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66年到1974年,沂源縣建設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備電台

1966年到1974年,沂源縣建設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備電台

那是一段特殊的歲月。上世紀六十年代,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渴望和平發展環境。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國際上,美國推行敵視中國的政策,通過台灣問題和侵越戰爭,從南面威脅中國。與此同時,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蘇聯不斷對中國施壓,在北面發起挑釁。一時間,戰爭陰雲密布,一觸即發,備戰成為當時的重中之重。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

1966年到1974年,沂源縣建設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備電台

1964年,中央軍委密電濟南軍區,為保證一旦發生戰事黨和人民的聲音不中斷,決定在華東地區秘密建設戰備電台。接到命令後,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上將親自選址,在沂蒙山區建設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戰備台,代號618。

1966年到1974年,沂源縣建設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備電台

由於保密需要,戰備電台的施工建設完全由解放軍工程兵完成。為了隱蔽和戰時需要,戰備電台選在花崗岩結構的山上施工,需要開挖山洞。從1966年5月開始,歷時一年三個月,長度為245米的山洞一期東西走向工程順利竣工,後來二期南北走向的工程是1972年至1974年完成的,總長109米。洞內不僅有電台所具備的各種機械設施、人員生活設施,更主要的是考慮到安全需要。進入洞口一拐彎,有一道厚重的拱形門,是防衝擊波的,突出了它的「三防」作用。所謂「三防」就是指對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防護。

據說為了堅固,怕震裂山體,整個施工過程中沒用炸藥,是用人工硬鑿出了400多米的T字形山洞,工程十分艱巨。

1966年到1974年,沂源縣建設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備電台

深埋地下70米的掩體牢不可摧

按照當時的設計,618是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戰備台,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戰備電台。它發射功率50千瓦,能夠覆蓋淄博、臨沂、濰坊、泰安等13個市縣。

從1974年開始,618電台作為中繼站,轉播山東台的廣播信號。深埋地下70米的掩體工程牢不可摧,山洞裡齊備的設施依然展示出當時設計的專業性和前瞻性。進入防空洞後,裡面的各種擺設包括綠色軍用水壺、綠軍裝、舊桌椅、大大小小70餘個房間,均按照轉播設備的技術要求建設。直播室、導播室、圖書室、候播室、電台技術部、製作部等,能夠看出當時廣播電台的點點滴滴。裡面還有保存完好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使用的防毒面具、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還有最經典的電報機。

坑道內第一個主題陳列室,選擇展出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電視機,包括當年上級撥給618電台的青島牌電視機,這是當時沂源縣第一台電視機。另外還有淄博生產的「雙喜」牌電視機。收音機展室內展出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收音機,涵蓋了當年比較出名的幾個品牌,如紅燈、上海、紅星、熊貓、凱歌等。

洞口周圍設有蘇式M-55反坦克炮和三七單管防空高射炮等防禦系統,另外還有哨位、瞭望台、沙袋、鐵絲網等設施。

1966年到1974年,沂源縣建設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戰備電台

揭開神秘面紗緬懷崢嶸歲月

2006年4月21日,618電台對外開放,並列為淄博市國防教育基地。山洞重新得到了開發,洞內恢復了戰備原貌,當年高度保密的設施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群山綿延,歲月無聲。618電台,讓我們記住那段崢嶸歲月,記住那段崢嶸歲月里激情燃燒的人們。 (文/圖伊茂林李凱通訊員劉金輝)

來源:掌上麻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