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第一清官,死後家中連安葬費都拿不出來,嘉慶帝親賜謚號文正

清朝第一清官,死後家中連安葬費都拿不出來,嘉慶帝親賜謚號文正

原標題:清朝第一清官,死後家中連安葬費都拿不出來,嘉慶帝親賜謚號文正


說起清朝,大家無疑會想起這是一個腐朽沒落的朝廷,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確,提起清朝,似乎更多的是提及清末。這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在近代,清朝的軟弱的確給社會造成了難以磨滅的損失與傷害。但清朝也存在著盛世,這便是著名的康乾盛世。在這一時期,經濟文化等方面均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頂峰,但與此同時,官吏腐敗的程度也空前絕後。因此,整頓吏治變得迫在眉睫,乾隆和後來的嘉慶皇帝都對貪污腐敗深惡痛絕,他們也都頒布了相應的措施來整頓吏治。但是由於涉及眾多的皇親國戚與宗族,改革也相當不徹底。這也就造成了康乾盛世之後,清朝由盛轉衰。


但就是在這一貪污成風的時期,卻有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清官,這個人就是是嘉慶皇帝顒琰的老師朱珪,堪稱是清朝第一清官。朱珪出身貧窮,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63年)考中進士,隨後平步青雲,「自道員、按察使、布政使至於巡撫、總督,後又入為各部尚書,未嘗一度為帝師。」嘉慶皇帝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他的老師朱珪的影響。因此,他們的師生情誼非常深厚。而在此時期,像他這樣的清官可謂百里挑一,寥寥無幾。在那時,當官不貪財,甚至都可能「不合群」和「孤立」。但即使這樣,他也安分守己,恪盡職守,不貪一金一銀,死後家中連安葬費都拿不出來。據清史記載,「嘉慶十一年珪卒,其卧內惟凳床,上鋪者舊棉褥,蓋其為舊布被。



其一書室,惟數篋書。當帝至珪府前去祭也,以其家門太小,御輿竟不舉入,徒步而入。」「當帝見師如此寒之危,忍不住哭。帝下旨賜銀二千五百兩喪,賜陀羅尼經為,著慶郡王永璘帶侍衛十人為其致祭。」身為皇帝的老師和朝堂一品大員,生活環境竟然如此惡劣,嘉慶見狀,伏在床邊失聲痛哭。朱珪不僅死後沒有任何家產,在生前也十分窮苦。據記載,「珪為山西布政使時,朝廷擢禮部侍郎,乃不能取入之資。不得已下,珪得之友陽曲縣令重光,向其借二百金,寫書。及日,珪自京師寄將銀還於重光,而索之書。」


身為主管一省財賦之人,出門「竟無二百金」。由此可見,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兩袖清風。這時,有人會問,當官就算不貪財那也有每年的俸祿吧,那朝廷下發的俸祿去哪裡了呢?其實,從他潔身自好,為國為民,殫精竭慮的個人習性就不難得出結論:「珪以俸祿悉予民,或以賑民,或為開橋,」所以也可以由此得知,他為什麼連出行的盤纏都拿不出。當然,有付出就會有回報。「帝晉之為太傅,入祀賢良祠,嘉慶帝親賜謚號文正」。最後,筆者認為,岳飛曾說過一句名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天下方可平」,用於形容朱珪可謂是恰到好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唯一一個葬在八寶山的軍閥,深受唐繼堯的重用,為抗日做2件大事
甲午戰爭清軍敗退時,此人想出一絕妙計謀奇襲東京,卻遭慈禧怒斥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