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平天國北伐,為什麼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太平天國北伐,為什麼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原標題:太平天國北伐,為什麼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在清朝這一歷史階段,太平軍北伐又稱太平天國北伐,是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後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洪秀全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到了公元1855年,太平天國的北伐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不少將領被清朝士兵殺害,那麼,問題來了,定都南京後,太平天國的北伐為什麼會遭遇失敗?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對此,在筆者看來,針對太平天國北伐軍失敗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天平天國攻佔金陵(今南京)後,對當前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貿然派出 2萬餘精銳,深入華北,謀取北京,結果陷入清軍重圍。對於洪秀全率領的太平天國,在定都南京後缺乏遠大的志向。對於洪秀全等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在定都南京後不僅陷入到貪圖享樂的問題中,而且洪秀清、楊秀清等人還展開了激烈地權力爭鬥。換而言之,此時的太平天國,和清朝等封建王朝越來越像了。



在此基礎上,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領2萬餘人由浦口出發,奉命「師行間道,疾取燕都」。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伐的同時,1853年6月3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率戰船千餘艘,步軍兩三萬人,由天京溯江而上,開始西征。對於此時的太平天國,北伐和西征的同時進行,不僅是缺乏遠見的進攻,也導致了兵力上的分散。特別是進攻滿清腹地的北伐大軍,只有2萬餘人,在兵力上就處在一個明顯的劣勢。




再者,節節勝利的太平軍,一路雖說戰無不勝,但只是劫掠而非佔領,因此越往北邊打,越身陷重圍,等到兵臨北京的時候,基本就已成孤軍深入,很快後路被斷,陷入團團重圍。而對於太平天國和洪秀全等人,因為沒有及早派出後援部隊,而且於中途潰散,北伐軍遂失去了突圍南返的希望。從洪秀全給林鳳祥的詔書中,也可以發現太平天國對北伐行動的真實態度。彼時,洪詔林「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略地,靡時日」。北伐軍後來難獲支援也與洪秀全的態度密切相關。



最後,寒冷的天氣也是北伐軍失敗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國北伐軍最厲害的一次就是打到了保定,可以說是離北京相當近了。當時,快要攻到北京的時候,也就是北方進入了冬天。從此,這支部隊開始出現連續作戰的失利。北方的這個冬天帶來一場歷史上最大的嚴寒,溫度極低,戰士們連手都拿不出來,更不要說拿著冰冷的武器去與敵人拼殺。嚴寒的天氣阻礙了北伐部隊的行軍,也給當時的清軍留下了可以喘息的機會,於是他們重新做好部署,將駐紮著的太平軍給團團包圍住。最終,伴隨著林鳳祥、李開芳等將領的犧牲,天平天國的北伐行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號 的精彩文章:

安徽省一個縣,朱元璋出生於此,建縣歷史超600年!
明朝歷史上只封了一位異姓王,你知道他是誰嗎?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