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夏,我已捨不得離開你」

「寧夏,我已捨不得離開你」

53年前,年僅16歲的浙江省杭州二中學生金維新坐上西行的列車,輾轉來到陌生的寧夏。53年後,已近古稀之年的賀蘭縣委辦退休職工金維新走在大街上,當有人親切地叫她一聲「金老師」時,她的心裡是滿滿的幸福。

「我熱愛寧夏,她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已捨不得離開她。」金維新說。

16歲遠離父母支寧

「我16歲離開父母來到寧夏,轉眼已69歲了,是古稀之人了。」8月29日,在永寧縣一個小區里,金維新說。

金維新的老家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因在姊妹中排行第六,哥哥姐姐常喊金維新「六妹」。

1965年9月7日,金維新和杭州二中、杭州四中的102人從杭州出發來到寧夏。他們中年紀最大的20多歲,最小只有16歲。

「抵達寧夏後,我們全部被安排到永寧縣的永寧農場(現為永寧縣望遠鎮東升村)。」金維新說,永寧縣對這批知青很重視,特意在永寧農場增設了一個知青大隊,划出不到100畝土地專供知青大隊耕種。

在永寧農場,金維新第一次見到黃河,那種激動的心情至今難以忘懷。

「永寧農場緊鄰黃河,走不到1公里就到了黃河邊。那時人比較少,閑置的土地比較多,黃河邊還有許多沒有開墾的荒地。」金維新回憶,第一次看到黃河,河面很寬,水流湍急,奔流不息的感覺讓她激動不已,「我們都捧起黃河水,高聲吶喊著,表達著自己第一次見到黃河時激動的心情。」

金維新說,永寧農場在黃河西岸,那時沒有黃河大橋,要想到黃河東岸是件極為困難的事,需要走幾個小時的路到有渡口的地方,坐船過黃河。「現在方便多了,眾多的黃河大橋連接東西兩岸,縱橫南北的黃河濱河大道也將黃河東西兩岸緊緊相連,幾分鐘便可完成黃河兩岸的跨越,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寧夏人民身上學到許多東西

初來寧夏,金維新這個體重36公斤身高1.57米的江南女子,就要和其他人一樣,下地勞作,用雙手奮鬥自己的幸福生活。「那時,永寧縣很多地方都種植水稻,我們知青大隊也種植水稻。」對身體瘦弱的金維新而言,插秧、除草等農活就是重體力活。

雖說金維新等人來自江南,但對稻田中的野草並不熟悉,「是當地農民手把手教我們這些南方知青識別野草的。」幾年下來,金維新也成了除草能手,至今她還記得,稻田中的三棱草、蘆葦相對好辨認,但有些雜草卻是模擬高手,與水稻長的非常像。「我們辨認稗草和水稻秧苗的方法是『一摸二看』。稗草的葉片十分光滑,而水稻的葉片上長著細細的絨毛,有點像螃蟹腿上的細絨毛,一摸便能辨別出真偽。如果通過摸還不能辨認清楚就仔細看葉片的背面,稗草葉片背面從上到下有一根一貫到底的細白線,而水稻就沒有。」雖然幾十年過去了,金維新仍能一眼認出稗草。

金維新說,那時,他們都是光著腳站在水裡插秧、拔草,時常被水蛭叮咬,而當地農民便熱情地教他們如何清除叮在皮膚上的水蛭。「我們融入了寧夏,成為了寧夏人,也從寧夏人民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金維新感慨地說。

寧夏永遠是我的第二故鄉

1968年底,知青大隊解散,金維新和部分知青留在了東升村,還與本村農民結婚、生子,直到1976年才離開東升村。在東升村期間,她當過隊里的會計,做過村裡學校的民辦教師,做每一件工作時,金維新都會盡其所能把工作干好。

那時,農村生活條件很艱苦,出行沒有什麼像樣的交通工具,到銀川看病還要半夜起床套上毛驢車趕路。如今,柏油路鋪到了家門口,半個多小時就能到達銀川市區。不僅如此,許多農民住上了樓房,買了汽車。「國家發展了,寧夏發展了,一切都變的越來越好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好日子終於變成了現實。」金維新說。

1976年,金維新離開東升村至永寧縣良種繁殖場工作了2年,1978年被借調到永寧縣教育局工作。期間,金維新的身份由「農民」變成了「幹部」。

1986年,永寧縣教育局成立電化教育培訓部門。那時的電化教育資料和設備體積都比較大,每次新的電化教育培訓計划下來,金維新都要提著電化教育資料和設備,每個鄉鎮挨個跑,一干就是6年。

1992年,金維新離開永寧縣教育局,先後在永寧縣檔案局、縣委辦工作,直到2006年光榮退休。

「我退休已12年了,但走在永寧縣的大街上,許多曾接受過我們電化教育培訓的老師依然喊我『金老師』,讓我心裡很溫暖、很感動。」 金維新說,寧夏是她的第二故鄉,非常眷戀,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了。(魯延宏)

金維新因在教育部門工作優秀受到表彰。

金維新與丈夫。(圖片均由本人提供)

(圖片均由本人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