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乾隆時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麼?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乾隆時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麼?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乾隆時期玉器的仿古,在器形、紋樣的復原上,主要得益於這些民間徵集的出土古玉,我們可以把清中期仿古玉器分為宮廷仿古與民間仿古兩種類型加以研究。宮廷仿古玉器一般出自於造辦處玉作和蘇、揚等地的御用玉器製造地。

圖1 戰國 龍形佩

圖2 清中期 仿戰國龍形佩

此造型仿古玉器多見仿戰國時期的蒲紋璧、兩漢出廓璧以及雞心佩、璜、劍具等。這類仿古玉大概也是以那些品相完整、器形傳承有緒的實物作為設計參考,造型、紋飾沒有明顯的失誤。由於乾隆皇帝的仿古目的在於對玉厄現象的矯枉過正,所以在造型、紋飾的設計上,更加註意的不是與原器百分之百的契合,而是仿古結果所凸顯出來的那種依舊符合乾隆本人審美需求的時代精神。龍形佩是戰國時期的典型器形,1974年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1號墓曾經出土了一件龍形佩(圖1,戰國 龍形佩),清中期也有造型、紋飾都比較接近的龍形佩(圖2,清中期 仿戰國龍形佩),顯然是乾隆時期的仿戰國,通過兩件玉佩飾對比可以發現,各自的時代特徵表現得都很徹底完全,清中期仿戰國龍形佩只仿了外造型,細節部分包括卧蠶紋、邊緣向內斜鏟的刀法,以及光工對地子的處理等,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時代審美需求和時代工藝。

清中期仿古玉器製作所施用的刀工,更多地是仿戰國的那種遊絲描雕,清中期處理得非常細膩,已將刀痕化盡,了無痕迹為最佳;而漢代的霸氣正是憑藉著刀痕的若隱若現來支撐的,一旦被打磨成清中期的那種光滑的圓棍,精美固然精美,可是味道完全喪失殆盡,這就是清中期仿古與古代玉器原作的根本區別。

清中期仿古玉器的光工有兩種特徵表現:

圖3 清中期 白玉龍首帶鉤

1.具有清中期本朝時做玉的特徵,玉件表面被打磨出蠟樣的啞光光澤,這種光澤很奇特,為其他時代所沒有。這樣的蠟樣啞光只出現在清中期宮廷玉器上面,比如這件清中期的仿戰國龍首帶鉤(圖3,清中期 白玉龍首帶鉤),玉質的脂性、色度和密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鉤面不著雕工,打磨出的光澤就是典型的清中期的蠟光效果。

圖4 戰國 蒼水玉谷紋玉璧

2.仿戰國玉器的玻璃光。在戰國玉器中,有一種光反射溫柔的磨光,俗稱「玻璃光」,又叫「玻璃沁」。比如這件戰國蒼水玉谷紋璧(圖4,戰國 蒼水玉谷紋玉璧),表面所攜帶的就是玻璃光。玻璃光的光澤嬌氣,很容易消失,現在傳世的戰國玉器比如蒼水玉質的玉璧,絕大多數這種玻璃光都已經不復存在。大概乾隆時期帶有玻璃光的戰國玉器還能時有一見,所以這一時期仿戰國玉器的玻璃光既不是戰國玻璃光那種高光反射,也與明代玉器特有的玻璃光有所不同,清中期仿戰國玉器的光澤不賊,亮而溫雅,還是有啞光的意味在內,沒有從根本上脫離清中期光工特徵的軌道。

圖5 清中期 白玉雙龍紋璧

清中期的宮廷仿古屬於不做舊一路的仿古玉器,用料都是和闐玉,在各種顏色材質中,以白玉為最普遍、墨玉最少見。這一時期仿古所使用的和田白玉,即使是料頭寬大的山料雕件,其脂性、色度、密度也能達到上等的籽料水平。乾隆皇帝仿古首先是為了滿足其嗜古的需求,同時也是匡正已經走向極端的「玉厄」,仿古玉器整體神態依然是清中期的特徵,達到了清中期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圖5,清中期 白玉雙龍紋璧)。

民間的仿古主要是乾隆仿古的風從影動,但是製作目的則大相徑庭,民間仿古玉器主要是用於商品的交易,所以與宮廷仿古的區別很明顯。

圖6 清 仿漢玉蟬

圖7 清 老提油太平圈

首先,民間仿古器的目的是要達到亂真老三代玉器的效果,中國玉器收藏史告訴我們,從趙宋收藏形成規模開始,直到上世紀的90年代之前,老三代玉器始終是古玉收藏的重鎮,仿製老三代玉器入土後的沁色,成了民間仿古最為關鍵的技術組成。做沁最常見的手法就是所謂的「老提油」油煨玉(圖6,清 仿漢玉蟬),使玉器表面出現黑色的斑塊兒,其效果類似於古玉的水銀沁。老提油的特徵是斑塊兒的黑色均勻,因為缺少細微的深淺變化而顯得呆板,同時與未沁處交界的邊緣清晰,缺少漸變的過渡(圖7,清 老提油太平圈),老提油做沁現在比較容易辨識。另外,還有所謂的「羊玉」、「狗玉」做法經常被人們傳誦於口中。

圖8 殷商 白玉魚

羊玉、狗玉所要達到的仿製效果,很明顯就是老三代古玉中的「血沁」。一件玉器被埋瘞了三四千年,土壤里的二氧化鐵通過玉材質的結構通道浸入玉質內部,呈現出各種紅色沁色,這就是老三代血沁的形成(圖8,殷商 白玉魚)。

清中期流行於民間的各種仿古玉器,其材質特徵之一就是一定不用密度很高的新疆和闐玉,所用多見一些地方雜玉比如南陽玉、岫岩玉,以及更多的類玉美石(圖9,清 仿戰國玉瑗)。尤其是仿製商周古玉,使用南陽玉更是恰到好處,傳世的一些南陽玉質的殷商古玉,有一些就是這一時期的仿製品。

圖9 清 仿戰國玉瑗

清中期的琢玉工具遠遠進步於商周戰漢,即使仿製者主觀上想要達到完全復原古玉的效果,如果不是在復原工具、工藝的前提下進行,想要了無痕迹地仿古是絕對不可能的。有了這一關鍵的認識,鑒定仿古玉器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原文作者:董立平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6月刊《清中期仿古玉鑒定一得》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郵之家 的精彩文章:

30多年前的一萬元現在值500萬!就這張錢能做到!
郵票上的「中國四大名錦=南京雲錦」!

TAG:集郵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