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聞戰則喜 — 是大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根本因素

聞戰則喜 — 是大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根本因素

原標題:聞戰則喜 — 是大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根本因素


作者:瀚海狼山


春秋戰國數百年,在周王室的神聖外衣和權威全面衰落後,天下局面如何發展,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根本性問題。當時的華夏族的核心生存地帶在黃河流域的中下游,但是並非沒有生存危機。那時也許沒有現代的民族國家的概念,但是華夏族顯然是一個以血緣和宗法制度為紐帶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還有個基本共性,那就是語言是大致可以相互聽懂的。即使當時的文字還遠遠沒有統一,但周王室的號令,卻是上古的華夏語,也就是古漢語。凡是王族是這個語言圈子裡的,都可以認為是「夏」,而語言完全不能交流或者基本不能交流的,則是北狄、西戎,還有東方沿海的夷人和南方的蠻族。


像南方的大國楚國,他當時統治的本地土著,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南方蠻族,但是楚國的核心家族卻是很早就受到周王封賞的貴族,已經華夏化,因此楚國勉強可以擠入華夏圈。在稱呼上,楚國統治者早早的「冒爵」擅自稱王,把自己抬得和周王的王位一樣高,這就又體現出楚國在華夏秩序的邊緣性。實際上周王給楚國的原始封爵只是一個子爵,因此可叫楚子。


到春秋中期,各華夏諸國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周邊蠻族大大的壓縮:狄人差點把中原核心的衛國滅國,連國君都被狄人烤了串;而南方的楚國不斷吞併靠南的姬姓「正宗」小國,已經擴張到接近黃河南岸,準備問鼎中原。而周王室本身也沒好到哪裡去,被犬戎直接從陝西西安趕到了河南洛陽。這個局面若再持續下去,中原華夏基本就要亡國了。此時出來了齊桓公和管仲,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這才穩定了華夏族的生存空間。


齊桓公穩定華夏有功,但也初次顯露出華夏族有統一領導權,天下大一統的必要。但是齊桓公「攘夷」的前提是「尊王」,因此齊桓公和後來的多位霸主,都沒有拋棄周王室這面舊招牌。卻為未來的大一統埋下了伏筆。

時間很快從春秋時代進入了戰國,以前上千個諸侯方國,此時只剩下11個,其中包括戰國七雄。最後到大秦完成了統一。大秦之所以能統一中國,原因是複雜的。但主要因素,我認為有兩個:第一,晉國的分裂是大秦東進的前提和外部因素;第二,軍功至上,聞戰則喜,是大秦能夠一統天下的真正內因。


實際上,最有資格統一天下的是齊國和晉國。齊國的創始人是姜子牙,晉國國君和周王室一樣都是姬姓,都是根正苗紅。楚國也有問鼎的野心,但是楚國的出身和文化落後,很難讓中原國人服氣。諸侯之中,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處於西部蠻荒地帶的秦國人出來說話。但是,齊國在齊桓公的曇花一現後,就滿足於山東省的優越物產和氣候條件,不再有任何西進的想法。楚國的北進、和秦國的東進野心,都被強大的晉國擊退。但是晉國成為超強後,偏偏自己內爆了。分裂後的趙魏韓,誰也不是秦國的單獨對手,這是秦國在300年後能再次東進的前提。


大秦之所以越打越強,還在於商鞅變法後明確規定:一切工資待遇,都按照砍掉敵人的多少首級來計算;將領的封賞,按照手下砍掉的首級的總數計算。沒有戰場首級,哪怕你是王室貴族,都不能有任何獎金;長期沒有獎金,不但不陞官,而且還要受到刑罰。



大秦的士兵往往是一邊揮舞著武器衝鋒,一邊腋下夾著,腰裡別著好幾個敵人的首級,因為一個敵人的首級可能就能為大秦戰士在戰後漲一級工資,那時候是加封多少斛糧米。這樣不但士兵自己能吃飽飯,而且家裡的老婆孩子父母都可以有生活保障了。

正因為規定如此簡單明了,因此秦國人從主帥到大頭兵,一聽到有仗打,都高興的不行,因為升官發財的機會來了,百萬人一上戰場都是瘋子!而在六國看來,秦國部隊是真正的虎狼之師!秦滅六國,只剩下時間問題。就是不知道當代的中國人,還有沒有「聞戰則喜」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口談兵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長腿戰鬥機—蘇27還只能排老二
颱風來了 F-22嚇跑了 美軍只有這種飛機敢於迎風而上

TAG:刀口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