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人都會成佛,卻不是人人都能成佛

人人都會成佛,卻不是人人都能成佛

?遇見美物

?讀懂匠心

?感恩手藝

真正的佛門

是一個人

看破紅塵、四大皆空後的最終歸宿

從此自成世界

一切如是 一切虛空

2018.8.31

致經典 ② ﹝僧帽壺﹞丨人人都會成佛,卻不是人人都能成佛

先天慧根具足的孩子往往更接近佛性,他們似乎從小就有著異於常人的領悟力,所以,皈依佛門也是他們最完美的歸宿。

可是,紅塵里的人們,終究有幾人是先天慧根具足呢。

所以我們會迷茫壓抑,我們需要探究解悟,我們一步步靠近佛,聆聽佛,讀懂佛。

現代人的浮躁是毋庸置疑的,譬如學佛,反倒成為一件流行時尚的事了。

他人禮佛,自己說佛,究竟學到了多少,有沒有學佛都是未知數,更甚者將其當作談資,或炫耀自己學識淵源的工具,簡直是褻瀆了佛性。

大多數時候,人們是無視佛性或佛緣的,而當他們遇到解不開的疑、跨不過的坎,命途多舛之時,又會回過頭來選擇學佛,寄託於此解惑、修心,進而獲得洗禮與新生。

多少人正是這樣被動接觸佛,卻反而在自己的執念里淪陷,離佛越來越遠。

僧帽壺 作者丨純色紫砂

什麼是佛呢?

我想它本身應該是一種修行和思考行為,同時也代表修行和思考的結果。

什麼才是主動學佛呢?

我想應該是將生命視作一場修行,而不是將學佛視作一種修行,甚至期待它會產生結果導向。

所以佛是虛空的,就像人生本來亦是虛空,學佛未必是學佛,而是觀望和經歷生命本身。

僧帽壺 作者丨純色紫砂

「僧帽壺」是紫砂經典器形之一,始於元代景德鎮創製的瓷器造型,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明代紫砂巨匠李茂林、時大彬將其以紫砂壺的形式發揚光大,併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僧帽壺」取自佛教元素,歷代壺人亦如僧人參禪一樣,探索人壺合一的圓覺,壺的具體形式在不斷「削磨進出」,取而代之的是情感與境界的契合,或溫潤、或豪邁、或單純、或奔放……不同個性的人都能於壺中找尋到自己的影子。

它的大致造型為前低後高、口沿上翹、鴨嘴形流,壺蓋卧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如一頂僧帽,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

僧帽壺 作者丨純色紫砂

手握一抔紫砂凈土,心隨千番星辰帷幕,復一年,日月山水相伴,浮生嶙峋。無限關山無窮月,佛陀的足印最終幻化成一朵朵蓮花。或許,壺佛本就是一道。每一次心手相合,都是生命嶄新的庄妙,就像夢中無數次遇見與沉醉在壺的神明中,而我們亦可在壺中修行,留下對佛最虔誠的告白。

僧帽壺 作者丨純色紫砂

現如今,有的人喜歡短暫隱遁佛門尋找生命真諦,或者剃度出家苦苦讀經覺悟。佛門中聚集了太多紅塵里的流浪者,他們以佛為盾,迴避現實,終究連慧根都難以打開。

當你把佛視為己用的時候,佛即變成了無用的物質驅殼。

殊不知,明白人往往是最不明白的。所謂的善惡、對錯、好壞、美醜不過是人的執念,信仰本身就是一種羈絆。太多人把執念當作規則,猶如戴著一張早已與皮肉混為一體的面具,最終自己也成了執念。

僧帽壺 作者丨純色紫砂

釋迦摩尼說:「自己是最後的島嶼」。真正的佛門,是一個人看破紅塵、四大皆空後的最終歸宿,從此自成世界,一切如是,也一切虛空。

皈依佛門並不應是一件現象級的事,或者說遁入佛門才更接近本質。佛在哪裡,佛門就在哪裡,你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你的佛門就自然打開了,你便已經身在其中。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而佛門裡的人早已明白一切,也允許一切如是,他們繼而尋找大小宇宙之外的世界。

佛門清凈,清凈的是一顆了悟的心。所以,佛無時不在,人人都會成佛,卻不是人人都能成佛。

僧帽壺 作者丨純色紫砂

佛是一道緘語,我亦成佛,紅塵亦是佛。

◆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一集雅 的精彩文章:

TAG:守一集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