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一三淞滬會戰:血戰三個月,15位將軍殉國、30萬國軍傷亡!

八一三淞滬會戰:血戰三個月,15位將軍殉國、30萬國軍傷亡!

原標題:八一三淞滬會戰:血戰三個月,15位將軍殉國、30萬國軍傷亡!



淞滬會戰八一三事變,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日本人所稱的第一次上海事變,即一·二八淞滬抗戰,開始於1932年1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後,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女間諜川島芳子,蓄謀在上海製造的事端,時間長達一個多月。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由於十九路軍和上海人民的奮勇抵抗,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擊,不得不與國民政府談判,最後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停止了對上海的軍事進攻。但該協定的簽訂,也使上海成為日本侵華的重要基地。



淞滬會戰劍拔弩張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決定對日軍主動反擊。按計劃,陸軍集中兵力準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後機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倉皇逃出長江口。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8月11日,日方要求撤退中國駐滬保安隊、撤毀市區防禦工事,遭到中方斷然拒絕。


8月10日,「虹橋機場事變」發生後,日軍意識到戰爭已迫在眉睫,因此將原駐漢口的陸戰隊分隊、以及第三艦隊各大軍艦上的臨時陸戰隊分隊都集中到上海,同時急調佐世保鎮守府第1特別陸戰隊和吳鎮守府第2特別陸戰隊增援上海。到12日在上海的日軍已經增至4000人。


根據《淞滬停戰協定》的規定,中國軍隊不能駐紮在上海市區,只允許駐紮保安團負責治安。但是到了1937年8月,情況已經不同了,」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已經開始,所以也就再沒必要遵守這個協定了。


「一二八事變」時,率領第5軍和十九路軍並肩作戰的張治中,在1936年就以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的名義組織了淞滬戰役指揮部。他多次組織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演習和地形勘察,制定了部隊開進上海的預案和《圍攻上海計劃》,提出了先發制人的作戰方針。「盧溝橋事變」後,張治中出任京滬警備司令,名正言順地指揮京滬方向的作戰。


8月11日,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張治中率87師、88師開赴上海。由於事先計劃周密,至12日中午,張治中的司令部到達南翔,87師、88師都已進入市區預定位置,上海市民有五年多沒有看到過中國軍隊,突然見到這許多軍容嚴整裝備精良的中國軍人,無不為之振奮。


部隊到位後,張治中便請示13日拂曉發起攻擊,但迫於外交壓力,蔣介石命令張治中推遲攻擊。但是雙方部隊在前線對峙,已經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八字橋」反擊戰


「八字橋」位於今虹口區水電路、柳營路交接處,原名「寶安橋」,建於民國初年。原來有兩條河浜在這裡交匯,有兩座橋跨兩條河浜,分別通柳營路和同心路,平面呈「八字形」,因此叫「八字橋」。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東橋被毀,僅剩西橋。1933年,西橋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成為閘北進入虹口的咽喉,是日軍最重要的前哨陣地。



8月13日,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中國軍隊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試圖趕敵下海。


8月13日上午,國軍第88師262旅在旅長彭鞏英指揮下,推進至北火車站附近,其523團團長吳求劍率第1營向「八字橋」搜索前進。部隊進抵「八字橋」西時,被日軍發現,向中國軍隊開炮,導致數名中國士兵傷亡。中國軍隊當即迎頭痛擊,雙方在「八字橋」附近展開激戰。日軍海軍陸戰隊第1大隊和第3大隊在炮兵和坦克的掩護下進行增援。國軍第88師262旅官兵全線出擊,德式機槍的子彈和迫擊炮彈如雨點一樣砸向日軍,日軍對國軍火力準備不足,國軍壓制住了日軍火力,隨即國軍衝過「八字橋」。


為期3個月,雙方投入百萬兵力,20世紀最著名戰役之一的「八·一三淞滬抗戰」的戰幕由此拉開。


兩次淞滬抗戰戰火燃起的「八字橋」,成為中國軍隊反抗日本侵略的標誌地,在14年中國抗戰史上,「八字橋」的地位不低於「盧溝橋」。2006年1月5日虹口區人民政府公布「八字橋」為虹口區歷史遺址紀念地。


國軍在閘北的環形工事



中國軍隊衝過「八字橋」


圍攻十日 功敗垂成


八字橋反擊戰,淞滬會戰就此打響。不過真正有組織的戰鬥要到14日才開始。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布《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14日,國民政府將全國戰場劃分為四個戰區,其中淞滬地區就屬於第三戰區,由馮玉祥和顧祝同擔任戰區正副司令長官,張治中則改任第9集團軍司令,負責指揮上海浦西市區作戰。


此時他所指揮的部隊不僅僅只有87師和88師,第56師、98師和獨立第20旅也都已經先後到達,16日第36師也抵達上海參戰,在這5個師又1個旅中,36師、87師、88師是由原來首都警衛軍發展而來,98師則是陳誠土木系的骨幹部隊,都是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


配屬炮兵部隊有炮兵第3團24門75毫米山炮、炮兵第8團16門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0團(欠1個營)16門150毫米榴彈炮,其中炮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榴彈炮,全軍總共才只有兩個團48門。另外,還有中國僅有的裝甲兵團戰車營第1連、第2連的約30輛坦克參戰。這樣的陣容,就當時的中國軍隊而言,絕對是豪華配置了。


日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大樓


當天,中國軍隊的攻勢相當凌厲,87師進攻楊樹浦、88師進攻虹口,奪取了一些外圍據點,但傷亡很大,264旅少將旅長黃梅興陣亡,他也是在淞滬會戰中犧牲的第一位少將。


15日、16日,中國軍隊並沒有繼續全線進攻,而是在調整部署,準備下一步總攻。日軍在這兩天的反擊都被擊退。


17日,87師和88師再次發動總攻,經過激戰基本肅清日軍外圍陣地,將日軍壓縮到租界狹小區域內的曲尺狀防線。


18日,中國軍隊再次暫緩攻勢,調整部署。


19日,投入35師、87師、88師和98師,在坦克掩護下發動總攻,擔負中央突破的36師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衝到了匯山碼頭,但被碼頭上堅固的鐵柵門所阻,一時無法突入碼頭,隨即遭到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回唐山路。87師也未能攻佔日軍核心陣地公大紗廠,形成膠著。


此次突貫作戰雖然未能一舉實現預期目標,但將日軍曲尺狀戰線左右兩翼基本割裂,左翼虹口方向日軍被壓縮在陸戰隊司令部和公大紗廠等少數幾個核心據點,右翼楊樹浦方向日軍態勢更為危急,被迫在百老匯、公平路一帶放火以阻止中國軍隊的進攻。還有200多人在中國軍隊的圍攻下逃入公共租界,被英軍繳械。


但是中國軍隊連日苦戰,兵鋒已顯鈍態,在接下來的幾天始終難有進展,全線都陷入膠著。到了22日,來自日本本土的陸軍第3、第11師團開始在寶山登陸,戰局頓時逆轉,戰場主動權隨之易手,雙方攻守態勢也就此換位,圍殲六千日軍陸戰隊的計劃最終功敗垂成。


中國軍隊以絕對優勢兵力,還有重炮坦克支援,居然連續猛攻十天都沒能肅清在上海的六千日軍,結局確實令人扼腕嘆息。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9月8日,張治中辭去第9集團軍兼左翼軍總司令的職務,不久調任湖南省主席。蔣介石對他的軍事指揮顯然很不滿意,所以在此後的八年抗戰中再未讓張治中執掌兵權。


十日圍攻,作為淞滬會戰第一階段,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取得殲滅日軍的預期目標,但是中國軍隊在作戰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仍然在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15將軍殉國、30萬國軍傷亡


戰爭一開始,中國軍隊採取進攻態勢,猛烈攻擊日軍在滬據點,壓迫敵軍滯於黃浦江左岸狹隘地區,予敵重創。8月下旬,日軍大批援軍在吳淞、川沙登陸;中國軍隊在寶山、月浦、羅店、瀏河等地與日軍反覆爭奪陣地。至9月17日,中國軍隊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雙草墩一線,堅持防禦,直至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北岸的金公亭、金山嘴等地登陸,向中國軍隊上海陣地的側背進行迂迴,中國軍隊被迫於11月9日開始從上海周圍撤退。至12日,上海除租界「孤島」外,全部淪陷。




羅店爭奪戰:中國第67師201旅官兵全部殉國


上海寶山是淞滬抗戰的主戰場。慘烈無比的羅店爭奪戰、藻浜兩岸的陣地戰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上。


在淞滬會戰第一階段作戰中,中國軍隊在楊樹浦、寶山、吳淞、劉行、羅店、瀏河多處與日軍展開血戰。其中打得最有名也最慘烈的當屬羅店爭奪戰。


8月25日凌晨,第67師201旅在旅長蔡炳炎帶領下奉命向陸家宅之日軍第11師團一部3千多人發動攻擊。日軍是重炮、飛機開路,步兵緊隨其後衝鋒,中國軍官兵殊死相拒。激戰中,蔡炳炎旅長向全旅官兵立下軍令:「本旅將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進者生,後退者死,其各凌遵!」


戰至午後,全旅傷亡殆盡,402團團長李維藩及多數營、連、排長陣亡,蔡炳炎情急之下率領惟一的特務排和1個營殺入敵陣,正當此時,一發子彈飛來貫穿蔡旅長的胸部,當即倒下,犧牲之前兀自揚手高呼:「前進!前進!」


8月27日,戰況更趨慘烈。當夜,羅卓英調集部隊由月浦、新鎮、羅店、蒲家廟之線繼續向登陸日軍衝擊,日軍主力第11師團以大炮、飛機、坦克應戰,小小的羅店再度被炮聲、殺聲淹沒,雙方來回拉鋸,反覆衝殺。


中國軍隊主力彭善的第11師和李樹森的第67師,攜手作戰,輪番上陣,堅守5晝夜之久,無數次打退日軍進攻。在給敵以重創的同時,兩個師的官兵承受巨大的傷亡,數字達到令人驚駭的地步。相繼陣亡1個旅長、2個團長,營、連、排一級的軍官戰死更是數不勝數,第67師師長李樹森負重傷後,無法繼續指揮,黃維被從德國緊急應召歸國指揮戰鬥。


日軍在後繼部隊到來之後發動更猛烈的攻勢。28日,堅守羅店的中國軍隊與敵連日激戰後,因傷亡過大,陣地被敵突破。29日,黃維率第67師重新奪回,受到敵人強大火力轟擊,尚未站穩又被迫撤出,羅店終告陷落敵手。



日軍戴防毒面具抵禦進攻


四行倉庫「八百壯士」


上海西藏路橋,過去曾是租界和華界的分界點。1937年,在大橋北堍的四行倉庫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激戰。


「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一定強,中國一定強,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歌中的謝團長就是謝晉元。「八一三」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副團長謝晉元帶領400餘人,號稱「八百壯士」,據守四行倉庫。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日本軍隊,「八百壯士」孤軍奮戰4晝夜,從10月26日戰至30日,斃敵240餘人,直至接到撤退命令後,才衝出重圍,退入英租界。

「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餘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這是激戰中謝晉元留下的文字。



上海閘北激烈的巷戰


同仇敵愾


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也告訴了世界,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


淞滬會戰期間,宋美齡經常去前線慰勞將士。10月23日,宋美齡乘吉普車從南京去上海前線。黃昏時分,在蘇州至上海的公路上遭敵機轟炸,車子被掀翻,宋美齡跌昏於地,斷了一根肋骨,並從此得了無法治癒的蕁麻疹。



時任國民政府婦女部長慰勞淞滬會戰將士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中日雙方共有100多萬軍隊投入戰鬥。國軍投入約70萬兵力,有15位國軍將領壯烈殉國,85個師拼光,傷亡總計30餘萬人。


 國民黨高層對淞滬會戰反思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把上海打成了一片焦土,打到最後中日雙方都懵了。日本人沒想到中國軍隊竟然這麼頑強,死扛都能扛這麼久;中國政府沒想到幾十萬的軍隊,說沒就沒了,那可都是蔣委員長積攢多年的家底兒啊。


關於淞滬會戰的慘敗,國民黨內部有不少反省。論抗戰的決心,蔣委員長悉數把嫡系部隊派上,毫無保留之意;論全民族抗戰的決心,桂軍、川軍、湘軍、東北軍、西北軍等各路地方軍閥,放下對蔣介石的成見,奔赴前線;論軍事指揮,張治中、馮玉祥、陳誠這些高級將領都身經百戰,哪個都不是吃素的。但為什麼還是敗了?國民黨的高層都有很多反思。



白崇禧


白崇禧:裝備及訓練不如日軍


(一)對日軍之檢討


1.敵人利用淞滬沿海之形勢,發揮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之威力,以裝備之優良,訓練之純熟,發揮各兵種在戰場上之戰力,予我軍創傷甚重。


2.日軍官兵在戰場上均能發揮奮鬥犧牲,前仆後繼,有武士道與大和魂之精神,彼雖為我之敵人,亦應取其所長而效法之。


3.敵人之紀律太差,對民眾、擄掠無所不為。我軍雖裝備不如敵人,因日軍之行為所激起同仇敵愾之心理,卻為抗日戰事中激發精神之利器。


(二)對國軍之檢討


1.國軍官兵深具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於淞滬戰場雖制空、制海權操之於敵手,而我方之裝備訓練亦遠不如敵人,然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


2.我軍以劣勢之陸軍裝備,抵抗敵軍海陸空聯合作戰之優勢,所憑藉的全是愛國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將及三個月,我軍傷亡雖重,但敵人損失也不少。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


3.我軍因無空軍掩護,炮兵又少,攻堅非常困難。抗戰期間,我軍攻陷敵人堅固陣地之戰役,固不乏其例,如崑崙關與密支那兩場戰役,但終屬少數,考其原因乃在於武裝不如敵人。


4.日軍炮火猛烈,又有空軍掩護,我軍進攻效果很小。


5.我軍訓練遠不如敵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遠遜於敵人,步兵對輕重武器因訓練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發揮較大之威力。



陳誠


陳誠:輸就輸在武器裝備上


淞滬會戰的得失如何?在抗戰進行當中,有人認為得失相當,也有人認為得不償失。但自今日視之,抗戰已成為歷史陳跡,對於得失的看法,較為客觀,則我們定然要說:淞滬會戰是所得多於所失的。


一、淞滬會戰,我軍使用兵力約達七十餘萬,敵軍使用兵力亦達三十萬左右。敵軍外線作戰,而使用兵力尚不及我軍之半數,終能獲致勝利者,唯一原因就是他們的裝備優良。精神雖說勝過物質,可是血肉築成的長城,事實上是抵禦不了無情的炮彈的。所以我軍雖多,終不免於敗北。財物的損失不計,光是兵員的損失,我軍超過敵軍的數目,至少在一倍以上。「人海戰術」是殘酷的,淞滬會戰,我軍雖未嘗有意使用此種戰術,但其結果卻與使用此種戰術者沒有多大區別,這是我們應有反省的勇氣的。


二、淞滬會戰之初,我軍士氣的旺盛可謂達於極點,但因傷亡慘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敵手,所以到了蘇州河撤守的時候,士氣一落千丈,幾至無法維持。南京在崩潰的士氣之下,也便輕易地失陷了。



三、大兵團在一個狹小的地區作陣地戰,後方的支持關係最為重大,諸如給養彈藥的補充,戰地傷兵、難民的醫護、收容與管理,都是後方極重要的作業。而淞滬會戰中,前線官兵竟有幾個月不發餉,幾天得不到飲食的怪事,而傷病軍民輾轉道途,無法治療,尤屬觸目皆是。大軍轉移的時候,沿途遺棄的糧秣、彈藥、武器、汽油等,隨處可見,這些現象充分暴露我們後方沒有支持前方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顯示中國仍然是一個組織管理十分落後的國家。


四、我們抗戰的決策是持久戰、消耗戰,勝敗的關鍵原不在一時一地之得失。此種道理,早經宣告中外,人所共知。然淞滬一役,寸地必爭,犧牲慘重,適與我們所標榜的抗戰決策背道而馳。這現象顯示我們似有決策,似無決策,足以引起人心的猜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革命軍各個時期真實的兵力有多少?
打噴嚏代表有人想你?宋代認為是有人說閑話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