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肖穎/文 毛朝青/圖 實習生 林海菲

海都訊 福州西湖公園,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積澱。今年,西湖公園開闢了西堤春曉的新園區,用大量精美的太湖石打造古典園林,讓西湖左海連為一體。漫步西湖,你身邊每一塊石頭,可能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故事。上周,在園林專家指引下,記者探訪了西湖石刻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埋沒在猴山的奇石

在西湖公園的夢山景區,一處嶙峋怪石堆砌的假山,這些石頭是目前西湖公園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石刻。他們是「三百三十有三士」學士石中的一小部分。此前幾十年,這些石頭一直被當作市動物園的猴山景石。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西湖最早的學士石

文史專家盧美松介紹,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筠任福建學政。這一年怡逢恩科鄉試,朱筠任主考官,生員們要給他送禮。可朱筠不收,只讓學、科兩試通省前列的333位生員每人獻一塊石頭,刻上名字。他將這些石頭送入學院署(今朱紫坊延安中學內),聚成假山,並在假山上建亭,命名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還寫下了《三百三十有三士亭記》。

2014年4月,文史愛好者鄭子端在西湖公園一塊老石刻上,發現了失蹤百年的《三百三十有三士亭記》。隨後西湖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找到了幾十塊和亭記有關的石頭,至於其餘「三百三十三石」的下落,有待後人慢慢發掘。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許世英題字的石碑

不過,福州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擊楫」石碑,高度一米多,落款「中華民國四年五月七日,許世英」。「擊楫」,指晉祖逖統兵北伐,渡江中流,拍擊船槳,立誓收復中原的故事。許世英是當時福建的最高行政長官。


咸豐元年的林則徐畫像

林則徐的相貌如何?在福州西湖的桂齋中,有一座半亭,牆上嵌林公端石線描像,並用玻璃罩保護,畫像中刻有「咸豐元年」的字樣。這是福州現存較早的林則徐畫像之一,很多遊客不知道這幅畫像。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桂齋的林則徐畫像

桂齋,位於西湖公園荷亭之西,始建於道光九年。林則徐很喜歡桂齋,曾對人說,我退老時,要在此攻讀。西湖公園的老員工卓先生回憶說,1985年,西湖重修桂齋時,從倉庫中找到了這塊青石板文物,和八仙橋一起重新放置在桂齋中,進行展示。他說,過去100多年,桂齋幾度損毀,這幅畫像是何人所做,至今是個謎。在何振岱的《西湖志》中,對此有簡單記載,是「都人士奉文忠象,祀於西湖之桂齋」。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像與平時我們所見「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形象略有不同:身穿常服、手捻鬍鬚,神情淡然。盧美松告訴記者,這是一幅寫意的人物肖像畫。「林則徐回榕,要麼是丁優,要麼是被貶,著常服應該是常態」。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天然太湖石

福州最別緻的太湖石

福州西湖公園的開化嶼鑒湖慕魚景點,有一處假山疊水,高度8.1米,是福州規模最大的太湖石群。而在鑒湖慕魚旁的湖山勝處景點,有一尊天然太湖石,也是福州市區造型最為別緻的太湖石之一。

據卓先生介紹,西湖公園的景石早先來自市區,比如文儒坊和朱紫坊。第一批是在民國時搬到西湖的。上世紀70年代,西湖公園重修駁岸時,第二批進入西湖,很多都是人力用板車運進西湖的。第三批景石是在1985年改造時,福州各區縣和單位捐贈的。鑒湖慕魚和湖山勝處的石材,是2001年從山東泰安找尋的。

閩味|福州西湖那些鮮為人知的石刻

壽山石金魚

藏身小院的壽山石金魚

西湖公園曾是福州著名的金魚養殖場,如今這些金魚都只能留在市民的記憶中,留下的只有一塊壽山石石雕。

和古堞斜陽一牆之隔,有一處名為金鱗小苑的景點,很少對外開放。在上世紀80年代,這一片的圍牆上鑲嵌著玻璃魚缸,來這裡觀賞金魚,成為不少70後、80後的兒時回憶。西湖金魚養殖場的金魚,當時可謂全國聞名,不少國內的一線城市,都要來西湖引種。1985年,西湖改造時,福州市工藝美術廠就將這塊精美的壽山石石雕送給了西湖公園。而後金鱗小苑被其他單位佔據,遊客只能在沿湖棧道中,眺望這塊石雕。

在1985年改造中的一些景點,如今已經消失,比如晨曦廣場的建湖紀念碑,也就是一雙大手,在十多年前的西湖改造中,被拆除。

編輯:小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