起那麼多關注。

「被短視頻廢掉的豈不是更多」「別說農村孩子了,一本大學生都被毀了無數」......文末留言中,這樣的擔憂很多。

更有人直接指出: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一說,正在中國變成現實,其危害絕不亞於鴉片!

讓人毛骨悚然的預言

在《娛樂至死》中,尼爾·波茲曼描述了兩種「同樣令人毛骨悚然的預言」。

一種是奧威爾在《1984》中提出的,人們將遭受某種外來壓迫,被剝奪接觸信息的權力,想讀書都讀不到。

另一種則截然相反。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被淹沒在信息和無聊瑣事的汪洋大海,他們不願讀書,甘願享受充斥著感官刺激和慾望的庸俗文化。

1984年早就過去了,奧威爾式預言終究沒有實現,我們沒被自己憎恨的東西毀掉。

但赫胥黎式的呢?他說,我們可能因為享樂而失去自由,最後毀於自己熱愛的東西。

執筆:刀賤笑

來源:補壹刀

覺得不錯,請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