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家在南京竹石巷 明初江南大移民來甘往事

蘭州是座移民城市。這座城市,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僅有10萬人口,到1959年人口就達到了70萬人。無疑,那些來自天南海北的移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保存在甘肅洮岷地區的明代江南遺韻


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在甘肅歷史上,比較大的移民近十次。最早的移民,當數商周時期從東部遷移到渭水河谷的秦人。秦始皇時期,為加強控制,秦王朝數次移民,衛邊戍疆。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將蒙恬率30萬大軍,斥逐匈奴,在黃河沿線設立44個縣,以防守匈奴,其中就有榆中縣。從那時至今的2000多年的歲月中,一次次移民,在隴原落地生根。時至今日,還有來自外地的人口,源源不斷地在隴上各地安家定居。歷史上的大規模的移民行動,不僅將一批批人口遷移到了蘭州,而且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各地文化。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明初,為戍守西北邊疆,充實人口,明政府有計劃地從江浙、山西等地遷移大量人口來到西北各地,蘭州是這些移民的重要落戶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明初大移民。至今,西北各地仍舊流傳著明初大移民的故事。

600多年前的那次大移民中,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今天,人們還能找到當初大移民的蹤跡嗎?

姬廣武先生長期致力於移民問題研究,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他講述明初大移民的故事。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朱元璋暗訪,一陣風後,小巷居民被遷西北

其實,和移民問題密切相關的是人口問題。移民多是為了降低遷出地區人口密度,提升遷入地區的人口密度。每次大移民,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一點來進行的。

明初大移民和當時西北地區人口密度也關係很大。明洪武初年,明軍收復西北後,各地人口非常少,為了發展生產、戍守邊疆就要從各地遷移人口。當時,人口的主要遷出地是山西晉南和江南等地。至今,來自山西的移民後裔說:「問我祖先哪裡來,山西洪洞大槐樹。」來自江南的移民,則說家在南京竹石巷。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竹石巷究竟是一條什麼樣的小巷,為何是那些江南移民的夢中家園呢?這背後,有一個非常傳奇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明洪武初年,有一年元宵節,朱元璋和馬皇后微服而行,打算到民間觀燈。他們出皇宮,一路觀燈,來到一小巷,只見燈火燦爛,遊人卻不多,見無人打攪,能自由自在觀燈,非常開心。看了一陣後,忽然,微風四起,將皇后裙角掀起,露出一雙大腳。就在這時,巷中有人笑了。洪武皇帝很是生氣,第二天,下旨將小巷居民發配西北充軍戍邊。據說這個小巷就是竹石巷。小巷及其周圍的居民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到西北後,人們問起時,都自稱來自南京竹石巷。這是他們心靈深處家園的標記,和洪洞大槐樹是一個道理。

從明初至今的六百餘年間,竹石巷這個地名他們口口相傳,銘記不忘。但在口傳中,產生了多種不同的寫法,有竹石巷、竹絲巷、竺絲巷、竹子巷、紵絲巷、柱石巷等等,事實究竟如何,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竹石巷究竟在南京的什麼地方呢?人們曾聯絡南京媒體,公開尋訪竹石巷,也沒有找到此地名。有人考證,發現南京有兩個地方似乎能和竹石巷有點關聯。其一,南京柳樹灣有個竹子巷,當地讀作竹石巷。其二,珠履巷。此巷子在南京城東南,有可能讀成了竹子巷。這個竹石巷真是撲朔迷離。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問遠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這位朋友在讀余懷的《板橋雜記》序時發現了蛛絲馬跡。《板橋雜記》成書於清康熙三十二年,記述了晚明南京秦淮南岸長板橋的諸多風物,敘述中帶著淡淡的懷舊感,展現了晚明的江南風情。余懷序中寫道,晚明時南京尚存有南市、珠市等地名,珠市是不是就是「竹石」的諧音呢。或許,當初,戍邊充軍時就是珠市附近的小巷,後來在口口相傳中成了「竹石巷」。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艱難遷移,一個家族歷時百年,才到了蘭州

明代大移民從洪武五年就開始了,當時將都城南京周圍的豪門大戶進行了有計劃遷徙。在這同時,也從南京徵發了17個姓氏的居民移民到甘肅中部。實際上,明代移民有多種遷移方式,有動員一般民眾遷移的;有犯罪後充軍的;有跟隨軍隊調動的。對蘭州而言,還有一種就是隨肅王就蕃的官員、護衛、僕役等,人數達五萬之眾。

遷移人口的目的是實邊,也就是提高當地的人口密度。人口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有人,才能招兵,才能發展生產,提高邊疆的實力。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我曾經在安寧的王氏家族中進行過調查。他們的遷移過程頗有代表性。明洪武元年,自金陵(南京)長途跋涉,後來落戶於金城沙井驛。不久,從戎戍邊。明洪武七年(1374年)王氏始祖王天祿任指揮一職,在永登等地作戰,屢獲勝利。明洪武九年(1376年)三月十六日,王天祿任指揮使之職,鎮守西北邊陲,駐營沙井驛,這是金城王氏家族的由來。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俞、韓、辛、張四姓。可見,當時移民是有一定組織、有一定規模的行動。其中充實邊疆的作用非常明顯。

窯街大砂村的一韓姓家族,與竹石巷有關係。韓氏家譜記載,韓氏始祖原居住在南京竹石巷,洪武年間,兄弟三人被發配充軍,歷經艱險,輾轉來到了甘肅。後來兄弟三人分別在碾伯(今青海樂都)洪水店、永登七山、紅古窯街落戶。紅古區八寶川的魯、石、韓、何等家族,其先祖也是來自南京竹石巷,他們在此定居後,利用八寶川豐富的高嶺土、煤炭,從事制陶、採煤業,對發展當地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究竟有多少江南人士遷移來到西北,已經無從統計了。有文獻記載說:「明之初,蘭人自江南遷徒而來者十居八九……」

毫無疑問,遷移的路非常艱辛而漫長。安寧區另一個王姓家族,系王陽明後裔,其家譜中對從浙江餘姚遷徙金城的時間和原因,遷移的歷程,記載得非常清楚。其遷徙的路線從江蘇、山東、山西、陝西,最後選定金城的秀川定居。前後歷時數十年,可謂是歷經艱險。

巷子,這一稱呼,和江南移民有直接關係

大量的江南移民,將家鄉的習俗帶到了西北的蘭州。至今,西北民俗、方言中仍舊保留著大量的江南色彩。

在江南,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季節,划龍舟吃粽子是必須的。西北沒有可供划龍舟的條件,但居住在洮岷地區的江淮移民,依舊舉行規模盛大的端午祭祀,抬著先輩們的神像巡遊展示。在臨洮辛店有抬著龍王過洮河的習俗。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蘭州曾有天涯望哭風俗。每年除夕,江南移民的中年男子在家裡祭祀,婦女則到大門外,遙祭家鄉的親人,痛哭不已。以表達路途遙遠,長期的思鄉之情。重陽節人們還要登上皋蘭山三台閣,以寄託對家鄉的思念。我曾經看過一首肅王寫的詞,就是在重陽節登上皋蘭山後寫的,其中有「登上皋蘭山……白雲親舍望江南……往來寄語南飛雁」等等。

走在蘭州街頭,許多路標上標示著某某巷。這樣的地名有好多。實際上,北方的城市中,多用里、道、弄、路、衚衕命名,蘭州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這也是來自江南的習俗。江南習俗大路為街,小道為巷。蘭州東大街、西大街、貢元巷、箭道巷、五福巷等等就是當年江南移民們留下的。

江南移民們到了蘭州後,把定居的地方,按照家鄉的小巷命名,將家鄉的飲食、服飾、稱謂、作物的種植方法、風俗習慣以及方言辭彙帶入新的環境,還將一些神話傳說引伸到蘭州。他們還按照家鄉寺廟的形式修建了廟宇。

明初江南大移民:十之八九的蘭州人,自江南遷徒而來,有你家嗎?

以前,蘭州黃河鐵橋東側城牆下,有一座晏公廟。這座廟不大,塑像是怒目執劍戎裝的晏公,他的邊上則是一位手攥水蛇的副將。1958年在城市建設中,晏公廟被拆。晏公廟的修建,就和江南移民有著相當深的關係。民間傳說,一年夏天,蘭州連降大雨,黃河水猛漲,水中出現蛟龍,興風作浪。在危急時刻,晏公手提寶劍,入河惡鬥巨蛟,大戰幾十回合,將蛟龍殺死,晏公也為除蛟而獻身。

其實,修建蘭州晏公廟的原因是,江南曾流傳著晏公救駕明太祖、晏公降服豬婆龍的故事,移民們將故事嫁接到了蘭州,並修廟立祠,祈禱黃河風平浪靜。如今在南京秦淮河下游,還有晏公廟東、晏公廟西的地名。

數百年來,那些來自江南的移民,已經徹底融入了隴原大地。從外貌上,已經看不出他們的江南小橋流水的特色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北大山大水養育出的豪爽大氣。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