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看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如何看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曾有學者斷言,中國大一統和歐洲眾國分立,是因為中國的然地理條件更易於統一。這實在錯得離譜。今日中國疆域面積是與整個歐洲相近。但若就自然地理條件而言,中國遠比歐洲複雜多了,交通聯繫艱難多了。起碼,歐洲沒有沙漠、戈壁、高原以及長江與黃河這類古代人類很難逾越的重大自然障礙。但羅馬帝國在其最強大之際也從來不曾統一歐洲,只統治著環地中海地區。北美大平原也遠比中國的華北(黃淮海)平原遼闊,但在歐洲人殖民之前,那裡一直是部落社會。

而且,山水相連就更沒法解說那些由瀝瀝啦啦一系列島嶼組甙的國家了。不說日本,不說英倫三島,也不說當年遍及全球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了。就說菲律賓吧,其疆域邊界竟然是以一系列經緯度交匯點間人為劃定的連線構成。但這也不奇怪。看看非洲許多國家的疆界,看看合眾國中西部許多州/國(嚇)的疆界,甚至看看不齊整卻隔離朝鮮半島南北的以及當年隔離越南南北的北緯 38。和17。線!然而,最挑戰這一斷言的會是,有些國家山水完全不相連,中間硬生生隔著他國,典型如美國本土與阿拉斯加,一戰看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以及二戰後俄國本土與加里寧格勒。也並不都是強國或大國,這類疆域構成的國家還曾有1956一1971年間的巴基斯坦(由今天的巴基斯坦與叾加拉國構成,中回隔著印度),1985-1961年間的阿拉伯聯合其和國(簡稱阿聯,由埃及.敘利亞以及北葉門構成,中間隔著以色列、約旦甚至沙特)

哲人、思想家或偉人的追求和努力會起點作用,但也不能誇大。

「天下大同"或「世界和平"之類的願景,即便加上政治家、軍事家的文韜武略,也未必總能頂事。古希臘羅馬有普適的自然法傳統,據說曾影響亞歷山大和凱撒大帝建立了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帝國。但為什麼只是帝國一一主要靠軍事強力將各地方攏在一起,其內部缺乏持久穩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整合。而且,這些願景或理想其實一直都有,帝國卻如小船說翻就翻了。還不止一次。近代就有盧梭,有康德,還設想過永久和平的「世界"其實是歐洲明;也有過天驕拿破崙,或許還能掛上希特勒。二戰之後,從煤鋼同盟,都走到歐盟了,但「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一眼睜睜地看著英國脫歐。一代代歐洲人的努力,如飛蛾撲火,真誠且悲壯。

相比之下,至少從西周開始,中國就是個有模有樣的大國了。

我不天真,不相信西周真就全面實踐了「普天之下,莫非工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有歷史記載表明,西周真還不只是句小雅,或一種說法。甚或,僅因後世的秦漢,界定了學人考有國憲制的標準和參照系,西周才一直被標籤為「封建",不被視為統一的王朝。事實上西周的統一程度,在我看來,可能超過羅馬帝國一一想想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雅言",想想更早時候周幽還 「烽火戲諸侯"!戰國時期,就有了由土地、人民和政事「三寶就成的(諸侯)明確的國家概念,有明確的疆域和文化認同,而不只看政事或君王特別是鑒於 「天子"概念本身意味著至高無上,可以說西周已有了完全現代的國家概念了。此後中國確實屢經變革和革命,北方游牧民族或其他民族多次人主中原,乃至中外的文化本質論者愛說 「崖山之後無中國"。但也就一說罷了。舊邦維新,自強不息,中國就是一次次舊邦新造。卻不只是「復盤",幾乎每一次分合,都是中國疆域的一次擴大。

但中國這個「國",相比起西方歷史上的各種國,一直很特別。

她從一開始就不是城邦,也並非歐洲中世紀的封建邦國,也不像馬其頓或羅馬或蒙古那樣沒有多少內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整合的帝國:甚至她不是一個民族國家。一位美國學人白魯恂就曾告誡其同仁中國「只是一個偽裝成民族國家的文明」這個說法其實還不夠味,北大蘇力教授堅持用中文的「國"或「國家",不認為中國必須符合某個西文詞的定義;但白氏的說法還是有助於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的表述: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這個統一併不限於指疆域空間。有鑒於人類歷史上眾多國家的發生和消失,這個多元一體的中國竟不可思議地穿越了時間長河。歷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曾以不同方式強調了「百代皆行秦政法"但在許多方面,其實還不只是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或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些詩句都已三千多年了,至今仍鮮活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即便沒寫進中小學課本,也沒人專門教,仍不時為普通中國人傳誦,甚至為普通人傳唱一一想想鄧麗君的《在水一方》!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因素促成了中國的發生和構成?因為在這個憲制問題上,並沒有什麼中國之前的「自古以來"。有從一開始就在那兒熠熠生輝的中國的原點或中國原型,從此註定了中國,無論是人種的、文化的、政治的或疆域的。即便有,我也不可能回到那個創世紀或大爆炸的原點,觀察這個沐浴著神光的起源,捕獲其精確本質,洞悉其最純粹的全部可能以及它蘊含的過後的持久同一性。這片今天稱為中國的土地,不僅經歷了很多王朝,在王朝之前也曾有眾多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歷代王朝中,有大一統的,也有分裂割據、並存或對峙的。統一治理整合了中國的王朝統治者,有來自典型農耕地區的(如秦漢),也有來自典型游牧或漁獵民族的(如元、清),還有無論血統或文化上都相當混雜的(如隋、唐)精英集團。但就這樣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地,就從「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看似完全異己的多元材質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構成了後代的這個中國。

因此,有理由也有必要考察在東亞這片土地給定的天時地利中呈現的「人和",也即政治學和法學視角中的中國憲制,或歷史演化視角中的這個政治經濟文化共同體的衍生和構成。這個共同體的長期存活足以證明這些基本制度有令人無法拒絕和不能低估的強大正當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珍依談笑點 的精彩文章:

三國十大英雄猛將排行榜新出爐,孫策墊底,張飛呂布難分上下
魯智深突然開悟的原因是什麼?

TAG:珍依談笑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