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筆 時光碎片

隨筆 時光碎片

時光碎片

文 墨禪

初秋

最近,在朋友圈裡常常看到一些回憶過去的文章,特別是有關上山下鄉的老知青,相約在花甲之年,返回插隊的農村,回望青春走過的足跡,讓人好生感動。

在我的記憶里,也依惜記得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來自上海、浙江的知識青年,他們不但把青春奉獻給了大慶油田的開發與建設,同時還帶動了一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大慶還是一個工業化和農業化的城鄉結合部。地處大慶市西北端的老讓胡路是大慶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設指揮部的所在地,周邊除了大企業的部分工廠外,也是油田職工和家屬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在它的中心,有一個老商店最受人關注,也是居民區最熱鬧喧嘩的地方。住在周邊的職工和家屬,都在這裡購買生活用品和國家供給。平時每到大人下班或孩子們放學,就會看到許多的大人帶著孩子買東西,有的是孩子們仨仨倆倆地在商店裡逛來逛去。記得當時我還在奮鬥小學上二年級,忽然有一天發現商店裡來了一群大姐姐,她們個個貌美如花,新潮時尚,好多人長得都跟電影明星似的吸引人的眼球。上前一打聽,原來,她們都是來自上海、浙江一代的知識青年,插隊到大興安嶺等地又轉戰到油田參加油田建設的。當時來的知青,有的分到了一線工廠,有的分到了後線服務行業。因我年紀小,當時他們一批來了多少人我不知道,只記得商店裡來了二十多個女知青,都是青春靚麗盡顯芳華的年齡。

商店是服務行業,女同志自然就多。這麼多年青貌美的姑娘站在櫃檯前,彷彿一道靚麗的風景,難免要吸引人的眼球。經常會有些調皮島蛋的男生,跑到商店裡買東西,藉機跟售貨員閑聊幾句。記得我們這些小女生有時也會湊熱鬧搗亂,常常放學後幾個小夥伴聚一起,跑到商店的窗戶下,看看沒人就對著窗戶的玻璃砰、砰、砰的敲幾下,然後藏在隱蔽之處。看到售貨員出來,沒找到人又返回店裡,我們又會跑過去繼續敲玻璃,然後再躲起來悄悄地偷窺著。當時在我們幼小的心裡就有一種想法,想聽聽她們那幾啦抓啦聽也聽不懂的上海話。上海話雖好聽,可我們根本就聽不懂,儂啊、阿拉呀還是後來才知道是你、我的意思。

也許是所處的環境不同,也許是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大城市裡來的人,與我們這些在城鄉結合部成長起來的人是有區別的。見多識廣的知青們引領著當時社會的文化生活潮流,走在大街上,遠遠的看到那些燙著大波浪的人,或是在蓬起頭髮的耳邊,留著兩綹長頭髮的人,或是腳穿高跟鞋,身穿吊腿褲小細腿的人,我們就知道這是上海知青,淘氣的孩子們給他們起了個綽號「上海娃子」。其實,真正的娃子是我們這些涉世不深且玩皮的孩子們。沒過多久,受好奇心驅使,稍大一點的孩子們開始效仿知青,把蘭色肥褲子改成了吊腿褲子小細腿,清一色的布衣也逐漸換成了色澤鮮艷的花衣服,髮型也有了改變,街上開始流行上海娃子的髮型了。

那時,最熱鬧的事是企業搞慶祝活動。當時,企業經常要開學習大會、經常組織慶功大會和文藝演出活動,每場活動都少不了這些正值青春嘉年華的知青們。那時職工的業餘生活多為觀看演出和看露天電影。商店裡的知青是宣傳隊的骨幹,她們背著小背簍的表演唱至今還在腦海里留有深深的印跡。

來油田的知青以上海知青居多,都是二十多歲的樣子。那時計劃生育要求很嚴格,晚婚晚育一對夫妻一個孩兒的基本國策剛開始實施,法定結婚年齡為二十五周歲。這些知青們多數與同鄉結了婚,有一小部分人與油田子女或娶或嫁。這些大男大女們談戀愛的方式也跟我們不一樣,出行成雙成對,肩並肩手拉手。每到晚上觀看露天電影的時候,看到他們挎著胳膊親密的樣子,沒見過世面的小孩子們就會跟在他們的後邊說三道四,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們多幼稚啊。

遠離家鄉的知青們,沒多久就與當地人打成了一片,有的認老鄉,有的結交朋友,一時間到處都能聽到那幾啦抓啦的上海話。最讓我們開心的是,上海知青來了以後,每次回上海探親會帶些黃豆、瓜子和豆油送給親朋好友。回來時會給師傅和朋友家帶一些各種各樣的糖果、上海特產等,大白兔奶糖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小朋友之間,誰要是有了一顆大白兔奶糖,那是多麼的沾沾自喜啊。

那個時候的生活條件不比現在,計劃經濟之下吃用都是國家供給,買糧有糧票,買布有布票,豬肉和雞蛋都是商店裡統一供應的,家家戶戶都是穿布衣、布褲,吃供應糧。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條件好的人家會讓上海知青在回家探親時,給自家的孩子們買的確良衣服和生活上的一些小飾品。因棉布會出皺褶,穿著不太好看,而的確良化纖織物正相反,易洗愛干,色彩艷麗穿著板正,很受人們的喜愛。如果誰要擁有一雙丁字型皮鞋,那就是最富有的了。

隨著上海知青的引領和帶動,街面上開始流行的一些色彩艷麗的沙巾,髮夾、八字卡等飾品成了女孩子們的最愛,讓女孩子們過足了癮,美翻了天,讓大慶的生活文化也相對提高了一大步。它帶動的不只是大慶的文化生活領域,同時也引領了城市的一個潮流。

十多年後,我參加工作當了幼師,又有機會與知青的下一代接觸。最有趣的是,商店裡那位長得最漂亮的,外號叫毛毛的大姐姐,她的兒子在幼兒園上大班時正好趕上我帶班,每次她來送孩子我都要多看她幾眼,城市女人的那種優雅美麗在她的身上盡顯無疑。後來,他們夫妻二人調回了上海,孩子也一同回上海了。

據說,大慶因為是城市,不存在知青返城一說,很多上海知青都是自己找門路,找接收單位調回了上海。沒調回去的知青,在政策的允許下,把孩子的戶口遷回了上海。餘下的知青見證了大慶的艱苦創業,參加了油田的二次創業,為油田的建設和發展獻出了他們的青春年華。

現在,這些知青們都已到了花甲之年,留下的知青已所剩無幾,思鄉之情讓他們退休後選擇了回上海養老。企業為了方便在外地的職工,在各地設立了社保點,為他們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條件。還有少數一些知青,當年嫁給了油田工人,退休後也選擇了回上海和家人們團聚。也許,這就是人老了要葉落歸根,思鄉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禪視野 的精彩文章:

TAG:墨禪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