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起終因長平坑趙卒,而被趙氏子孫踢出武廟十哲之列

白起終因長平坑趙卒,而被趙氏子孫踢出武廟十哲之列

原標題:白起終因長平坑趙卒,而被趙氏子孫踢出武廟十哲之列


白起,戰國後期四大名將之首,據統計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約兩百餘萬人,其中白起就佔了約一半。雖然是戰功赫赫,但也屠戮過重,尤其是長平一戰,挾詐盡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因而被後人稱之為「人屠」。


戰國七雄中,唯秦國是將斬首與授爵直接掛鉤的,這固然能極大的激發軍人的戰鬥積極性。但是,同時也容易激發人的獸性。秦之後世,有好多朝代也以斬敵首以衡量軍功的,卻都發生了好多例的「殺良冒功」行徑。據戰史學者研究,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在戰場上重創敵方10%左右的主力,就能促使敵方的大崩潰。而長平之戰,這個比例應該還不到10%,而白起在長平之戰前的戰爭中,也有動輒斬首二十餘萬的戰績,就可以得知,那些被斬首的,其實十之八九都是在勝負已定的情況下被割了腦袋的。這些被斬首的其實按理來說都是傷俘,所以,最終,秦能滅絕人性坑殺四十餘萬趙之降卒也就不足為怪了。



雖然,七國早已混一達兩千餘年,現都視之為內戰。但在戰秦之際,山東六國視秦國與今天的中國視日本也並不會有太多的差別。再則,對被屠殺者及其親屬來說,死於國內屠夫與死於國外屠殺也不會有太多情感上的差別。在古長平之地,今山西省高平縣,有一道流傳了兩千餘年的傳統小吃--白起肉。其實就是一道燒豆腐,當地人稱之為白起肉,也示對白起的切齒之恨。晉城詩人李慧英曾寫詩一首《高平燒豆腐》:「惡報武安坑趙卒,無辜豆腐代還刑。千年不斷烹煎炸,難慰長平片片熒。」


以下是歷代文人的筆記小說中,關於白起殺降之報應的。從中也能感受到歷代文人士大夫對白起殺降一事的極度憤恨。

《重刊感應彙編敘》中記載:潘從先曰。子友阮見田。見屠人宰一豬。皮有秦白起三字。此沉淪鬼獄中。偶遣一方作豬。以彰業報。其千餘年來。除受生屠戮外。必不絕刀山劍樹之苦。未知何年。可結長平一案也。


《金陵瑣事》中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南京守備太監富紫泉,建永寧寺於安德門外坌山口。殺一頭豬來祭梁,豬腹上隱隱「秦將白起」四紅字。富紫泉說:「這是白將軍啊!」於是就把豬埋掉了。


《法苑珠林》中記載:隋開皇十一年。內太府寺丞趙文昌身忽暴死。於數日唯心上暖。家人不敢入殮......昌受囑辭行。少時出南門外。見一大糞坑中有一人。頭髮片出。昌問引人。此是何人。引人答雲。此是秦將白起。坑趙卒。寄禁此中。罪猶未了。


《群談采余》云:洪武初吳山三茅觀。雷擊白蜈蚣。身長尺許。背有白起二字。


唐朝時,李世民尊姜太公為武聖,唐肅宗時將祭武聖的祭奠與視與祭孔子相同。以姜太公為主祀、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這十位名將便被稱為「武廟十哲」。這十人分別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到宋朝時,趙氏子孫趙匡胤幸武廟,歷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人去之。



趙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戰國時屬趙地,趙氏的起源肇始於造父,趙國便是由造父的直系後裔所創立。趙氏子孫無不以戰國時的趙國為榮,而長平之戰無疑是趙氏子孫的最大傷痛之事。白起雖因其赫赫戰功位列武廟十哲而受享二百餘年之香火,但最終卻被趙氏子孫趙匡胤趕出了武廟十哲之列,也不能不說是一種冥冥之中之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趙奢為何只贏了一仗, 就能位列武廟?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跪而吮上乳」為何意?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