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刪《孟子》,具體刪了哪些內容? | 問答

朱元璋刪《孟子》,具體刪了哪些內容? | 問答


:朱元璋當年刪節《孟子》,都刪了哪些內容?編輯可否一一羅列?




文 | 諶旭彬




此事,民國學者容肇祖已有大致的總結。




容氏依據當時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洪武二十七年刻本《孟子節文》,與《孟子》足本比對,梳理了朱元璋所刪內容。具體情況如下:




一、不許說人民有尊貴的地位和權利。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篇)

——

在孟子的價值序列里,民眾先於君王。




(2)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盡心篇)

——

責備諸侯貪求珠寶財富。




(3)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篇)

——

對君王如何行使人事權提出審視標準。



(4)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離婁篇)

——告誡君王要行仁政,否則會失去天下。




(5)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萬章篇)

——要求君王將自己置於天命和民心的監督之下。




(6)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萬章篇)

——對「家天下」不以為然。




圖:歷史學者容肇祖(1897-1994)




二、不許說人民對於暴君污吏報復的話。





(7)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盡心篇)

——殺別人的父兄,然後自己的父兄被報復;雖非自己殺了自己的父兄,但也差不了多少。



(8)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離婁篇)

——否定臣必須絕對效忠於君,強調二者關係的對等。




(9)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梁惠王篇)

——否定民眾有為君王死難的義務,強調君王須行仁政,才能得到民眾擁護。




(10)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曷)喪,予及女(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梁惠王篇)

——譴責君王貪婪殘暴。



三、不許說人民應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權利。





(11)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篇)

——殺不仁不義的君王,不算弒君。




(12)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離婁篇)

——暴君死後被評為「幽」和「厲」,他們的後代子孫雖為君王,也不能更改「幽」和「厲」的定評。



(13)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篇)

——君王有大過而不改,是可以廢掉的。




(14)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離婁篇)

——君王殘暴濫殺士民,士民可以拋棄君王。





圖:容肇祖1947年撰文梳理朱元璋刪了《孟子》哪些內容



四、不許說人民應有生存的權利。





(15)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篇)

——君王有義務讓民眾有恆產,過上好生活,否則民眾不必對君王和政權有「恆心」。




五、不許說統治者的壞話。




(16)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梁惠王篇)

——君王治國,豈可自己奢靡無度,而讓民眾饑寒交迫!




(17) 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盡心篇)

——君王治國,必須講求仁、義,關心政事。




(18)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盡心篇)

——不講求仁,也許可以奪取國家;但不講求仁,永遠得不到天下。




(19)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離婁篇)

——君王必須要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恭儉。




(20)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萬章篇)

——伯夷見天下無道,拒絕為君王所用,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





圖:北京圖書館所藏《孟子節文》一書題辭書影。題辭中明言:孟子針對君王的種種言論,在列國時代適用,在朱元璋「天下一君」的時代則不適用。




六、不許說反對徵兵徵實同時並舉。





(21) 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盡心篇)

——當政者不可剝削無度,反覆徵稅。




七、不許說反對捐稅的話。





(22)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盡心篇)

——古人設立關卡徵稅,是為了替民眾抵禦強暴,今天設立關卡徵稅,是為了對民眾實施強暴。




八、不許說反對內戰。





(23)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離婁篇)

——為了土地和城池而發動戰爭,罪大惡極,僅憑死刑已不足以抵消這種罪惡。




(24)有人曰,「我善為陳(陣),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盡心篇)

——國君應該講究仁,愛好戰爭,是大罪。




(25)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丑問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盡心篇)

——梁惠王為了土地而驅趕民眾發動戰爭,可謂「不仁」。




(26)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篇)

——天下人都在期盼一個不嗜好殺人的君王。




(27)魯欲使慎子為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告子篇)

——不訓練民眾,就驅趕他們去打仗,這是在殘害民眾,在堯舜時代是不能被容忍的。





圖:《孟子》梁惠王篇共計24章,朱元璋的《孟子節文》將之刪減到僅剩6章




九、不許說官僚黑暗的政治。





(28)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向)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君不鄉(向)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告子篇)

——那些今天自稱能為君王開闢疆土、充實國庫的能臣,在古代,那就是民賊。君王不講究仁,而尋求府庫充盈,等於桀紂。




(2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離婁篇)

——不講求仁的人做了君王,等於將惡散播到眾人之中,國家若不滅亡,算是僥倖。




十、不許說行仁政救人民。





(30)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滕文公篇)

——民眾有恆產才會有恆心,沒恆產就沒恆心,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犯了罪,君王再對他們施以刑罰,等於設下羅網陷害民眾。民眾一年到頭勞碌不休,仍沒有辦法贍養父母,還要靠借貸來交稅,這種君王豈可「為民父母」?




(31)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公孫丑篇)

——君王不行仁政,沒有比現在更常見;民眾被苛政虐待,沒有比此事更嚴重。




(32)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公孫丑篇)

——真正的君王,要他們去行一件不義之事、殺一個無辜之人,來換取天下,他們也是不會做的。




(33)若殺其父兄,繫纍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梁惠王篇)

——對外擴張疆土、對內不行仁政,會引來天下之兵,等於是與天下為敵。




(34)其君子實玄黃於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滕文公篇)

——周王東征,被討伐國家的官吏帶著綢布、民眾帶著飯食來迎接周的軍隊。要救那些地方的民眾於水火,就得推翻他們那殘暴的君王。





圖:

朱元璋傳世的兩種容貌截然不同的畫像




十一、不許說君主要負善良或敗壞風俗的責任。





(35)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一正君而國定矣。(離婁篇

——君王講求仁,天下風俗就會有仁,君王講求義,天下風俗就會有義。




(36)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離婁篇

——君王想天下無敵,卻不願講求仁,好比熱到要死,卻不肯去沖個涼。




(37) 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篇

——具體的人民,才是天下、國家的基石。




(38)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篇

——自己先幹了堪被討伐的壞事,才會有別人來討伐。




(39)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公孫丑篇)

——仁受讚譽,不仁被鄙視。君王討厭被鄙視,卻又盡干不仁之事,這就好比厭惡潮濕,卻還是選擇住在低洼的地方。




十二、未提及君王和人民,但被認為有影射的寓言故事,也會被刪。





(40)「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孟子講了一個齊人的寓言故事:此人經常外出,向「祭者」討殘羹吃,回家再騙自己的妻妾,說在外面與達官顯貴聚餐。後被其妻跟蹤,發現了真相。




以上所列十二項分類、40條被刪內容,均引自容肇祖1947年發表的文章《明太祖的『孟子節文』》①。第十二項分類的名目,非容肇祖原文;被刪內容後的簡略解讀,則是筆者所加。




不過,容肇祖所列舉者,並非被刪的全部內容。據負責替朱元璋刪《孟子》的劉三吾在《孟子節文》的題辭中所言,

他們當年共計刪除了85條,留下了170餘條。也就是刪掉了超過全書條目三分之一的內容,文字量上相當於全書的一半。

被刪的85條,考試不許拿來出題,科舉不許拿來取士。②





圖:足本《孟子》離婁篇共計61章,被《孟子節文》刪至40章




在朱元璋刪《孟子》一事中,有三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已被後人遺忘。




第一位叫做錢唐。




洪武二年,朱元璋讀到《孟子》中「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一段,勃然大怒,認為這種話「非臣子所宜言」,下詔將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廟四配,並恐嚇群臣,有敢諫阻者,以「大不敬」論罪。時任刑部尚書的錢唐冒死入諫,自稱:





「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③




以上是《明史》的記載。民間史志關於此事,留下了更多細節。《三遷志》(約嘉靖年間)里說:朱元璋當日盛怒,「有諫者以不敬論 ,且命金吾射之」——誰敢進諫,就讓衛士拿箭當場將其射死。錢唐進諫時,「輿櫬自隨,袒胸受箭」——讓人抬著棺材,袒露胸膛,不懼讓箭射死。④




「罷配享」是朱元璋稱帝後,第一次針對孟子。可能是考慮到王朝初建,不宜過分激烈以失天下人心,在錢唐冒死抗議後,「罷配享」一事不了了之。





圖:《明史》「錢唐傳」中的記述(中華書局版)




第二位叫做游義生。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命令劉三吾等人刪節《孟子》。經過多次整肅,此時的明朝士林一片沉寂。次年,《孟子節文》刪改完成,計划下發給全國所有州縣,供學子使用,遂有時任御史的游義生帶頭站出來反對。




游義生觸怒朱元璋,被投入獄中,未經正式判決而死,時年27歲。⑤




第三位叫做孫芝。




孫芝與游義生是同鄉兼同學。洪武二十八年進入太學,恰得見游義生反對刪節《孟子》之舉。游義生入獄後,孫芝提了飯菜前往擊登聞鼓,「願進一飯盡友誼」,因游在獄中驟死未果。




朱元璋死後,朱棣永樂九年,孫芝起複為官,遂上奏請求恢復《孟子》全本,廢除閹割版的《孟子節文》。




孫芝此舉風險極大,畢竟《孟子節文》是朱元璋欽定的東西

(永樂七年,尚有徐善述等人因自《孟子節文》中出科舉題而被下獄,罪名是「偏題」)

。但其奏請,最終得到了朱棣的認可。這與朱棣得位不正、強烈希望通過宣傳「仁政」來鞏固合法性,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即位之初,朱棣就在敕諭中說,朱元璋「撥亂反正,不得已而用刑」,但自己不同,「惟欲舉賢才、興禮樂、施仁政,以忠厚為治」。⑥




至此,在明帝國大小學校使用了17年之久的《孟子節文》,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錢唐、游義生與孫芝的存在,也讓萬馬齊喑的朱元璋時代,多少還留存著些許亮色。




可惜的是,為了掩飾朱元璋的劣跡,朱棣時代重修《明太祖實錄》,刪除了與《孟子節文》有關的記載;游義生和孫芝的事迹,也長期堙沒於所謂的「正史」之中,僅於民間史志中留下隻言片語。





圖:清代南熏殿藏本孟子像





注釋


①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節文』》,《讀書與出版》1947年第4期。


②劉三吾等/編,《孟子節文》,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 1 經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第955~1016頁。本文所使用的《孟子節文》書影圖片,亦全部取自該書。


③《明史·錢唐傳》。


④《三遷志》的內容,轉引自:張佳佳,《<孟子節文>事件本末考辨》,《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


⑤游義生的事迹,見於清代所修《福建通志》中的「游義生傳」。轉引自:張佳佳,《<孟子節文>事件本末考辨》,《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


⑥侯俊芝,《明成祖廢止<孟子節文>的動因探析》,《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推薦閱讀




嚴肅考據: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是不是「豬腰子臉」?





朱元璋的「洪武時代」,是非常荒誕的 





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只是他的自吹自擂 





遲雲飛:陳其美主謀殺宋教仁說可以休矣 





語文教材里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1940年,中國險些脫離英美陣營,倒向德國
奧姆真理教頭目騙人的「空中漂浮神功」,是這樣練的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