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朝代,袖子拍的越響亮的人,都是在官場混的最好的人

這個朝代,袖子拍的越響亮的人,都是在官場混的最好的人

原標題:這個朝代,袖子拍的越響亮的人,都是在官場混的最好的人


馬蹄袖源於明朝的箭袖,但前部為半圓形神似馬蹄,所以,命名為馬蹄袖。為了讓滿族子孫不忘騎射本領,清太宗皇太極特彆強調文武官員的官服一律都要帶有箭袖。


都知道,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由清朝的覆滅作為結束點,清朝入關的時候是由滿族人建國的,由於是外族人,滿族的很多禮儀都是跟漢族文化格格不入的。可以說,當時的清朝也是受到很多知識分子鄙視的,但是,後來由於漢文化的逐漸熏陶,兩族文化漸漸融合,去除了很多繁瑣的禮儀。


大家在電視劇中常常會看到這幕:一位大臣在向皇帝行禮的時候,會拍幾下馬蹄袖再跪下行禮。我每次都在想,如果拍的不是袖子是手的話,肯定會疼的要命吧,這項禮儀始終被保留。那麼,為啥清朝官員要拍幾次馬蹄袖再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行禮呢?這裡,有三個原因,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滿清的服飾,還可以了解當時的禮儀。



第一個原因,女真部後代就是現在的滿族,是長期騎馬馳騁在草原的民族。以游牧業為主,如果滿族人和漢人一樣身著寬袍大袖子的話,那麼,這是不便於騎馬的,身著手腕緊緊裹住的馬蹄袖的衣服,不僅方便了騎射保證了靈活的活動,在作戰過程中,輕便的衣袖便於戰場作戰。

當年的趙武靈王就是如此,學滿人,穿胡服學騎射,「胡服騎射」就是這麼來的。春秋時期戰亂頻繁,中原人的寬袍大袖並不利於騎射,影響發揮,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自己的軍隊戰鬥力,下令學習北方胡人,穿紮緊手腕比較適身的胡服,並且,親自帶頭。



經過這一實踐,趙國的戰鬥力大幅度提高。袖口由肥大變成了窄小,對於百姓來說,是很方便做事的,所以,經過千百年的演變,這種袖子窄小的衣服也成了百姓的日常服飾。滿人的服飾沒有漢服那麼繁瑣且不便宜,而且,比較輕巧易於在動作比較大的活動中使用。


滿人入主中原後,官府對衣服的設計漸漸也向漢人寬袍大袖的趨勢靠近,學漢人甩袖子,對漢族文化的崇拜和敬重實際也表現在甩袖子上,雖然,滿人沒有學到精髓,甩著並不算「正宗」的袖子,但是,這也是作為統治漢人地區的滿人對漢文化的意識體現。


第二個原因,甩馬蹄袖除了是文化意識的體現,也是為了面見皇帝的時候證明自己是沒有攜帶武器的。古人的袖子寬大,在裡面縫有口袋,是可以放東西的,如果,有圖謀不軌的人將匕首等兇器藏匿在袖子里,意圖謀殺皇帝,那麼,造成的後果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大家為了證明自己的袖子中沒有藏任何東西,都會通過甩袖子來證明一下,並且,表示自己對皇帝的忠誠。久而久之,甩袖子就成了官場禮儀,表現了下級對上級的尊重和禮數,自然,這也就成了一種流傳於大眾的禮儀形式。



第三個原因,常用「兩袖清風」來形容一個官員的清正廉潔,這裡的袖指的就是甩袖子。也是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清廉,所以,要求每一個當官的人兩袖清風。古代的官員自然對這方面十分注意,甩袖子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公正無私和清廉。


縱觀歷史,甩袖子發展道最後,只是做給皇帝看的表面功夫,沒有什麼實質性用處,因為,最能腐敗的貪官往往袖子拍的越響。我們反觀清朝的和珅,道光時期的穆彰阿,都是「名垂青史」的大貪官,可是,在皇帝面前袖子卻拍的啪啪響。


可以說,那個乾淨那個利落,不得不讓人佩服,其臉皮之厚,讓人佩服。拍袖子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是,身在官場,對這種小細節也是要非常的一絲不苟。拍袖子,要考慮很多,例如:如何拍袖子拍的響亮,拍的讓人一聽就心情舒暢,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拍袖子發不出聲音的人一般都是官場的「新人」,對官場規則還不熟悉,袖子拍的響亮的人都是在官場混的「如魚得水」的人。但是,這畢竟是表面功夫,拍的再響亮也之能從表面上忽悠皇帝和文武百官,一味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做法是走不了多遠的。


最終,這種只注重官場氣派的風氣也讓清朝步入了死亡的深淵,直至消失在歷史之中。反觀今天,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不能光做表面功夫,表面功夫做的再怎麼完美,都不如踏踏實實的干好一件事。


其實,做人做事也一樣,做一個實在的人,做實在的事比什麼都來的重要,這不僅是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我們現在的做事準則。


參考資料: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明朝的箭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活著時候可以生擒老虎,死後去閻王殿做了閻羅王,可謂是不虛此生
幾個人密謀造反,信中藏著兩個字眾人不解,武則天一看恍然大悟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