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以文化的名義為「枯枝」正名

以文化的名義為「枯枝」正名

時下在盆景界有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很流行,常見於松柏:干只有一部分被樹皮包裹著,細細的水線維持著植株的生長,樹冠也是半枯半榮,整個作品表現出了植物在逆境中的生長狀態,突出了生命的堅毅和頑強。經這一番描述,可能很多讀者已經能叫出它的稱謂來了。有人把它叫做神枝、舍利干盆景,而筆者則將它稱為枯枝、枯乾盆景。

幾年前,日本的一些盆景界人士將這種半枯半榮的盆景拿到我國展出或者作為商品銷售,我國台灣也有部分這類盆景進入祖國大陸,受到了歡迎。盆景經過他們發明的幾十件工具砍、鑿、撕皮等等之後,死去的部分進行了「老化」處理,於是,植株枯敗的部分把鮮活部分襯托得生機盎然,枯敗部分的灰白色使綠枝嫩葉顯得更加神采奕奕,整個盆景作品在蒼老與活力的對比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這種盆景很美,但更令人讚歎的還是他們那先進的技術。我們的盆景人是愛學習的,便將這種技術拿了來,不幾年,只見各種盆景展上,我們的盆景人運用這種技術製作的盆景紛紛登場,並且也是技藝精湛,表現不俗。伴隨著這種技藝的「拿來」,神枝、舍利乾的名字也漸漸風行起來,幾乎大家就快遺忘了它原先的名字。

其實,枯枝、枯乾的稱謂不是筆者的發明,這種表現形式在我國古代的盆景作品中就已出現,那時我們的祖輩就叫它枯枝、枯乾,這名字與盆景所體現的深厚文化是氣脈相通的。那麼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叫它神枝、舍利幹了呢?筆者以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浮躁和不冷靜的表現,犯了人云亦云的毛病,沒有對其稱謂進行深入的思考。孰不知神枝、舍利乾的稱謂也是有其特殊文化背景的,這種發源於日本的名詞正是體現了日本民族的一種精神,與日本民族的歷史、際遇是息息相關的,其背後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盆景工作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是應該有選擇的。近些年,我們的盆景產業發展很快,盆景工作者在技術和藝術表現方面也在不斷創新,他們在努力地學習、借鑒,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吸收能力,將「拿來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習是沒有問題的,好的技術我們要學,來提高我們盆景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但是在拿來的時候,有些有用的東西人家有而我們沒有,我們可以去拿來,而且應當去拿;別人有而我們也有的就不要去拿了,發揚自己的就好了,這也是對傳統的繼承;對自己沒用的東西就算人家「買一送一」,我們也不能拿。

所以筆者以為,還是應該把那種半枯半榮的盆景叫做枯枝、枯乾盆景,而且我們的盆景工作者以後在拿來的時候,先要把浮躁的心情沉澱下來,翻翻自己的「口袋」,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有了,再仔細想一想,拿來的東西是不是對自己有用。

轉載自盆景中國

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匠園藝 的精彩文章:

人間自是有景痴
盆景博物館藏品,眼饞沒?

TAG:致匠園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