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燕趙之地,但燕國衰落和趙國有很大關係

都說燕趙之地,但燕國衰落和趙國有很大關係

原標題:都說燕趙之地,但燕國衰落和趙國有很大關係



燕國是存世時間僅次於第一名衛國的姬姓諸侯國,是先秦區域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燕國也是姬姓周朝分封在北部邊陲的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存世八百餘年,最後滅於秦。燕國現存史料稀缺,地處邊陲,地理環境複雜,古國與古族匯聚互動,其歷史文化研究是複雜的學術工程。本書即是在傳世文獻基礎上,利用出土文獻與考古資料,試圖復原兩三千年前的燕國歷史文化風貌。


就燕國所處的軍事地理位置而言,北邊胡狄,東接田齊,西連強趙,曾經一度弱小,「東不如齊,西不如趙」(《戰國策·燕策一》)。但經過燕昭王、蘇秦、樂毅等人的苦心經營後,北破東胡,築長城,置五郡,基本上解決了胡狄擾邊的憂患;又東敗強齊,雖然功虧一簣,但元氣大傷的齊國,一時難以對燕構成威脅;唯獨西邊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勢力大增,南征北戰,國力大振,儼然一介大國、強國,不可須臾小視。


面對這樣一種「國際形勢」,聰明而睿智的燕國決策者,本來應該力求和好於趙,建立友好的睦鄰關係。關於個中利害關係,深具遠見的蘇代(蘇秦之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引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力陳趙勿伐燕的理由,「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戰國策·燕策二》);而就與燕的距離而言,秦遠趙近,趙之攻遠較秦之攻更為近便,「秦之攻燕也,戰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戰於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史記·蘇秦列傳》)。


但非常遺憾的是,深謀遠慮如燕昭王者,大智大勇如蘇秦者,能征慣戰如樂毅者,或仙逝,或殞命,或遠遁;繼位的燕惠王、武成王、孝王以及末代國君燕王喜,多乏善可陳,也沒有真正能輔助得力的臣僚。於是,燕昭王之後的燕國,幾乎是江河日下。而錯中之錯,恐怕莫過於挑釁西鄰趙國,發動燕趙戰爭,使兩國兵燹交迭,落得個兩敗俱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得「漁翁之利」的是東面的齊國(小利)和西面的秦國(大利)。

田單攻燕


燕武成王七年(前265),燕國封君高陽君榮蚠(宋人)率兵攻趙。趙孝成王以割讓濟東令盧、高唐、平原陵三城予齊的代價聘請齊人安平君田單為將,由他率軍還擊燕人。田單此次還擊,一舉拔燕之中陽(今河北唐縣西)。


燕拔昌城


公元前260年,前後歷時長達三年之久的長平之戰終於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趙括戰死沙場,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史記·秦本紀》《趙世家》)。趙國元氣至此大傷。而就在此時,燕國於趙有不義之舉。公元前259年,趙國抵抗秦國的邯鄲保衛戰尚未結束,趙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竟然率領原燕國之眾叛歸燕國(《史記·趙世家》)。此舉無異於落井下石,見死不救。


燕國於趙非但「不義」,而且「不仁」。燕孝王二年(前256),燕國或許是想趁火打劫,派兵進攻過趙國的昌城(今河北冀州區西北),五月而拔之(《史記·趙世家》)。昌城去燕下都有數百里之遙,業已深入趙國腹地,逼近沙丘宮。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為相,並採納了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即先進攻鄰近的三晉,暫時置遠方的齊、楚不顧。而燕國在這之後發動燕趙戰爭,業已落入秦人之彀,無異於幫秦之忙而砸己之腳。


趙敗燕師


燕王喜四年(前251),燕相栗腹至趙約歡,以五百金為趙孝成王祝酒。栗腹在趙國耳聞目睹了趙國長平之戰後的「凋敝」情景,認為有機可乘,返國後稟報燕王:「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為壯,可伐也。」燕王召見昌國君樂閒,樂閒勸燕王不要進兵趙國,「趙四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燕王說:「吾以五而伐一。」樂閒仍然認為趙國不可伐。燕王怒火中燒,執意要伐趙;而群臣也都認為趙可伐。但大夫將渠仍然忠言進諫,先與人五百金通關約交,後又起兵攻伐,這是不祥之兆啊,出兵必不成功;但燕王不聽。


這一年,燕起二軍、車二千乘伐趙,一支由栗腹統帥攻鄗(今河北柏鄉北),一支由卿秦統帥攻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燕王也自將偏師隨其後。趙國也隨即起兵迎擊,廉頗擊破栗腹於鄗,樂乘擊破卿秦於代,燕軍大敗而逃。廉頗率軍一路追擊,趙國大軍挺進五百餘里,直至圍困燕都。


燕國招架不住,派人請和。趙不答應,說非得讓將渠來「處和」才肯罷休。而此時樂閒已奔走趙國,燕王便以將渠為相以處和。這樣,趙軍才解圍而去。

燕趙三戰


燕國兩度進攻趙國,大大激怒了趙人;而趙國一戰得手,便連年反攻。次年(前250),趙將廉頗、樂乘再度進圍燕都,燕饋以重禮求和,趙方解圍而去(《史記·趙世家》《樂毅列傳》)。公元前249年,趙將樂乘又圍攻燕都。公元前248年,趙派廉頗、延陵鈞助魏攻燕(《史記·趙世家》)。


燕趙易土


燕趙連年交戰,秦國樂不可支,相繼於公元前247年拿下韓國的上黨,又「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史記·秦本紀》)。趙國迫於秦的壓力,不得不於燕王喜八年(前247)與燕易土。趙以龍兌(今河北滿城境內)、汾門(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區西易水之北)、臨樂(今河北固安西南)易燕葛(即阿,今河北徐水東南)、平舒(今河北大城)、武陽(今河北易縣東南)等地(《史記·趙世家》)。

李牧攻燕


李牧,趙北方良將,曾經駐守代和雁門備匈奴,平素「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使匈奴十餘年不敢近趙邊。燕王喜十二年(前243),李牧攻燕,拔武遂(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區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


龐煖攻燕


劇辛曾經居趙,與龐煖友善,後仕於燕。燕王喜十三年(前242),燕見趙數困於秦,廉頗奔魏,龐煖為將,欲乘趙弊而攻之。燕王喜問於劇辛,劇辛說:「龐煖易與耳。」於是,燕王派劇辛攻趙。趙派龐煖還擊,擒殺燕將劇辛,取燕師二萬。《鶡冠子·世兵》對此評論說:「自賊以為禍門,身死以危其君,名實俱滅,是謂失此不還人之計也,非過材(計)之莿(策)也。……是劇辛能絕,而燕王不知人也。」此事對燕國危害甚大,《韓非子·飾邪》直截了當地說,「劇辛之事燕,無功而社稷危」。不知人而用之,禍莫大焉!同一年,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


燕王喜十九年(前236),趙派龐煖攻燕,取狸(今河北任丘市東北)、陽城(今河北唐縣東)。秦以救燕為名,派王翦、桓齮、楊端和伐趙,取閼與(今山西和順)、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安陽等九城。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三十年(前265—前236)中,燕趙之間的戰爭就有九次之多。燕國在關鍵的戰國後期,出於「錯誤的決策」,發動了數場「錯誤的戰爭」,可悲可嘆!而與趙為戰,燕國是敗多勝少(一勝八敗),常常是得不償失,空耗國力,可憐可笑!燕國在戰國後期的迅速衰落,與這數次燕趙戰爭不無關係。


摘自《燕國八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快報快悅讀 的精彩文章:

明治維新的啟蒙書

TAG:城市快報快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