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秦帝國並非亡於暴政,秦始皇是仁君而非暴君,史載有7大理由

大秦帝國並非亡於暴政,秦始皇是仁君而非暴君,史載有7大理由

(說歷史的女人——第351期)關於中國古代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向來褒貶不一,一是說他非常偉大,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中國,功勛卓著,是謂「千古一帝」;二是說他是位暴君,致使大秦帝國只存在了15年,二世而亡。這裡咱先不吹秦始皇統一中國有多牛,只說秦始皇終究是不是一個暴君?小編以為大秦帝國並非亡於暴政,秦始皇不僅不是暴君,而且是位能君,尤其還是位仁君!何以見得?下面就給大家說說秦始皇做為一個仁君的理由,在史載中至少有7大理由,各位且看看小編說的是否在理。

秦始皇不是暴君而是仁君的第一個理由:不殺功臣。我們知道,開國殺功臣,幾乎是古時歷朝歷代的一個惡習,像劉邦和朱元璋就是個中老手。不管你立功多大,我當上皇帝後,你有功高蓋主之嫌,或者恐怕你大權在握篡我王位,那麼,對不起,你就該死了。在各個朝代的開國之君中,被認為不殺功臣的仁君也就唐宗宋祖,但我要說,秦始皇比他倆更仁義!就唐太宗來說,首先他就不是開國之君,他老爹才是,他就沒有殺功臣的資本;其次,他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也是殺了一批的,就是追隨他哥李建成的人。還有宋太祖趙匡胤,不管怎麼說他也殺了他的結拜兄弟、開國功臣鄭子明,說是酒醉之後誤殺的,誰知道是真醉假醉?

反觀秦始皇,他殺過那幾個功臣?像他麾下的大名鼎鼎的王翦、王離、章邯、蒙武、蒙恬、李斯、姚賈、尉繚、蒙毅、馮劫等功臣,有誰被他殺了?這些秦帝國第一代元老要麼老死病死,要麼是在秦二世時被趙高集團害死的,跟秦始皇沒有半點關係。也許你要說,呂不韋呢?呂不韋是死了,但他是在大秦開國之前,雖跟嬴政有關係,但他是自殺,並非嬴政所殺;第二是,呂不韋雖是秦國的功臣,但他有篡謀嫌疑。嬴政期初因年幼,呂不韋代替攝政沒錯,但嬴政年長之後,你乖乖讓位就是了,你不但不情願讓出,而且跟太后有私情,作為一國之君的嬴政,大臣跟自己的母親不清不白,豈不是很沒面子?擱別人,早把呂不韋殺了,但嬴政仁義,只是流放了他,他在流放途中飲毒自盡的。

秦始皇不是暴君,而是仁君的第二個理由:不殺前朝貴族、遺老。在古時的歷朝歷代開國之初,有個習慣,本朝不用前朝人,而且為了防止前朝復辟,往往要對前朝的遺老、貴族大開殺戒,搞的很血腥。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對六國的遺老、貴族大肆殺戮。他的做法主要是對前六國的貴族遺老、富豪之類的遷移到國都咸陽,削弱六國貴族在當地的勢力,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讓他們在皇帝眼皮地下混,沒有造反的機會。事實上有專家指出,正是秦始皇對前朝遺老太過仁慈,才導致後來他們的起兵造反,不然,僅憑陳勝、吳廣帶的那些民工還能推翻大秦?笑話!

秦始皇是仁君的第三條理由:修築長城、靈渠等。修長城為啥?還不是保家衛國?況且,秦始皇也沒有大規模搞長城,他只是把之前六國建的長城連起來,然後修補一下而已,並沒有動用太多的民力,孟姜女哭長城的事情你信嗎?修靈渠是為溝通各大水系,不管是對農業還是航運,都是利國利民的。

第四條理由: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些都是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還用說嗎?

第五條理由:關於繼承人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還是很遵守規則的,他並沒有立後來亡國的秦二世胡亥為太子,他立的是長子扶蘇,不管是立長,還是立賢,這個做的都很正確,扶蘇確實很有才幹,而且人又正直,秦始皇做到了一位仁君應該做的。只是後來胡亥串通李斯篡改遺詔,才登上了皇位,這不是他爹的責任。

第六條理由:關於焚書坑儒問題。這個問題被嚴重誇大了。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搞過焚書坑儒?當然搞過,這個不能賴賬,但這不能作為他是暴君的理由,歷來的統治者基本都搞過這些,比如明清時期的文字獄之類,比這些都嚴重的多。關鍵是焚書坑儒被放大了許多倍,這個有必要澄清一下。司馬遷在《史記》里也是記載過的:

秦始皇建立政權以後,視天下蒼生為芻狗,他為了控制思想,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盡燒天下之書,引起了讀書人的強烈不滿。當時有兩個為始皇求長生藥的人,一個姓侯,一個姓盧,兩個人私下議論說:「老秦這個人,天性剛戾自用,因為統一了天下,就以為自古以來的聖賢誰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聽不到批評的意見,日益驕橫;官員們為了討好他,只能戰戰兢兢地說謊欺瞞。他還頒布法律,規定方士之術不靈就要被處死。如今大家因為害怕,誰也不敢指出始皇之過,致使天下之事無論大小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他竟然還用秤來稱量大臣們的上疏,如果大臣們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簡)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讓休息。像這種貪權專斷的人,我們決不能為他求長生不死之葯。」

這兩個人明擺是胡說八道的,說完這活都溜了。秦始皇聽說此事後勃然大怒,又因為有人舉報咸陽的諸生中有人妖言惑眾,擾亂老百姓的思想,於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讀書人,嚴刑拷打,令其互相檢舉揭發,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牽連進來。秦始皇一聲令下,這四百多號人遂被活埋於咸陽。這就是發生於公元前212年的「坑儒」事件。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的用詞,這裡他提到的是「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的典籍中,此時距秦始皇死後已經一百多年,實在是冤枉了秦始皇。並且,秦始皇活埋的這些人是「妖言惑眾」者,並非正經的讀書人。《史記·儒林列傳》中的原文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術士不等於儒生。術士是指方士,是古代講神仙方術的人。

關於焚書,是秦始皇聽取李斯的建議,為統一思想,焚燒的一些書籍,但並沒有那麼誇張,《史記·李斯傳》中司馬遷引用李斯的話說,「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李斯對於那些詩書百家語,僅用了一個「去」字,並沒有肯定地要「燒」。緊接著這段話還有一句:「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注意這裡是「收」而不是「燒」。這裡可以明顯地看出,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燒,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權和相應的政府官員收藏,目的是為了「愚百姓」,而不是為了損毀。如果真的燒了,現在怎麼還能見到《詩經》以及諸子百家的文章呢?

第七條:關於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因為歷朝歷代都有大興土木和給皇帝建陵墓的事情。政府搞這些大工程,包括修長城、修水利工程等,都不是吃飽了撐的,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了解決國民的就業問題。你想,秦統一六國之後,不再打仗了,長期以來積累的當兵的多了去了,這時候大家都集體轉業,總不能讓他們轉業即失業吧?同時這也是增長國家GDP的一種手段。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秦始皇實施仁政的一種手段。只不過有些地方火候把握的不太好,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這也不能說是秦始皇暴政。

總之,秦始皇並不是大家以為的暴君,那麼為什麼他一直被許多人視為暴君呢?這裡面有許多歷史原因,因為歷史上向來有成王敗寇論,你失敗了,大家就可以隨便罵你。第一個正式罵秦始皇為暴君的是賈誼他是漢朝的學者,他為了表明漢朝政權的合法性當然要強烈貶秦朝了,他在他的著名的政論文《過秦論》里第一次定論「暴秦」,把秦始皇定位為暴君。他說秦始皇「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之首」「仁義不施,以暴虐為天下始」等等。簡直比司馬遷對秦始皇的定性嚴重多了。這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各位看官,你們以為呢?(文/冰島啖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唐代3大超級短命天才,若不早夭,李白、杜甫、白居易必被替代!
吳起對楚國功勞巨大為何慘遭殺害?曹丕只用16個字就說透原因!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