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VR電影帶你回到華沙起義!

VR電影帶你回到華沙起義!

原標題:VR電影帶你回到華沙起義!


華沙Kordegarda畫廊推出了一項新的VR體驗。這項體驗將把觀眾「送」到74年前的華沙,親身經歷當年所發生的那場驚心動魄的事件。


1944年8月1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地下軍為反抗德國佔領軍,發動了一場著名的戰役——華沙起義。這場起義的目的就是想趕在蘇聯紅軍到達華沙前,解放德國的佔領,以避免受到蘇聯的控制。

華沙起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地下軍反抗德國佔領軍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在1944年8月1日開始的。波蘭地下軍的目的是想在蘇聯紅軍到達華沙前解放德國的佔領,以避免受到蘇聯的控制。5萬波蘭地下軍採用了游擊戰對抗2.5萬德軍,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蘭軍隊方才向德軍投降。在波蘭方面有大約1.8萬名軍人和超過25萬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約2.5萬人受傷。德軍方面有大約1.7萬人死亡和9千人受傷。



在這場悲壯的戰役中,5萬名起義軍在內無彈藥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整整堅持了63天。然而,迫於死傷慘重,起義軍最後不得不選擇了投降。歷經幾個星期的激戰,華沙這座城市幾乎全部被毀,每一棟樓房似乎都變成了戰場。不僅如此,在華沙居住的平民都被趕出了城,8.7萬華沙人被送往德國,強制服苦役。


當年,在如此悲壯的一段歷史中,大量的詩人、作家、工程師等波蘭精英都義無反顧的拿起了武器,告別了父母妻兒,投入到這場血腥的戰鬥中。如今,為了讓波蘭大眾銘記那段歷史、那些曾經為民族獨立而奮鬥的戰士們,華沙Kordegarda畫廊拍攝了一個VR電影以重現當年慘烈的情形。

這場VR電影時長大約為15分鐘。觀眾將會發現自己身處於1944年華沙的廢墟中,身邊是與觀眾一起戰鬥的起義軍。影片中的起義軍會對觀眾說話,就像是其真的在戰場上一樣。除此之外,觀眾還會看到頭部受重傷的起義軍在一旁奄奄一息;一名德國士兵提出要與一名波蘭囚犯跳舞,玩弄之後又將其開槍射死。



雖然說這部電影大部分是虛構的,但是其提到了一個真實的事件。一位名叫Wladyslaw Sieroszewski的起義軍,被德軍射中了心臟。但幸運的是,這顆子彈被他的錢包擋住,從而活了下來。據悉,這個錢包里還裝著他女兒的一封信。


「我們不用再去想像,如果我們在那裡,究竟會做些什麼」,電影的創作者Tomasz Dobosz說:「通過該電影,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就真的在那裡一樣。對於那些細緻敏感的觀眾來說,他們會發現,其實自己做出的決定,將會與那些起義軍相同,要麼是躲藏要麼是戰鬥。」


兩年前,華沙文化部聯合華沙Kordegarda畫廊開始共同製作這一VR影片,並於華沙起義周年前夕推出。影片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多年前發生的這一事件,並感受來自於當時的恐怖衝擊。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短篇故事正通過Tilt Brush變成了360度短片。受2015年敘利亞3歲難民阿蘭·庫爾蒂(Alan Kurdi)溺死圖片啟發的《Sea Prayer》是衛報VR團隊的最新作品。


這部7分鐘的視頻可通過衛報官網的YouTube 360度視頻鏈接或The Guardian VR Daydream應用觀看。一幕幕情景緩慢地在觀眾周圍展開,而空間音頻效果可以幫助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這部藝術是由衛報VR團隊和VR藝術家利茲·愛德華茲(Liz Edwards)共同創作而成。



據介紹,《Sea Prayer》是「首個通過Tilt Brush製作的敘事動畫VR影片」。作品的效果與《Dear Angelica》的手繪式敘事體驗相似(Oculus Story Studio根據另一個VR創意應用程序Quill創作)。遺憾的是,儘管轉換成360度視頻能擴大《Sea Prayer》的受眾,但與《Dear Angelica》的事實筆刷渲染相比,這樣的轉換給圖像質量帶來了不利影響。另外,目前創作方沒有提供基於原始Tilt Brush渲染的實時版本。拋開技術缺點,虛擬筆刷的效果和強大故事結合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這部作品紀念了阿蘭·庫爾蒂死亡二周年,並引起了人們對不斷試圖偷渡至歐洲的難民的艱難境況。

戰爭已然過去,但是傷痛和歷史卻應該一直被牢記。這些貌似娛樂項目的背後都深藏著難以言表的沉痛過去。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反觀歷史,方可期望未來。現如今,又有了VR這一技術,可以將人們帶回到歷史中去。我們更應藉此好好感受戰爭中的大無畏,珍惜當下的和平,並期望其能長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矩陣 的精彩文章:

全景是不是VR?
科技與城市「共生共長」

TAG:中科矩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