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壇領袖,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繼唐代韓愈等人倡導古文運動後,歐陽修等人又最先扛起了北宋古文運動的大旗。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苦讀而中進士,位列「唐宋八大家」,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

歐陽修《朋黨論》

陳橋兵變

陳橋之變後,宋朝開國。為了杜絕武將掌權篡位的事情再次發生,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並大大提高了文臣的地位,頒下不殺士大夫的聖旨,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此後,北宋文人政治風氣濃厚,再加上科舉制度得以完善,「朝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是每個讀書人終生的信仰。

歐陽修《朋黨論》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即位後,廣開言路,文臣本就沒有因言獲罪被殺頭的擔憂,於是一時間朝廷上人人都敢於說話。這中間就不免有藉機排斥異己的現象發生,甚至互相攻擊為「朋黨」。

每任宰相掌權後都要竭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對於前任宰相的政策,不論好壞,只要是和自己相悖的,廢除起來都毫不手軟。這就造成了互相攻擊的現象經常發生。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不少只對事而不對人的朝臣。在朝廷上也許政見相左,但私底下也能有君子之交。

歐陽修《朋黨論》

范仲淹

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這是一個太平盛世,但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農民負擔沉重,盛世之下也有危機。部分有識之士提出改革計劃,於是宋仁宗罷免了保守派宰相呂夷簡,起用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也出任諫官。慶曆新政開始。

范仲淹和歐陽修等人執政後,提出了十項改革方案: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大部分都被仁宗採納,頒行全國,號稱「新政」。

歐陽修《朋黨論》

改革阻力巨大,呂夷簡雖然被免職,但他在朝中勢力仍然不小。保守派攻擊范仲淹和歐陽修等人搞朋黨,范仲淹以直言反擊被貶,歐陽修則獨木難撐,繼續與保守派爭論。

慶曆四年(1044年),為了反擊「黨人」的污衊,歐陽修給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黨論》。

慶曆五年,「新政」被廢止。歐陽修也因彈劾呂夷簡等人,被政敵指為拉幫結派搞朋黨,屢次被罷免。

歐陽修《朋黨論》


附·《朋黨論》·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