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苗達人」的致富路

「魚苗達人」的致富路

「魚苗達人」的致富路

客家新聞網 李玲

一塊塊蓄滿水的魚塘波光粼粼,水質清澈;三五成群的魚苗爭相浮出水面嬉戲搶食……這是8月30日,筆者在興國縣江背鎮果源村共同組退伍軍人胡桂生的8畝魚苗基地看到的情景。正在給魚苗餵食的胡桂生高興地告訴筆者:「三個月前已經把投放的70萬尾『水花』售完,現在塘里還有1.5萬尾,等養到明年二月份,尺寸大些就可以賣到更高的價錢。」胡桂生說到的「水花」,就是魚苗。

圖為胡桂生正在給魚苗餵食。

今年61歲的胡桂生出生於農村的貧苦家庭,1976年,他應徵入伍,成為福州軍區野戰司八十六司的一名戰士。在部隊,胡桂生積极參加一兵多能訓練,培養出堅韌、頑強、樂觀向上的優良品質。

1981年退伍後,胡桂生返回家鄉江背鎮果源村,頂著生活的重擔,四年多來,他以在家務農為主,有空還會四處打零工賺取勞務費。「總覺得一家人靠幾畝水稻過活不是長久之計,也不是自己喜歡的狀態。」胡桂生說。

1985年,胡桂生了解到縣城附近鄉鎮的水產養殖發展勢頭強勁,還有水產站的技術員會定期下鄉指導農戶養殖,「家門口的水塘一直荒著,魚苗養上幾個月便能出售,正好可以利用起來,也算是一筆收入。」從此,一個水產養殖的念頭在胡桂生心裡紮下了根。

夢想的實現總要越過泥濘、跨過荊棘,胡桂生的水產養殖之路亦是如此。

「投放的魚苗幾乎都死了,幾千塊錢就這樣打了水漂。」回想起1986年的災荒,胡桂生至今還心有餘悸,當時從別的村買來40萬尾「水花」,不巧全縣鬧災荒,河塘乾旱,致使胡桂生投放的魚苗存活下來不到10萬尾。不過,這反倒讓胡桂生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水花」養好。

此後,胡桂生只要在家裡遇上了難題,便會四處請教「水花」養殖能人。「老胡人聰明,總是不懂就問,弄懂了就馬上記錄下來,跑得也勤快,縣裡組織的水產培訓講座總是能見他早早到場。」提起胡桂生養殖「水花」的勁頭,縣水產站技術員上官奕長連連稱讚。

據上官奕長回憶,當時全縣推廣水產養殖技術,水產站技術員經常走村入戶對農戶進行養殖培訓,胡桂生勤奮肯干,總是最積極的那個。

圖為胡桂生正在查看魚病防治手冊。

「以前也就是個半畝方塘,現在可遠遠不止了,面積大著呢。」胡桂生指了指不遠處的幾口大魚塘,全部加起來有8畝左右。據胡桂生的妻子陳荷英介紹,家裡這8畝的魚塘大部分是從村裡人手上租來的荒塘,原來自家的魚塘深度只有60公分,完全不適宜水產養殖,只得自己動手挖土,「每年塘里的魚苗賣完就放水挖塘,挖了整整三年。」陳荷英說。如今,胡桂生家門口的魚塘深度達1.2米,平均每年投放「水花」50萬尾。

「別小看了『水花』,雖然一條長到2、3兩就得出售,時間上也僅需2個多月的時間,但要讓其健康成長卻不容易。」胡桂生笑呵呵地介紹說。20多年來,靠著技術員的悉心指導和在養殖過程中不斷實踐總結,胡桂生已成為村裡的專業魚苗養殖能手,經他從「水花」培育出來的魚苗成活率都在60%以上。

「每天都要到魚塘邊走上兩趟,一是察看水溫變化,二是檢測水內微生物密度。」當問及胡桂生養殖「水花」的要領時,他娓娓道來,『水花』魚苗養殖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所以要想提高魚苗「水花」成活率,就必須從魚苗池建設、魚池消毒、科學引種、放養密度、防治病害等環節入手。為此,胡桂生每天都會定時查看天氣預報,保證魚塘溫度和魚苗的產地溫度差控制在0.5℃以下,此外,胡桂生每次都會在下苗前一周對塘水進行徹底的殺菌消毒,並通過水色的變化隨時調節水內微生物的平衡,讓魚苗不至於缺氧而死。

如今,胡桂生靠著攤養「水花」賣魚苗,每年為家裡增收8萬餘元。在滿足興國縣多個鄉鎮農戶魚塘養殖需求的同時,還銷售到於都、寧都等地的水庫進行投放養殖,目前,每年培育出售的魚苗達70多萬尾,固定由他供魚苗的養殖農戶達到20多戶,成為了當地公認的「魚苗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家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廣東僑鄉台山有一款愛心雞湯叫「燉雞汁」
劉靖峰:讓人工智慧為健康護航

TAG:客家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