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形似船槳卻不是槳,原來這是喪葬禮器「翣」

形似船槳卻不是槳,原來這是喪葬禮器「翣」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  劉陳平

「我現在刷的是生漆,是為了把之前斷裂的部分更好的粘接起來。」8月31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內,修復師陳福梅正對一件長2.08米的「槳形器」進行修復。黑底紅漆,一端面上繪有捲雲紋和勾連紋,這支形似船槳的木漆器靜靜的躺在工作台上,等待新生。

這件誕生於距今2200多年前的木漆器,出土於蒲江飛龍村船棺墓,因為外形,最初被認為可能是船棺中的「船槳」。12年來,經過文物保護專家對其逐步進行的保護、修復和考證,其應為喪葬祭祀中的禮器——翣。

船棺墓內「槳形器」 原為喪葬禮器「翣」

從現有文獻看,喪葬禮儀中用翣的制度始於周代。距今大約2200多年前,這件「翣」應是在其墓主下葬時隨葬使用,那時的它,不僅顏色更為艷麗,上面還纏有羽毛。「類似一種具有禮儀性的扇子。」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館員楊弢介紹說。

該漆翣長2.08米,形制完整,於2006年出土於蒲江飛龍村船棺墓。到目前為止,全國共出土10件類似器物。比如,河南信陽楚墓和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長柄羽翣,對比尺寸和保存情況,飛龍村船棺墓出土漆翣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尺寸最大的一件。

船棺內僅存翣一支 古蜀人用翣或曾本土化

早期的翣為銅製,主要出土於西周和春秋早期的諸侯國君和高等級貴族的墓葬中。到了戰國時,一般貴族也開始用翣作隨葬品。「因為木材相對更容易獲得,南方楚地盛產生漆,製作出漆器也更加精美,一般貴族就改用漆翣了。」楊弢介紹。

飛龍村船棺墓內出土的漆翣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根據目前考證研究,飛龍村船棺墓出土漆翣的形制、紋飾均與楚文化類似器物比較接近。但對比細節,楚地出土的翣一般成對出現,而飛龍村船棺墓的翣卻僅有一支。對此,楊弢有兩種猜測。一是可能墓葬曾經被盜,造成另一支的消失;另一種可能,則是蜀國在接受楚文化影響的同時,也進行著改進。

脫水保護就要3年 保護比修復更複雜

剛出土時,它通體髹黑漆,並覆有紅色硃砂彩繪,但已斷裂為四截。保護修復並考證其功能的過程,工作人員花了大約12年。楊弢介紹,從2006年至2015年,工作人員主要對其進行清洗、脫鹽和飽水保存。

2015年,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正式揭牌,2016年開始採用業內公認最為成熟的複合乙二醛法對其進行進行加固、脫水處理。直到今年年初,漆翣才完成脫水處理,開始進行修復。「就這件漆器而言,保護比修復更為複雜。」楊弢說,未來一個月內,它將徹底完成修復。

四川地區唯一反映古蜀喪葬制度的禮器

通過對飛龍村船棺墓出土「槳形器」的保護修復和考證研究,確定其為喪葬祭祀中的禮器——翣,這是四川地區唯一一件被確定反映古蜀喪葬制度的禮器。

楊弢說,目前考古專家對古蜀時期喪葬禮儀的研究還相對較少。而這件「翣」,推測是古蜀開明王朝時期應用於出殯時的禮器。「我們知道,古蜀船棺葬具外形大,古蜀人是如何將其下葬的?翣的使用方法是否和中原地區一致?這都需要後續研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特別提醒 京昆高速廣陝段雙向禁行!
李恩怡:老去的當年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