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乎的十萬個為什麼

知乎的十萬個為什麼

1.8億個註冊用戶,是喜,亦是憂。這讓知乎和周源,已經沒有理由不繼續下去,無論前方是黑夜還是光明。

文 | 本刊記者 梁玉龍

知乎上的提問突破10萬個的時候,有同事曾問老闆周源,是否注意到了這個數據,「有本書就叫《十萬個為什麼》。」

或許只是隨口一問,卻讓周源陷入沉思,因為這有關量變到質變的節點,甚至公司的未來。

那是2012年的事了,6年後的今天,知乎上的提問數已經接近3 000萬個。而此前的那個提問,也變成了平台運營過程中一個個具體的問題,紛紛直指知乎的痛處。

儘管知乎正迎來它的高光時刻——註冊用戶1.8億;「有問題,上知乎」的廣告「刷屏」了世界盃;近日又在資本的寒冬中,「喜提」2.7億美元E輪融資。

然而,現在也可能是周源最焦灼的時候。規模化的副作用日益顯著,「貴乎藥丸(要完)」的調侃,成為了用戶的口頭禪。

如何保障良性討論氛圍?如何兼顧內容的質和量?優秀創作者能否獲得收益?這是外界,也是知乎對自己的拷問。

問題的答案,往上,關乎戰略方向的選擇;往下,涉及能否打破規模化的魔咒。而最終指向的則是,知乎的天花板到底在哪。

周源曾說,知乎要「用知識連接一切」,這一天會到來嗎?

知乎「藥丸」?

在很多人眼裡,知乎是用來「刷」的,就像刷微博、刷朋友圈那樣。

過去5年來,知乎年用戶增長率均超過50%,隨之而來的則是社區生態泥沙俱下。「鍵盤俠」「杠精」、粉絲、微商……紛紛擁進知乎。曾經的精英知識性社區,越來越像一個泛娛樂平台。

如果說,以上只是平台發展過程中的干擾項的話,那麼公信力被質疑,則觸及了知乎的根本。

知乎曾經的標語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然而現在的知乎卻滋生出了一幫以胡編亂造、吸引高贊為樂的「段子手」。

2017年3月,知乎官方賬號「知乎小管家」發布專欄公告,對幾個偽造身份的賬號進行了封禁處理。一個叫「海賊—王路飛」的被禁用戶,引發輿論一片嘩然。

此人在知乎上1人分飾244個角色,時而是吸毒8年的「癮君子」,時而是職業代駕,時而是存款8 000萬元的裸貸受害者。

關於「段子手」充斥知乎的質疑聲由來已久,直到「海賊—王路飛」被曝光,這樣的負面輿情達到了頂峰。網友們認為,知乎的核心價值正在垮掉,他們把知乎的標語改成了「在知乎上,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在規模化的過程中,知乎遇到另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分裂。

知乎從2010年12月19日開始運營,「這個過程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綠洲」,周源曾非常擔心人氣不足。為此,早期的知乎實行「邀請制」,從創始團隊、投資人開始,從自己的圈子裡邀請朋友加入知乎,比如李開復、keso、和菜頭等KOL。

那時的知乎是名副其實的精英社區,這也奠定了知乎的口碑。一個邀請碼,曾在淘寶上被炒到了上百元。

不過,小圈子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難有想像空間。所以2013年初,當周源把合伙人、高管們喊在一起,詢問對開放註冊的意見時,下面幾乎全都投了贊成票。

隨後,知乎拆掉了「圍牆」,迎來了爆髮式增長。「原住民」與「新移民」的矛盾也隨之而來。早期的精英用戶抱怨凈土不再;後來者則認為前者虛偽、清高。問答區里觀點的理性交鋒,漸漸變成了抬杠,甚至謾罵。

周源未嘗沒有預料到今天的局面,在2014年撰寫的小冊子《知乎為什麼》中,他就透露出了對社區生態的擔憂。

他寫到:

「知乎現在有800萬用戶,這讓我開始花時間學習城市規劃的知識……我不想社區出現像北京一樣的霧霾和堵車……」

知乎社區治理手段這幾年則在持續加碼:2015 年,知乎上線反作弊系統「悟空」;2016 年瓦力AI機器人上線,能結合用戶舉報,及時處理不友善的內容;2017 年知乎規定了話題及答案的摺疊規範,把質量不高的內容隱藏了起來;2018年8月最新公布的舉措是,平台正在內測「鹽值」體系,類似於支付寶芝麻信用,用以評估和規範用戶行為。

遺憾的是,就像北京的霧霾和堵車一樣,治理知乎至今仍然是個老大難問題。連負責該工作的部門都自我調侃,把標示設計成了知乎藥丸(要完)的造型。

這不禁讓人懷疑,種種努力治標不治本,是否表明,社區全面開放和維繫良性生態,根本就是一個悖論呢?

內容源泉會枯竭嗎?

知乎創辦至今8年,一路走來,周源總是不停地在修正自己。

創業之前,他在某科技媒體供職,再之前,是一名程序員,知乎是他過去所有經歷、經驗的集合。他信奉內容為王,也懂得藉助互聯網,建構循環、網狀的內容生態,讓人人參與其中。

以至於在其他內容平台為吸引優秀創作者,掀起一輪輪補貼大戰之時,他仍堅持認為,有價值的知識分享無法簡單粗暴地批量生產,優秀的創作者更看重平台的調性和互動氛圍

甚至很長時間以來,知乎都在推行去中心化策略,給予大V的流量傾斜很小,以維持一個眾生平等的理想狀態。

但是社區全面開放,讓這種理想狀態漸漸失去了土壤。

當良性互動式微,優質的單向傳播就變成了知乎必須要守住的底線。

比如知乎曾經對機構用戶態度冷淡,連用戶名中涉及使用機構名稱都是禁忌。然而在內容質量下滑之後,2017年9月知乎還是上線了機構賬號。

知名企業、媒體、高校、博物館、藝術中心、研究所……周源希望專業機構能夠為平台輸出珍貴的高質量內容。目前,這樣的機構號已有14 000家。

泛娛樂圈的名人,如今也被平台視作內容和流量的保證。包括歌手羅大佑,鋼琴家郎朗,導演王小帥、賈樟柯,演員周冬雨、陳佩斯等都以不同形式在知乎上發聲。

而那些基數最為龐大的原生優秀創作者,其實才是知乎最具活力的人。

據原知乎大V「惡魔奶爸」爆料,2017年今日頭條祭出補貼和流量傾斜政策,「挖走」了300位知乎大V,一度讓知乎非常被動。

內有創作者不滿情緒蔓延,外有強敵大兵壓境。終於,2017年12月,周源藉助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平台,在演講中正式將保障創作者權益提到了知乎的戰略高度。

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創作者中心」則於2018年8月千呼萬喚始出來,其中就包括一系列幫助優秀創作者創收的政策。

比如作者經紀。現在的知乎可以為簽約創作者出版圖書,提供從選題策劃、出版到代理推廣等全套服務,並一次性支付2萬冊圖書的版稅收益。近期《友妖經》一書的創作者,就將獲得來自知乎的15 萬元版稅收入。

此外,知乎還鼓勵創作者與平台推介的品牌方合作。創作者可以對自己的受邀回答、原創文章、品牌Live主講和線下商業活動等多方面的行為自主報價,並標記自己理想的接單頻率。

不過,從效果上看,這套方案更傾向於滿足頭部創作者的變現訴求,對鼓勵普通用戶輸出優秀內容的作用有限。

燒錢補貼確實不可取,但是當平台的調性和互動氛圍不復以往,試問,普通用戶的創作動力將從何處來,平台又該如何源源不斷地輸出優質內容呢?

邊界在哪?

從1987年開始,大洋彼岸的美國德州,每年3月都會舉辦一場名為西南偏南(SXSW)的音樂節。跨界是該音樂節最大的特點,許多新概念、新技術都是從這裡走向了全球,比如視頻直播、無人駕駛等。所以,它更像是一場盛大的人文、創新和科技集會。

從2014年開始,知乎每年也會舉辦一場名為「鹽Club」的線下盛會,對標的正是西南偏南

比如今年5月知乎舉辦鹽Club時,就邀請了攜程、娛樂資本論、新潮傳媒、天儀研究院SPACETY、DICE遊戲等各個領域的代表企業參會,現場展示它們的新理念、新技術以及新產品

周源不滿足於知乎只是一個知識社區,連接一起才是他的終極目標。知乎最新的標語「發現更大的世界」便顯露了他的野心。為此,他不僅打破了用戶和內容邊界,更在多元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2018年6月14日,周源在知乎上轉發了一個最新廣告片——當紅小生劉昊然用「上知乎、問知乎、答知乎、看知乎、搜知乎、刷知乎」一套洗腦片語表達了「有問題上知乎」這個主旨。隨後該廣告片「刷屏」了世界盃。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百度曾推出的小電影《有問題找百度》。

網路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當你想查詢某一個知識點時,可能起始於百度,但是終點卻到了知乎。畢竟與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經驗、百度貼吧等內容生態產品相比,知乎的專業度要更高一籌。

此外,知乎雖然自己沒有上線搜索引擎,但是與搜狗結盟,則進一步侵犯了百度的領地。

不只是百度,因為不斷打破邊界,今天的知乎對手林立。

近年來,知乎陸續上線了「想法」,企圖從微博的市場分一杯羹;後來又上線電影評分,似乎劍指豆瓣影評;而知乎live則面臨著得到、分答的圍攻;讀書會業務則觸及了亞馬遜的圖書銷售市場。

至於今日頭條,則屬於主動找上門來的對手,其子品牌「悟空問答」被認為打的就是知乎。

儘管腹背受敵,但是從知乎的角度來看,打破邊界是必然選擇,有了海量用戶,就有必要滿足他們一站式體驗的需求。

試想,除了刷問答以外,如果缺乏其他功能可供如此龐大的用戶群使用,確實浪費了流量。正如知乎用戶曹偉鵬所言:「(今天的知乎)模式轉換很重要,上億人的模式和1 000萬人的模式肯定要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然而一個需要周源在實踐中回答的問題是,騰訊提出要連接一切,蘋果、小米也有這樣的願景,他們都是用工具類產品做連接,知乎則是第一個提出用知識連接一切的公司。但知識是碎片化的、非標的,它真的能夠黏住用戶嗎?

下一個豆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圍觀知乎的人都在等待一個結果:它會是下一個豆瓣嗎?

這不是關心兩者業務的趨同,而是想知道,知乎是不是一家賺錢的公司。畢竟同樣以精英社區起家的豆瓣,至今仍然掙扎在盈虧線上。

現在,這個問題基本有了答案。根據2018年8月8日知乎公布的數據,過去1年間知乎營收高速增長,2018年上半年營收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40%,知乎大學的付費人次達到600萬。

如果說幾年前,在「知乎的商業模式」這一問題下,還有圖書出版、線下活動等雜七雜八的回答。那麼隨著2017年商業廣告和知識服務兩大事業部的成立,周源已經向外界釐清了知乎的商業模式:信息流廣告為主,知識服務為輔。

這當然首先要歸功於平台開放引爆了流量,但是商業化如何落地,且不至於進一步傷害內容質量,這才是難點所在。

在周源看來,知乎有25萬個話題,這讓不同企業、品牌的營銷內容,可在各自擅長的話題下定向呈現至相關用戶,而且內容通路彼此平行,互不干擾。加上演算法推薦技術下信息流分發機制的助力,知乎的廣告業務這才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而為了保證原創內容的純粹性,知乎會在所有的推廣文章中打上廣告標記。

不過,「流量+廣告」的模式在資本上的想像空間是有限的,巨大的流量背後應該還有更大的商業價值。所以,知識服務便成為了知乎的戰略選擇。

在2016 年知乎推出知乎 Live 與知乎書店,2017 年推出知識市場的基礎上,2018 年,知乎將知識服務業務升級、統一成了知乎大學,囊括了知乎 Live、知乎書店、知乎讀書會、私家課等產品,形成了「課+書+訓練營」完整體系的用戶場景平台,並開始售賣囊括上述服務的知乎超級會員。

根據艾瑞諮詢的統計,2017年,中國知識服務產業規模約為49.1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按照這個趨勢,未來3年,知識服務產業規模將會持續高速擴張。知識變現前景可期,不過,該業務對知乎而言,似乎有一些自相矛盾之處。

理論上說,良性的知乎問答社區本來就該帶有很多乾貨,知識服務應該難有太大付費價值。而知乎仍在此發力,是否說明,平台對提升內容質量沒了信心?

創業正是如此,企業越做越大,問題往往只增不減,更何況對於今天的知乎來說,身邊已經沒有了參照系。

所以,周源才會在一次訪談節目里說,

「也許在某個瞬間,在那個無盡的黑夜裡,你對自己提了一個問題:這事還能繼續嗎?那一刻,你是會懷疑自己的。因為除了你以外,沒有任何人站在你這邊。」

而對於知乎和周源來說,走到今天,已經沒有理由不繼續下去,無論前方是黑夜還是光明。

end

|商界雜誌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界雜誌 的精彩文章:

由AI觸發的新工業革命正在發生……

TAG:商界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