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除了用手扔,還能幹這麼多事,手榴彈被士兵玩出了多少花樣?

除了用手扔,還能幹這麼多事,手榴彈被士兵玩出了多少花樣?

手榴彈是一種用手投擲的彈藥。由於早期的手榴彈外形有些像石榴,故因此得名。從功能與特性上講,手榴彈屬於單兵近距離作戰武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操作方便等優點,在各類軍事行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那麼,手榴彈是如何誕生與演化的呢?

大約公元700年(相當於我國唐代),拜占庭士兵就開始使用裝有希臘火、鐵蒺藜的陶瓷容器來攻擊敵人。隨後,我國宋代也曾出現過球狀火器,如霹靂火球、蔟藜火球、引火球等。

到了15世紀,歐洲開始出現了裝黑火藥的手擲彈藥。兩百多年後,這種手擲彈藥開始大規模使用,到18世紀,專門使用這種彈藥的士兵也被稱為擲彈兵。擲彈兵是歐洲陸軍中最精銳的步兵軍種,不是所有扔「蛋蛋」的兵,都叫「擲彈兵」。當時的擲彈兵入選條件很高,通常是選最強壯最高大的士兵擔任。那時候是真正是投擲,雙手扔,彷彿鏈球,現在都改單手了。在排槍時代,一般的線列步兵通常戴三角帽,而擲彈兵為了方便投彈都是戴著尖頂帽。當時,標準線列戰術是雙方先互相對射,然後列隊前進。為了瞬間擊垮對手,擲彈兵會抓住適當的時機向對手的隊列中投彈,擾亂對方的隊形。後來隨著排槍戰術的消失,擲彈兵也沒了用武之地,但擲彈兵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到了二戰,德軍還給擲彈兵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裝甲擲彈兵。當然,這是另外一個物種了。

排槍時代後,手榴彈一度遇冷。不過隨著1904年日俄戰爭的爆發,手榴彈又在戰場上重現了昔日的輝煌。一戰中,由於塹戰壕的興起,手榴彈得到了廣泛應用。到了二戰,手榴彈不僅得到了廣泛應用,而且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空心裝葯反坦克手榴彈。其中最經典的手榴彈要算是德國的M24了,這種手榴彈有個非常可愛的外號叫「馬鈴薯專用錘」,傳說英國人喜歡拿它來錘馬鈴薯。

值得一提的是,M24也算是我國手榴彈的始祖,抗戰時期我國軍隊大量仿製這款手榴彈。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手榴彈是最重要的步兵武器,甚至超過了步槍子彈,在1941年,全國的手榴彈總產量達到驚人的500萬枚。當時仿製M24手榴彈主要是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濟南兵工廠和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形成了鞏、漢、濟、晉四種手榴彈,其中生產數量最多的為鞏式手榴彈。八路軍則在太行山區的黃崖洞等大型兵工廠自製手鞏式榴彈,最高時月產量超過20萬枚。

手榴彈按照外形可分為無柄手榴彈和有柄手榴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進攻型手榴彈、防禦型手榴彈,以及攻防兩用型手榴彈;按用途可分為反步兵手榴彈、反坦克手榴彈和發煙手榴彈、燃燒手榴彈等。

進攻型手榴彈與防禦型手榴彈的區別主要是由不同的功能定位所決定的。其中進攻型手榴彈對可攜帶性有一定要求,而且還考慮到周圍可能會有友軍,因此在體積、重量、威力上都有所限制,主要依靠衝擊波進行殺傷;而防禦型手榴彈通常威力較大,主要以破片進行殺傷,早期型號常常用一體式的鑄鐵外殼降低成本,比如著名的「菠蘿」樣式。

目前世界上在役的大多數手榴彈都是無柄手榴彈,也就是我們俗說的手雷。其中,有柄手榴彈庫存數量最多的國家就要數中國了,雖然一些型號如67式木柄手榴彈早已停產,但由於當年產量太大,因此至今還有相當數量的庫存。上世紀六七年代,為了應對北方嚴峻的壓力,全國掀起了大練兵的風潮。而手榴彈由於具備簡單實用,容易製造等優點,因此倍受青睞。

有說法稱,67式手榴彈是按我國的人均數量生產的,中國當時的手榴彈產量是按照解放軍戰士20枚,普通民兵4枚,老人孩子各1枚的數量生產的,當時解放軍有600多萬人,民兵更是號稱「七億人民七億兵「,所以67式手榴彈的庫存量最多時曾達到過15億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羅廖夫 的精彩文章:

戰爭神器喀秋莎,火箭炮下無活口,10秒能拆掉一棟樓!
我艦奉命撞擊你艦,這句話流傳甚廣,蘇聯海軍真的說過嗎?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