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哲學」是一門科學嗎?

「哲學」是一門科學嗎?

筆者最近在學習德國哲學時想到這個問題,哲學是否可以稱之為一門科學?在之前的文章《新舊: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二)》中已經探討過,西方哲學憑藉科學的飛躍和歷史的變革擺脫了「神學婢女」的標籤,實現了自身的解放。但如果僅是從科學和歷史的角度來論述哲學的價值,那麼在為其他學科領域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價值之後哲學本身似乎變的乏善可陳,不過是從神學的婢女變為了科學的婢女,甚至變成了統治階級的新思想武器。那麼就自然會產生這個疑問,哲學應向何處去?哲學內容本身的尊嚴怎樣得以體現?雖然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但是每一個學科又有其自身內部的規律,不能僅僅看做是被動的產物,所以這個問題所針對的其一是哲學的歷史走向,其二是哲學如何實現自身內容變革,從而走上科學的道路。

休謨的懷疑

這個問題如果追溯到哲學史,那麼顯然就是休謨的認識論,一種絕對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在休謨以前,很多問題一旦無法解釋,就歸結於「上帝」,一種至高無上的絕對精神,冥冥中操縱一切的力量。或者是像萊布尼茨,沃爾夫那樣,將理性和數理的作用絕對化,兩者實質上是獨斷論和庸俗目的論。將事物的本原歸結於某一片面或神秘的原因,以及老鼠生下來就是給貓吃的之類的宿命論。這樣的學說發展到極端之後必然會走向其反面,也就是不可知論和懷疑論,並導致這樣的疑問:人能認識世界嗎?認識世界的根據是什麼?什麼才能稱之為真理?休謨對科學的基礎,人本身的認識能力,思維的主觀能動性,世界的真實性都提出了懷疑,這種懷疑不但是在拷問哲學自身的價值,也會影響到科學的根基。因為在當時以休謨為代表的皮浪主義學派看來,世界不過是感覺的複合,並不存在真實的世界,人的意識能動與存在的規律不過是一種習慣使然,並不存在所謂的必然性。

邁向科學的第一步

康德早期是沃爾夫派,在康德教授哲學時用的也是沃爾夫派的教材。雖然在授課過程中康德也不盡認同沃爾夫的理論,還會逐條地加以分析批判,不過此時還尚未形成一種徹底的反叛,更無從談起如何進行革命和體系性的建設,如康德所說,休謨的這些疑問驚醒了他「獨斷論的迷夢」,也正是這些疑問,康德才會提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這個批判並不僅僅是批評,評論的意思,還包括考察,驗證等語義。

以往人們都習慣從直觀的感覺中認識事物,然後得出經驗。但康德將這個過程顛倒了,不再考察事物和經驗的真實性,而是反過來考察人自身的判斷力,理性的根基,包括理性在實踐過程中的運用是否「合法」。因為自古以來哲學提出了很多根本性的問題,但是歷史上的哲學家們卻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無法證明意識與存在之間究竟是否存在必然,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只好歸結於上帝,天賦觀念,或者是純粹理性,總之就是背後有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之手在起作用,一種無法言明之物使人進行判斷。

用中國哲學的話來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可說明的神秘主義才是萬物之始,能說出來的都只是萬物之母。這種神秘主義獨斷論與不可知論造成了許多混亂,對某一個問題,因為判斷的標準不一,理性感性的隨意運用,所以各執一詞,唯名論、實在論以及各種神學派之流爭論不休,真假難辨,哲學無法擺脫這些迷信和片面之詞,所以導致哲學的尊嚴逐漸式微。

所以康德要建立一個嚴謹的哲學體系,不僅對這些上帝,絕對精神,眾妙之門之類的獨斷論去偽存真,還要對理性本身進行批判,從而證明人的「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證明認識規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從而反駁不可知論。不僅如此,康德還指出了意識與存在的對立,分別從屬於兩個不同的序列,也就是說人是可以通過主體意識活動去認識客觀存在,而非只能被動的接受上帝或者絕對精神的驅使。雖然康德認為人能認識的僅僅是事物的表象,而非表象背後的物自體,並沒有論證其同一性。但這個對立關係一經揭示,也就確立了哲學之後的主要任務。

可以根據康德哲學體系的建設與批判得知將哲學內容科學化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理性的法庭,將理性本身加以考察。我認為這也是目前中國社會意識層面較少用到西方近代哲學的原因之一,自康德而始的近代西方哲學界,比如謝林,費希特,黑格爾等等·····都展開了對理性自身的批判,探討人的思維能力範疇,進行對哲學本身的革命和建設,這是一個逐步剔除雜質,向科學轉化的過程。在這以前的西方哲學簡單易懂,很多地方還和中國哲學頗為相似,但在這之後西方哲學頓時變得複雜化,不僅語言晦澀,理論也變的非常艱深難懂。但中國社會的思維模式目前還一直停留在天賦直觀與經驗論的層次。習慣運用一些「金玉良言」來直接套用現實,將其當做理解客觀規律的萬能鑰匙,比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存在即是合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或是通過命理星座,風水八卦之類去認識存在。而不是對認識能力本身的合理性和事物的真實性加以徹底的思辨和批判。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一種中國式的獨斷論和宿命論。

黑格爾體系的建立

如果說康德走出了將哲學科學化的第一步,那麼黑格爾就是完整的建立了哲學的科學體系。賀麟先生認為,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以《精神現象學》為全體系的導言,為第一環;以邏輯學為中堅,為第二環;以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為邏輯學的應用和發揮,統稱應用邏輯學,為第三環。

簡單來說,黑格爾的哲學就是將精神對自身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從特殊到普遍,從經驗到概念,又再從本質到現象、從普遍到特殊,從概念到經驗,從而達到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普遍與特殊的統一、概念與經驗的統一的辯證發展過程。

精神現象學論述從原始的精神現象到絕對精神、從感性知識到絕對知識、從經驗到概念的進程,可以說這就是現象求本質,從個別、特殊的知識求普遍的知識,從經驗求概念。這是精神對自身認識的開始的階段。

邏輯學論述精神對自身的本質的認識,即論述純粹本質性,貫穿一切自然現象和精神現象的共性、普遍規律。黑格爾認為,對於本質、普遍、概念、真理自身的本性的科學認識,這是精神對自身認識的深入的階段。

作為應用邏輯學的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及其各個部門,則更把邏輯學的普遍原理、規律、模式用於自然和精神的各個領域,以發現以自然和精神的特殊形式而建立哲學中最高、最具體、最困難的哲學。也就是關於人的精神、本質、自由的哲學。

一般認為,邏輯學是關於思維以及思維的規定(或形式)的規律的科學,因而思維,思想就是邏輯學研究的對象,黑格爾認為,這種看法儘管不錯,但仍失之過於一般和抽象,因為通常意義下的思維和思想是各種意識能力的綜合。這並不是邏輯學研究的對象,邏輯學研究的對象是「純粹思維」,「純粹思想」,所謂純粹就是擺脫了任何感性或具體的拘泥於外在對象的性質。只能被思維所理解的思維,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是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概念。

黑格爾對辯證法也進行了改造,不再是從前古希臘的智者們用來詭辯的技巧,而是研究事物本身運動規律,矛盾發展的科學方法。因為黑格爾意識到哲學的方法只能是在科學認識中運動著的內容的本性,同時,正是內容這種自己的反思,才建立產生內容的規定本身。而內容的本性就是內容自身所具有的,推動內容前進的辯證法。黑格爾指出,「真理就是思想的內容與其自身的符合。」這樣一來不僅建立了哲學的科學方法,也確定了什麼才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哲學。

有的觀點認為生活中處處是哲學,似乎只要對日常生活獨具慧眼,我們就不必從什麼書本,哲學家那裡研究那些繁雜枯燥的哲學理論了,這些無非只是幾個知識分子玩弄的理論把戲,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形而上學。這也是本文想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即哲學的「哲學」。實質上,生活和歷史社會領域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非理性因素,如同通常思維定義中的綜合雜質,而這樣的觀點將現實本身和哲學混為一談,將哲學中的科學性和純粹性抹除,看似是一種「生活智慧」,實際上是把經驗直觀和邏輯科學混為一談,把哲學庸俗化、一般化了。

哲學的確來自於現實存在,哲學的內容也必須符合客觀規律,沒有人的認識,哲學作為科學的必然性也無從談起,更談不上所謂真理。但這並不代表兩者可以混淆,邏輯哲學對於經驗科學的範疇等等的改造,不僅僅是處於哲學自身的需要,恰好相反,它實在也是經驗科學自身所包含的一種迫切需要。哲學在改造經驗科學的那些範疇時,也就同樣把思想、概念或範疇自身的辯證關係和辯證運動引入了科學的範疇並使之生效,從而使經驗科學能夠擺脫那些支離的、有限的範疇的限制和束縛而按自身的規律自由地思維,用黑格爾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思維和認識中最重要的成分,即「思維的自由」賦予了經驗科學。

結論

如上所述,在德國哲學的邏輯演進過程中,哲學擺脫了「上帝」、「絕對精神」等神秘主義概念,還使自身變的更為豐富和具有科學性,不再僅僅是對於偶然發現的經驗事實的一種信念,而是存在的一般發展規律、內在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的,即原始的、完全自主的思維活動的說明和摹寫。從而真正回答了「哲學是不是科學」這一問題,不僅反駁了懷疑論、不可知論、獨斷論和天賦觀念,也跨越了康德認為人只能認識表象,而無法認識物自體的鴻溝,將人的認識與客觀存在相結合了,並且成為能夠揭示思維在運動中不斷辯證發展的規律的科學。

如楊祖陶先生所說,近代西方哲學向科學轉變的邏輯進程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批判」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休謨的懷疑論是對必然性的批判,康德是對理性及其實踐作用進行批判,黑格爾的哲學更是一種全面根本的批判。批判不是將什麼東西徹底否定,而是指出它的矛盾,然後提出解決這個矛盾的思路和體系。不是對外在的某一具體事物進行批判,而是把批判引向哲學和認識能力本身。是一種為真理而真理之精神的體現。

中國哲學的現世主義是其特點,但是也因此限制了中國哲學的思路,使其過分關注於現世的社會政治問題,人生價值問題,主要思考如何「用」,對「無用」的東西則充耳不聞,對「應然」漠不關心,對「實然」趨之若鶩,正如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總結的一樣,中國哲學重人生而不重知論,重了悟而不重論證。極少思考認識本身的合理性與真實性。缺乏康德去偽存真的態度以及休謨的懷疑精神。

哲學的發展史可以視為一個整體,以各種不同的外在形態於某一社會環境和歷史進程中出現,要從哲學的歷史形態所包含的內容中剝取出不同階段的邏輯理念,也要從邏輯的進程中得出哲學歷史現象的進程。德國哲學走向科學體系的這一過程值得思考與借鑒,對中國哲學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補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隻老虎慈善小組 的精彩文章:

新舊:《靈飛經》的書法之美

TAG:兩隻老虎慈善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