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除機動性強外,解放戰爭,為什麼總是共軍包圍國軍?原因很簡單

除機動性強外,解放戰爭,為什麼總是共軍包圍國軍?原因很簡單

近代史中,總是繞不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閱遍所有書籍,你會發現一個驚人的共同點——解放戰爭中,為什麼宋氏共軍包圍國軍?除了解放軍的機動能力比國民黨軍隊強,還有別的原因嗎?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三……

第一、國軍將領指揮戰役的能力

就淮海戰役第七兵團被包圍為例,杜聿明最初是以3個綏靖區、4個兵團的龐大兵力,向北挺進,伺機殲滅華野一部,繼而收復泰安、濟南,屬於進攻性戰略戰術。

可還沒等實施,東北告急,遼瀋戰役國民黨軍全軍覆滅,「救火隊員」杜聿明扔下這,趕赴東北收拾殘局去了。劉峙在徐州如坐針氈,口中叨叨著「這該如何是好,誰能做主」?於是就將部隊扔在那,不管了。

當蔣介石判斷解放軍的目標是李延年的第九綏靖區,便命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增援,李延年、黃百韜的兩支部隊,被牽著鼻子走,3天內,軍令3變,生死之戰,存亡之道,哪去了?黃百韜在等了兩天後,傻眼了,第七兵團怎麼被共軍包圍了?

結果,渡運河時,5個軍10餘萬人擠一座鐵路橋,場面多混亂,可想而知。據說黃百韜有「三不解」,第一個就是:兩天世間,我為啥沒在運河上架浮橋呢?

第二、情報獲取能力存疑

第七兵團被包圍後,邱清泉、李彌奉命救援,兩個王牌軍相距40里,聽著炮火聲,就是不越雷池一步,黃百韜急啊!原因就是國軍增援部隊認為華野兵力龐大,遂不敢動,殊不知當時華野只用了一半的兵力來打他們。淮海戰役中,國軍將領總是猜測共軍主力在哪、多少兵力,能贏?那真是見了鬼了。

第三、重要的因素,還屬蔣介石的臨陣指揮

淮海戰役,杜聿明帶著邱清泉、李彌等部30餘萬大軍退出徐州,縱使有華野7個縱圍追堵截,但仍尚存一線生機。可誰知,杜聿明在半路就被常公的一個「解黃維之圍」命令,落得個全軍覆滅的下場。杜聿明來到指定位置後,解放軍的包圍態勢已經形成,30萬大軍被困,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畢竟違抗軍令是對校長的大不敬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盆的冰涼 的精彩文章:

她是最美抗日英雄,犧牲時才25歲,一軍隊以她的名字命名
德國覆滅前的最後一戰,忠誠即是吾之榮譽,黨衛軍死守國會大廈

TAG:花盆的冰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