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總是很優秀?8張漫畫已戳中無數家庭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總是很優秀?8張漫畫已戳中無數家庭

記得有人跟我說過一個笑話:

在一個三口之家中,孩子已經在房間睡著,年輕的媽媽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爸爸在一旁看報紙。

媽媽刷著刷著卻憂傷起來:

「你看人家5個月寶寶就會走了,我家寶寶7個月時還沒懂爬行」;

「你看人家1歲的寶寶會自己吃飯了,我家寶寶2歲時還要人喂飯」;

「你看人家3歲的孩子已經會製作電動玩具,我家孩子4歲了還懶拼積木玩具」;

……

「嗯,我們搬家去!」爸爸突然說。

「搬去哪裡呀?」媽媽困惑。

「搬去一個完美的地方,那裡的寶寶5個月會走路,1歲會自己吃飯,3歲就會製作電動玩具,那個地方叫『朋友圈』!」

為什麼愛刷手機的父母會變得不快樂?

從上面的笑話,你大概已經找到了答案。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很優秀,聚集無數別人家優秀孩子的那個地方叫「朋友圈」,這個地方常常招來「羨慕」和「嫉妒」,也總會帶來無窮焦慮。

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愛刷網路社交圈的人群。研究結果發現,朋友圈等網路社交圈,會破壞人的幸福感,人越沉迷會越不快樂。除此之外,常刷網路社交圈的人,情緒波動更頻繁,不高興的概率也會上升。

為什麼?

因為刷網路社交圈是個「優秀」大展台,所有人都把自己孩子值得驕傲的事情往上面「貼」:

前天上司的3歲兒子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昨天同學的4歲女兒在芭蕾舞比賽中獲了第一名,

今天隔壁老劉的孫子考取了鋼琴九級,

剛剛一親戚的6歲兒子考上了最好的中英文學校……

在網路社交圈這樣的「優秀」大展台面前,大部分父母會越看越自卑,越看越心塞,「唉,怎麼我的孩子這麼差?連一本繪本都翻不完,更不用說學英語還是練鋼琴了!」自卑懊惱之後滿腦子焦慮,「我得讓孩子努力一些」,「今兒我要監督孩子背古詩」,「明天要去學機器人編程」……或許回到家後,這些父母還會沖孩子張嘴就罵、抬手就打……

結果是,看似消磨時間地逛逛朋友圈或其他網路社交圈,沒想到卻讓日子更難過了。

網路社交圈上,別人家孩子的形象被「美化」了

有人曾經統計過,在一些為人父母的朋友圈中,80%以上的孩子都是以「美好形象」出現的:比如,某寶寶一出生就能睡整覺,某寶寶4個月會喊爸爸媽媽,某寶寶10個月會走路;某寶寶2歲了,脾氣很好,從不哭鬧;某寶寶3歲,會拼拆玩具,表現出優秀的鑽研才能;某孩子4歲,能滑出漂亮的冰舞……爸媽們朋友圈裡的孩子,總是展現好的,差的很少出現。所以便有了別人家孩子「總是」很優秀的「假象」,背後其實也是「光環效應」在作祟,「Ta這麼優秀,在其他方面一定也會很好,真讓人羨慕啊……」繼而引發父母們的焦慮。

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只不過網路社交圈常常只呈現了所有孩子優秀的一面,但是,你怎麼知道那個說英語流利的孩子卻總是尿床惹父母厭煩?你怎麼知道那個跳芭蕾舞非常好的孩子卻是個結巴?你怎麼知道那個考了鋼琴9級的孩子卻總愛偷東西?

所以,建議父母們理性看待網路社交圈上別人家孩子「總是」很優秀的形象,那些看起來總是很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未必比你家的更優秀!

父母們,請看到自己孩子缺點的同時,也看到優點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孩子們也是一樣的。造物主為一個孩子關閉一扇門後,自然會打開另一扇窗,甚至是多扇窗。

有一位媽媽曾經跟我說:「我的兒子太差勁了,學滑板學了一個多月,還處於摔碰的階段,一點運動天賦也沒有。」沒多久後,她坦然了,原因是這位媽媽偶然看到自己兒子的閃光品格。

有一次,她陪同孩子練滑板,在滑板場上,一位跟她兒子同時開始學卻已經滑得很溜的小男孩,他在所有孩子中快速穿梭,動作很漂亮,也很得意。當他再一次以高難度動作轉彎時,把一位剛開始學滑板的、年齡更小的小女孩撞倒了。看到摔倒在地的小女孩,小男孩竟然還抱怨:「不長眼的小屁孩,給我躲遠遠的!」被撞倒嚎哭的小女孩的家長,也不知道去了哪裡。這時,那位被媽媽批評「沒有一點運動天賦」的小男孩,他快步滑到小女孩面前,然後蹲下去,把小女娃輕輕地抱在懷裡,輕聲地安撫她的驚恐。

在自己兒子的溫暖舉動面前,這位媽媽覺得「沒有一點運動天賦」顯得微不足道了。

父母們,不要被網路社交圈這個「優秀」大展台牽著情緒走

失落、沮喪、焦慮……常常是那些愛刷朋友圈等社交網路的父母們的最大感受。他們的這些感受,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幸福感以及家庭的幸福感,有時甚至還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步伐: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畫畫很好,就焦慮地給自己孩子報畫畫興趣班;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說英語很溜,就焦慮地讓自己孩子也學英語;

看到別人家孩子打爵士鼓很嫻熟,就焦慮地給自己孩子也學爵士鼓……

其實,父母應該為自己而活,孩子應該為自己而成長,卻不是朋友圈裡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關鍵字:親子關係、社交心理、養育環境、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二孩所有矛盾的癥結,其實就在兩個字!父母們早知早受益
知道孩子被欺負那一瞬間,爸媽如何反應非常重要?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